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策略研究

2023-05-05 02:27王楠楠胡晨旭薛霜泽
中国商论 2023年8期

王楠楠 胡晨旭 薛霜泽

摘 要:在新国际形势下,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对供应链在经济循环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基于循环理论,构建了全供应链体系,并构造了由客户集成、供应商集成、流通环节集成、政府参与和全供应链集成服务五部分组建的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理论模型,从而揭示全供应链集成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促进作用和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继而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全供应链集成的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供应链集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供应商集成;客户集成;政府参与

本文索引:王楠楠,胡晨旭,薛霜泽.<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8):-005.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4(b)--05

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国内经济发展需求迫切、疫情全球大流行等多重因素叠加的挑战下,尤其是在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兴起的情境下,我国产业链参与全球产业链面临空前挑战。国内针对这一系列变化对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和实现国外循环的威胁缺乏足够的警惕,没有意识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不良影响,也未能提出应对策略。

现有研究虽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企业、产业和地区等不同层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实现路径和发展策略关注较多,但是缺少供应链对双循环作用的探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仅集中在供应链的供给侧,忽视了需求侧对供应链的促进作用;其次,供应链相关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供应链产业的监管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政府和客户两个主体纳入供应链范畴,并提出构建全供应链体系,探讨了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

1 文献综述

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雙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国面临国际局势变化的变革之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格局的具体实践[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及内、外市场的角度被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以国内循环为主体,通过发挥国内市场的潜质,构建完整的国内市场需求体系;第二,通过科技革命、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技术可控建立供给侧产业体系,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第三,立足国内供需双升级,灵活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

1.2 供应链与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并在多个领域具备完整的产业供应链[3],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全球供应链逐渐从成本竞争力转向风险竞争力,与此相关的产业供应链正在重组[4]。然而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离不开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及智慧供应链等新技术的支持,包括供应链体系的重构、再造或新业态的形成[5]。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是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构筑“内循环”供应链的生态网络[6]。

1.3 供应链集成

供应链集成被定义为供应链网络成员在战略、战术和运营决策方面的全面合作[7]。国内学者就供应链集成对企业、单一产业和多个产业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认为,供应链集成对企业绩效、创新能力、竞争力提高及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王淑英等(2018)指出,供应链集成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8]。

1.4 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从宏观层次分析供应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研究视角仍局限于供应商、流通环节和供应链服务机构等方面,忽视了供应链集成中政府和客户两个利益相关主体发挥的关键作用。现阶段,学者已经认识到供应链集成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提高供应链运营绩效等方面的促进作用,而研究层次多集中于企业或产业层级,尚未意识到其对我国经济内外兼顾、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关键作用;现有研究多侧重企业间合作,而以宏观视角将供应链集成拓展到“全供应链集成”的研究存在空白。本文拟对上述不足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和论证,以填补相应的研究空白。

2 全供应链体系的提出

2.1 全供应链体系及构成主体

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在深入分析经济循环及供应链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全供应链体系的概念。这一概念采用循环观点,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将供应链主体延伸到与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相关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因此,全供应链体系指在某产业产品(或服务)参与经济循环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各主体之间形成紧密合作的关系。通过全供应链集成,可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更好地贯彻国家供应链政策,促进经济循环。全供应链体系的构成主体包括客户、供应商、流通环节、政府和供应链服务机构,如图1所示。

图1 全供应链体系概念图

其中,客户是需求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需求侧的客户类型可分为政府、企业和个人[9]三类。客户是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点,把握国内外客户的需求对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供应商包括产品和服务供应等企业[10],对客户需求的及时响应能够有效刺激客户需求的增长。流通环节包括仓储、运输和销售部分,涉及物流企业、分销商和零售商,是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产品流动、信息交互和资金交付的功能主体。政府是供应链相关行业的监管者和行业发展的引导者。供应链服务机构是全供应链集成顺利实施的关键,通常由具备一定实力的全供应链集成参与企业或第三方机构组建,帮助全供应链企业参与全供应链集成。

2.2 全供应链集成要素分析

基于全供应链体系的五个主体,全供应链体系将集成要素划分为客户集成、供应商集成、流通环节集成、政府参与和供应链集成服务。

2.2.1 以需求为导向的客户集成

客户集成是供应商、流通环节和客户合作互动的过程,旨在确保供应过程的效率[11]。客户集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客户信息的收集。在采购和消费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动收集客户需求信息,了解客户的细分情况及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和意见。其次,对需求信息的分析。通过对客户真实需求信息的了解,全供应链企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和算法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偏好及客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最后,将需求信息的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将客户需求信息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及流通企业,帮助全供应链企业调整经营决策,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2.2.2 以合作为导向的供应商集成

