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实习生 仝昕迪
悬桥巷25号内,工人仍在忙着为古建筑修缮收尾。这里是吴中名医钱伯煊先生的故居,也是他曾经悬壶济世坐堂问诊的地方。明清时代风格的宅院粉墙黛瓦,规模较大,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典型的苏式传统民居代表。
钱伯煊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从小受嗣父吴中名医钱益荪的影响,酷爱医学。1916 年钱益荪倾其一生积蓄从陆姓业主手中买下悬桥巷 25 号。钱伯煊小时候在邻居,著名外交家、同治年状元洪钧家宅中读书。16岁拜阊门内御医曹沧洲之子、江南名医曹融甫为师,学习中医内科。20岁回到家中,随嗣父学习中医外科。22岁即在悬桥巷钱宅内独自开业行医。中年以后自成一家,名扬江南。1955 年受卫生部特聘,离苏赴京,担任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和西苑医院妇科研究室主任。当时全国响当当的妇产科名家,西医当属林巧稚,中医就是钱伯煊。1982 年离岗退休后,他回到苏州悬桥巷老屋颐养天年,1986 年去世,享年90 岁。
钱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南入北出,分东西两路:东路六进,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纱帽厅)、四进前楼厅、五进后楼厅、附房或称下房;西路为西花园带花厅,前后有庭院。正厅堂面宽三间,两侧带厢房边路,东西两路间有备弄连接。
钱伯煊前往北京后,钱宅曾作为街道工厂、居民公房多户分隔使用。西路花厅后三开间起居堂屋、东路后两进院落,现为钱伯煊后人居住。
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陆霄枫介绍,此次列入修缮的东西两路面积约1500平方米(一期和二期),加上后面私房和附房面积约1000平方米,钱宅总面积在2500平方米左右。宅院面积不小,不仅是钱家生活起居之所,也是百姓求医问诊之处。
钱宅建筑古朴典雅,建筑风格以东路正厅纱帽厅为代表,木质柱础、正间扁作抬梁素面月梁,为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边贴眉川扁作,东西墙壁贴砖细墙裙,有圭脚,古镜式木质柱础,在苏式建筑中较为罕见,具有极高的价值。梁架线条曲线平缓优美,仅用部分木雕,但造型工艺精美。楼厅、花厅为圆作清代建筑形式。整体建筑经历数百年以上,体现了明清两代江南民居建筑的设计及营造水平。
但古建筑中还隐藏着更为细节性的“藤蔓”。正间扁作梁和木质柱础,虽属明代风格,一部分材料被送往北京检测显示,木材开采于清康熙九年。文物专家也认为,明代的厅并没有现在那么高。最后,柱础上的墩接痕迹证实了这一点,厅被抬高了。“古建筑真正讲究的就是大梁大柱,留存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可鉴别建筑年代,像砖、瓦、墙等反而是随时可修的消耗品。”陆霄枫解释。
从修缮结果来看,钱宅总体保护得不错,只是第一、第二进院落破损较多,用料较为普通。第三进正厅一部分木鼓墩已腐朽,需要用硬木重做。正间大厅的四根柱子经检测是水楠。根据《营造法原》,三分之一以内的腐朽可墩接,大厅柱子的损坏程度实际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专家论证后认为,柱子不宜动,恐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修缮时对木柱进行了加固。此外,正间大厅在修缮时挖出了一些老石板,后期将其全部复原。
钱宅内有两座砖雕门楼,题字保存较好。正厅前“世德流芳”门楼,砖雕纹饰古朴与明代风格的大厅相互映衬,楼厅庭院正对纱帽厅后的砖雕门楼,为晚清状元陆润庠所题“吴越世家”,书法方正光洁,雍容有度。
钱宅有两处有特色的角楼。角楼层高2层左右,开高窗及天窗,通风采光极佳,应为钱氏买下此处宅院后,因中医功能要求加建而成,用以中药材储存、晾晒、制药等。
“东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纱帽厅)、四进前楼厅、五进后楼厅,最末为原临河的菉葭巷北附房”实则反映了苏州民居多进院落形制的布局,这也是钱宅的特色之一。
青砖墙备弄在修缮时,发现了被覆盖的痕迹,原先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个壁龛,放置蜡烛供照明用。修缮恢复后,仍可放置一盏小灯以供照明。
钱伯煊的女儿曾介绍说,父亲在家接诊,上午看病,下午出诊,家里还雇了车夫以备晚上出急诊。钱伯煊收过许多学徒,不但为学徒提供住宿,也为家境困难的病人提供住宿。而在他的邻居中,往来最密切的就是清末民初的西医名家方嘉谟,医馆和宅院恰好同在悬桥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