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伟 李欣越 编辑/孙艳芳
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国外资产”项下“外汇”科目环比增加636亿元,创2014年5月以来最大单月增幅,引发了市场的密切关注。
对此,央行特别在官网“答记者问”中指出,“2007—2008年,为支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外汇资产风险准备,人民银行允许部分商业银行以外汇资金交存部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2008年以来,部分商业银行自愿将上述外汇资金逐步置换回人民币形式来交存存款准备金。近期,部分商业银行继续置换所剩外汇资金,置换后体现为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 科目余额增加。”
具体来看,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国外资产”主要由“外汇”“黄金”“其他国外资产”三项组成。(1)“外汇”科目记录了央行为购买外币而投放的人民币。当央行投放人民币购入/出售外汇时,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为资产端“外汇”科目与负债端“储备货币”科目的同增/同减。(2)“黄金”科目记录了央行对黄金的购入,在国内市场直接用人民币购买时反映为资产端“黄金”科目与负债端“货币发行”科目的同增;在国际市场动用外汇储备购入时反映为资产端“外汇”科目的减少与“黄金”科目的增加。(3)“其他国外资产”主要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头寸、特别提款权、其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以及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汇缴纳的人民币准备金等。当商业银行用外汇缴纳人民币准备金时,表现为资产端“其他国外资产”科目与负债端“其他负债”的同增;当商业银行将这类外汇资金置换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时,表现为资产端“外汇”科目的增加与“其他国外资产”的减少,负债端“其他负债”的减少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增加。
2022年11月,央行资产端“外汇”科目增加636亿元,“其他国外资产”科目增加311亿元。央行指出的商业银行将外汇交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置换为人民币的过程,应当带来“其他国外资产”科目的减少和“外汇”科目的增加,但实际上,“其他国外资产”科目不减反增。从其他可能影响“其他国外资产”科目变化的来源来看,基金组织储备头寸、其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基本维持稳定,特别提款权减少8.1亿SDR(折约74亿元),新增外汇各项存款减少20亿美元(或带来商业银行交存的外汇存款准备金减少),按照10月远期售汇签约额计算的11月外汇风险准备金交存额约184亿元。这说明,一方面,在11月可能存在其他操作,带来“其他国外资产”科目的增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置换外汇交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规模可能并不足以解释“外汇”科目636亿的增幅,“外汇”科目增加并不全是央行资产端内部结构的变化,也有部分由资产端、负债端共同增加所致。
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
从“外汇”科目增加的其他潜在来源来看,一部分可能对应于国外负债的增加。2022年11月国外负债增加32亿元,即境外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国香港的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增加32亿元。这部分或反映了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预期的改善。另一部分可能由国内商业银行结汇所致。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发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新条例取消了强制性结汇的要求,境内机构可以保留外汇收入;此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决定结售汇。2022年11月,国内商业银行或增加了结汇,这在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同样有反映。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国外资产”包括外汇占款、境外贷款、有价证券投资等。11月银行结售汇逆差62.8亿美元(折约448亿元),而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减少92亿元,其中境外贷款、有价证券投资等增加80亿美元(折约570亿元)。这说明商业银行除置换外汇交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外,或仍有约200亿元规模的外汇资金结汇。
2022年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商业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前期美元的升值预期下,商业银行倾向于在自身账户上留存这部分外汇,表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项的持续增长。而当下,商业银行结汇行为出现了变化。一方面,这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改善。2022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入升值区间,商业银行也因此选择在美元的高位结汇。另一方面,年终将至,企业与商业银行间的季节性结汇需求也在增加。为了更好管理外汇头寸,商业银行主动增加结汇,以满足企业、居民的结汇需求。
图1 其他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变动情况
图2 央行国外资产变动情况与人民币汇率走势
整体来看,央行与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国外资产”的此消彼长,一方面体现了央行政策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金管理能力的提升,银行业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有效实现了外汇风险的管理,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