供应商集成是指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在企业间业务流程管理方面的战略合作,包括战略伙伴关系、信息共享、项目合作和联合产品开发[12]。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筛选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最终建立稳固的供需网络。信息共享的实现使供应商团队能够迅速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分析反馈,提高供应商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调整生产计划,降低生产成本和库存成本。供应商和关键客户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在促进合作的同时,提高供应链韧性。

2.2.3 以效率为导向的流通环节集成

流通环节集成主要包括物流集成、资金流集成和信息流集成。物流集成被定义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经由现代物流网络在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实现产品增值的过程[13]。物流集成的方向主要通过供应商向客户进行产品输送,也包括少量对客户使用后废弃产品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全供应链集成下的资金流伴随着产品交易发生,与物流集成紧密相关。信息流集成是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流通环节集成能够实现对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整合,提高流通环节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三者密不可分,信息流集成可以动态地反馈物流和资金流的实时信息,实现对物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管理,促进流通环节的流程优化。

2.2.4 以战略为导向的政府参与

政府构造中国全供应链体系,促进全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营造全供应链集成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促进全供应链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政府定向地为全供应链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和物流配套设施在农村地区建设,发挥物流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后,政府组织科技攻关等行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一方面,政府通过为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供应链协同创新资金,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快高校研究成果落地。另一方面,政府识别全供应链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引导并组织科技攻关项目,构建不同产业完整的全供应链体系。

2.2.5 以应用为导向的全供应链集成服务

供应链服务机构是保障全供应链集成顺利实施的关键,能够为其他环节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金融服务或资本运营服务等相关支持。第一,建立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和全供应链体系主体进行信息交互。第二,供应链服务机构为全供应链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构建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理论模型需要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技术等科学技术和相应的设备来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第三,供应链服务机构为全供应链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供应链服务机构能够通过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实时了解全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降低其融资难度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风险。第四,供应链服务机构为全供应链企业提供资本运营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平台能够获取企业和客户的需求信息,帮助企业制定更合理的发展决策,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供应链服务机构还能为全供应链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创新技术在全供应链企业的应用,协助自主品牌的建立,帮助自主品牌健康稳定发展。

3 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作用机制分析

3.1 全供应链集成对国内循环的重要作用

3.1.1 制定全供应链政策,为双循环提供政策保障

在全供应链体系中,政府通过信息服务平台与供应链服务机构进行沟通,实时了解全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困境,并根据全供应链集成面临的相关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制定促进当地全供应链集成发展的政策,打破阻碍金融资本、创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供应链体系中顺利流动的机制藩篱,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全供应链集成健康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全供应链集成的相关政策能够促进国内全供应链体系中各生产要素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循环流动,从而带动国内经济良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政策保障。

3.1.2 面向需求的客户集成,助力培育成熟的内需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大增长。我国是中产阶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对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引领了国内消费的升级。客户集成具备客户信息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和需求分析反馈的功能,能够识别不同客户群体的消费需求,把握客户间的消费需求差异,并将客户的差异性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反馈给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通过客户集成,全供应链体系能够充分挖掘客户的需求潜力,刺激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加快建立成熟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增长和需求升级对双循环的推动作用。

3.1.3 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过渡,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的过程[14]。产业升级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力,因此产业升级的过程应重视创新驱动力,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政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战略,帮助高校等科研机构了解全供应链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解决全供应链集成中的技术问题;建立成熟的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平台,帮助高校等科研機构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应用;为国内创新型企业提供减免税务等政策,扶持其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科研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

3.1.4 优化市场环境,完善国内全供应链体系

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加剧的情境下,我国企业可能面临全球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如华为、中兴等制造业企业始终面临先进生产设备短缺的难题。因此,我国深刻认识到完整的全供应链体系是国内企业参与内外循环的重要保障,而构建完整的国内全供应链体系先要优化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自上而下,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级的参与方共同努力:(1)在国家层级,中央部委制定良好的政策条件,确保民营企业能够享受公平竞争的法制、市场和政策环境;(2)在行业层级,政府参与能够建立行业间的全供应链信用体系,帮助全供应链体系之间的企业合作,促进全供应链体系的成员诚信参与全供应链,保证全供应链的稳定性;(3)在企业层级,全供应链企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合作创新力度,解决发展桎梏,积极参与到全供应链体系的建设中。

3.2 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国外循环的重要作用

3.2.1 提高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国外先进技术封锁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表达了我国政府成为“制造强国”的决心。而成为“制造强国”依旧面临诸多困难,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我国尚存在难以生产光刻机高精度机床等设备的难题,严重阻碍了芯片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在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理论模型中,供给侧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政府主导科技攻关项目,领导高校、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先进制造企业等机构和组织进行协同创新,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打通阻碍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的技术障碍,实现破冰之举。

