寻找教师快速成长的“幸福密码”

2023-05-06 19:48付娟张慧玲吴罕砚李喻寰陈小雪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4期
关键词:研修青年教师课题

付娟 张慧玲 吴罕砚 李喻寰 陈小雪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则是其中的核心任务。在百年名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现有正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6人,湖北省“楚天园丁”2人,省市区骨干教师69人、学科带头人58人、优秀青年教师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58人,高级职称教师129人,省、市、区名师工作室6个。其中,耿喜玲老师入选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4位教师分别获得武汉市教师五项技能大赛第三届、第十三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学组状元。9位教师获得市区两级五项技能竞赛奖项。学校还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及省市区教学比武的赛课状元、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市(区)十佳(百优)班主任等。90余人次教师荣获国家、省级教学奖励,一百多名教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两百多名教师在各类期刊发表优秀论文。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强教先强师。教师的快速成长,基于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遵循“为人要正,为学在严”的校训、秉承“以生为本,以师为贵”的办学理念,更源于学校寻找到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大“幸福密码”。

建设四维评价体系,明晰职业发展的方向

评价有力度,发展才能有方向。学校从四个维度对教师开展评价。

一是以个人成长历程为轴的横向评价,从新教师入职那一刻开始,学校就聘请专家进行培训,新教师每经历一个发展阶段,都要及时记录个人档案、对标总结反思。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分层级、精准化培训,要求教师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设立不同的目标和计划,以逐步实现从“萌新”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变,最终成长为专家型卓越教师。

二是以教师多元发展为指标的纵向评价,从师德师风、教育水平、教学能力、科研素养、合作精神、综合能力六个方面构建常态化长效化评价机制,教师通过构建多元发展雷达图,便于时刻找准目标、锚定方向,以实现教师更全面地发展。

三是注重衡量个人的个体评价,凡涉及教师个人的评选、评比、晋级等核心工作,都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采取量化评分的方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使入围者得到激励,没有入围者也能对标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是注重激励团队的整体评价,每学期的星级教研组评比、星级备课组评价、教学过程中的班级质量评价、优秀党支部推选等整体评价,有效促进了教师团队建设。在学校,“一个成功的团队没有失败者,一个失败的团队没有成功者”已经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合理的四维评价体系,激活了教师发展内动力,激发了教师工作热情,有效引领了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三英成长工程,提升自我能力

依托“培英育苗”工程,促青年教师载梦启航。借助“启航”类系列活动,助力青年教师转换身份,适应讲台。“琢玉成器,师徒结对活动”为青年教师找寻名师引领;“职业规划,明晰方向讲座”为青年教师找准职业方向;“携手同行,互助共进联谊”为青年教师找到互助伙伴;“职场‘萌新,如何胜任讲座”为青年教师找寻工作方法。依托“启智”类系列活動,激励青年教师加速成长,站稳讲台。“四新研究教师论坛”教会青年教师如何开展研究,理性备考;“时间安排大师报告”教会青年教师做好时间规划,成为时间的主人;“五个一暑期工程”督促青年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学会思考、积累、反思。依靠“启心”类系列活动,激发青年教师昂扬斗志,扎根讲台。“教育法规学习”带领青年教师增强责任意识,明白时代担当;“重走红色足迹活动”带领青年教师感受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百年实验校史讲座”带领青年教师重温百年校史,感受历史荣光;“读书分享沙龙”带领青年教穿越书山书海,感受阅读的力量。每一次活动都力争做到系列化、课程化、项目化,让青年教师能更快载梦启航,实现“一年适应、三年通关、五年优青”的培养目标。

借助“精英领航”工程,树优秀教师示范领航。学校以卓越教师打造工程为依托,创设环境,搭建平台,提供资源,激励骨干教师奋勇争先,勇立潮头。以“五星”备课组、教研组考评为抓手,依靠集体力量和同伴互促,促进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打造一批实验名师。以市区学代、名优特教师评选为契机,激发教师内驱力,提升软实力,助力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武昌教育名片。依托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名师引领示范,实现种子效应;发挥名师工作室、学术委员会的辐射作用,放大种子效应;以“四有好教师”“年度创新团队”推选为依托,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实现“以优促学、以优促变、以优带优”的良好局面。

依托“群英荟萃”工程,助全体教师逐梦远航。用好研修培训,引导方向,以教师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开展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带领教师吸纳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实现常教常青。做好理性分析,适时规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发展方向,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帮助教师获得不同阶段的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消除职业倦怠感,促进不同年龄阶段教师专业成长。设好岗位职责,点燃激情,学校依据不同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特长、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岗位,让每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散发光芒。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奖励、岗位晋升机制,让不同岗位的教师都能有蓄积力量、突破瓶颈的勇气。