3.2.2 建立现代化流通体系,增强全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流通环节集成能够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有效整合,完善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不仅承担着社会再生产的角色,还能加快商品的流转速度来促进资金在全供应链中的循环流动。另外,现代化流通体系能够与全供应链其他主体之间进行信息共享,提前根据客户需求及需求分析预测调配仓储和运力资源,降低商品的流通成本。除此之外,现代化流通体系还能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并提供售后服务等,对增强我国全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3.2.3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能够促进全球经贸合作,引入更多外资对国内产业进行投资,减少贸易壁垒和恶性竞争,甚至改变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促进国外循环稳步增长。除此之外,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成为促进双循环的另一措施。积极通过国际贸易协议,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促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因此,本文立足原有的供应链集成理论模型,将政府和客户纳入供应链集成主体,构建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理论模型(见图2)。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理论模型实现了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联通,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外循环相辅助”的良性循环。

4 对策建议

4.1 加强政府参与,推动全供应链体系构建

政府应推动全供应链体系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强数字化供需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快实现全供应链体系中人员和设备的可视化管理和数字化管理。此外,政府要加强创新技术和创新管理方法的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在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使生产流通环节的创新需求能够被科研单位全面了解并指导科研单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在关键技术方面,政府需引导和组织重点供应链企业对薄弱环节进行科技攻关,最终形成以创新创业驱动内外循环发展的良好局面。

4.2 挖掘國内外市场,充分发挥需求动力

供应商企业和流通企业应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进行项目合作和联合产品开发过程中,加强客户的全面参与。在进行产品设计和服务定制中,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应尽量和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收集客户需求信息和反馈意见,按照客户需求调整生产计划,改进生产工艺等措施,尽可能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客户定制最适合和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4.3 加强协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供应链主体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协同创新。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生产、运输、销售、售后服务和回收利用多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性,与客户和原材料供应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项目联合开发与合作,增强全供应链体系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另外,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要利用全供应链集成的优势,把握客户的需求趋向,重视自主研发,牢牢把握关键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供应链企业更要加强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成本损耗,形成技术和成本的双重优势,提高我国供应链的竞争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跃迁。

4.4 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

在流通环节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流通企业应致力于提高流通效率,同时实现对产品运输的实时把控。通过信息化智能设备和管理手段,使流通环节增强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了解和预测,提前做好库存准备和运力资源调配工作,从而实现对运输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外,物流企业应注重流通加工环节,通过再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售后服务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拓宽业务范围。

4.5 强化信息化建设,协助全供应链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供应链服务机构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深度挖掘,随时了解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输等流程的进度,清楚客户的需求偏好和需求变化,帮助生产企业制定生产决策,调整生产计划,及时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以降低市场环境带来的风险。全供应链体系中的数据信息还能帮助识别全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为全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提供研究方向,运营公司也能根据全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息,改善全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帮助企业制定品牌计划。

5 结语

双循环政策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全供应链体系的概念,对全供应链集成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论证,有助于我国通过全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来达到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目的。研究结果为系统地认识全供应链体系及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我国制定供应链政策促进双循环提供了政策支撑,未来学者可以进一步利用该研究做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李震,昌忠泽,戴伟.双循环相互促进:理论逻辑、战略重点与政策取向[J].上海经济研究,2021(4):16-27.

李天宇,王晓娟.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5):102-109.

沈国兵.信任缺失、认识误区与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立场和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1):5-12.

郑健雄,方兴起.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37-47+189.

陈文玲.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4):1-8+105.

师博.后疫情时代我国城市经济的恢复性转型发展[J].学习与探索,2020(9):105-111+192.

Alfalla-Luque R, Medina-Lopez C, Dey P K.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framework using literature review[J]. 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 2013,24(8-9):800-817.

王淑英,张水娟,王文坡.R&D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及溢出效应分析:金融发展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2):39-46.

赵萌萌,唐平舟,孙堃,等.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与展望[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7(5):63-74.

赵宏伟,黄秀娟.休闲农业供应链的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5-54.

Yeh T M, Pai F Y, Wu L C. Relationship Stability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for SMEs: From Internal, Supplier, and Customer Integration Perspectives[J]. Mathematics, 2020,8(11): 1902.

Flynn, B.B., B. Huo, X. Zhao. 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 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0,28 (1):58-71.

張世军.基于物流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物流集成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4,33(15):28-31.

张银萍,罗建强.制造企业服务衍生的类型分析及其实现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5):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