在“三英工程”的引领下,学校孕育了“乐学好思、笃行不怠、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教师人才培养的梯度和厚度逐步完善,涌现出一批有特色、有成果、有影响的知名教师,从而带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多重保障体系,加速教师职业发展

校本研修铸就教育之魂。学校在校本研修上下功夫,力争做到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发展。其中,常态化研修是基础,牢固根基。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五定到位、扎实有效;每月一次的教研组研修,学科教研组长提前规划,蹲点干部督促指导,创新形式、高效研讨、实效突出;课题半月例会研讨,课题组全员参与,问题导向、研究聚焦、有序推进。主题式研修是保障,辐射全面。新高考系列研究对标高考,导学型课堂课例研究对标教学,大数据信息运用研究对接信息时代,心理健康讲座关注教师身心,道德讲堂、红石讲堂、德育大讲堂、青春建功大讲堂类研修浸润心田。菜单式研修是其中的亮点。面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培训需求的教师,学校前期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菜单,供教师自由选择、灵活组合。结合学科特色、研修特色、时间节点,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多渠道,校内研修与校外研训相配合,满足不同教师研修需求。多种研修方式的灵活切换,真正实现让全体教师在教中修,在修中研,完善教师知识,提升教学效率,丰富教师精神,助力教师成长,最终促进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教育科研突破发展瓶颈。不少骨干教师在成长路上都会遇上“瓶颈期”“高原期”,“以研促教”是学校帮助教师突破“瓶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学校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专门设立教师发展服务中心作为主管课题研究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提供大量的研究经费用于课题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长期聘请了华中师范大学、市教科院、省特级教师等专家驻校指导,区教培中心长期给予跟踪指导。为了保证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每月第三周周四为学校“教科研研讨日”,浓厚的团队合作研究氛围保证了科研制度化、机制化、常态化。例如,学校数学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郑艳霞老师通过主持武汉市重点课题“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及其对策研究”,认识到“高原”现象的突破不仅要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更要有对职业生涯的研究。她带领数学组的同仁们,既做研究者又担任被研究者,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细致调研、有序开展关于教师“高原”现象产生及突破的系列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二次提升。在省实验中学,得益于课题研究突破发展瓶颈的不仅仅是数学组。不少教师都通过申报省市区个人课题,以小问题为切入口,在深入的课题研究中培养出问题意识,养成了思考习惯,提升了科研能力,实现了自我成长。“问题即课题,反思即成长”“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课题研究理念已蔚然成风。“十三五”期间,学校成功申报了6个省级课题、28个武汉市规划课题、9个武昌区个人课题。2022年新申报全国课题1项,结题市课题1项,学生小课题5项。省、市、区规划及个人课题开题10项。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促使了教师逐步向名师、名家转化。

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素养。学校牢固树立“让课程成就学生、让学生享受课程”的课程理念,落实开发经费,加强条件保障,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程的能力。依据“163”卓越课程体系,学校目前已经开发了守正德育课程、缤纷生涯课程、兴趣特长课程、拔尖创新课程四大系列共计128门课程。全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兴趣选修课程的开发与授课之中。在选修课的教与学中,教师思考并尝试将学科特点融入选修课程中,促进多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自身发展的联系。追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历程,不少优秀教师就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开展专业探索,拓宽知识面,提高思考力、学习力、表达力,最终实现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成长为有情怀、有境界、有高超教学艺术的名师。

“三导制”促进师生幸福成长。20年来,学校对“三导制”(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的不断探索让其内涵不断丰富,使其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学校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既促进了教师队伍显著成长,也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三导制”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及人生发展的专业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氛围,在师生、生生、师师之间搭建了一座发展的立交桥。导师制促使教师由重“教”向重“导”转变,完善教师个人的育人模式;导学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力、深入课堂改革。“三导制”不仅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一种催化剂,饱含教育温度,让教育机制融各方温情、力量为一体,生成教育合力。课堂内外教师时时、事事注重导心、导行、导学、导育、导航,让教书育人高度统一。身为学生的成长导师,“实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信念: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让“实验学子”带走母校一生的财富。

教师成长“共同体”共创优秀团队。教师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为发挥团队优势,学校构建教师成長“共同体”,团队合作、共商同研。互助互促成长“共同体”,主要以党支部、青年教工团支部、班集体为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活动,在优秀教师的熏陶和传承下,教师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形成了成长“共同体”内部的核心动力。学术研讨成长“共同体”,主要借助教研组、备课组的集智教研活动、课题组的问题导向研讨模式,促使教师个体在这个“学习场”中参与、协商、决策、反思,让个体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得以发展,继而实现个体专业的发展和提升。名师引领成长“共同体”,主要依靠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通过分享、对话、传承、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以团队的力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加油助力。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研修青年教师课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