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期望与要求,不仅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依据,而且有实际有效的方法指导,其核心是学而即用,其效果是知而即行。基于此,文章結合“四力”以及高校课程教材出版的需求,从选题策划、教材编写、编校出版、配套资源建设和营销工作全流程分析出版开放教育新型高校课程教材的实践路径。在高校课程教材的出版过程中,编辑要行“脚力”(调查研究的维度与层次)、强“眼力”(出版视域的广度与深度)、深“脑力”(融媒时代的思维与创新)、多“笔力”(文风文体的驾驭与整合):积极“走出去”,以脚力挖掘作者资源、内容资源、渠道资源,强化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真诚服务于作者、读者及社会;练就“火眼金睛”,以眼力把握市场动向,勤于思考、守正创新;加强学习,以脑力打造优质内容,严把政治关、内容关和语言文字关;发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笔力改进文风,创新传播方式。深入探讨每一种“力”的内涵实质与逻辑关联,并将之落实于出版工作中,有助于提升编辑的职业素养,铸造求实创新的高素质编辑人才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出版人的使命责任。
关键词:“四力”;策划;课程教材出版;营销;新形态教材;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3;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212-0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亟待强化“四力”的研究与实践,出版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教材。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构成一个知行合一、循序渐进的辩证有机整体。脚力是根基,强调“走出去”;眼力是前提,须有开阔的眼界、敏锐的眼光;脑力是核心,要多动脑、勤思考;笔力是关键,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需要编辑有梳理成文的能力。课程教材类图书编辑,只有不断锤炼“四力”,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担负起出版人的职责和使命。
(一)贯彻立德树人目标,思政元素进教材
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并对各类课程和不同学段的教材提出了具体要求。2021年9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形式推进“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课程教材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作为开放教育新型高校课程教材类图书编辑,应努力建设面向在职成人的大规模在线思政教育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以及“1+4+X”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注重为基层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二)倡导出版新形态教材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出版社需要利用数字化新技术,与多种媒介相结合,出版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形态教材。如用数字化形式呈现纸质教材的全部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二维码等方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这种新形态教材既能够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又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1]。随着这些数字化信息的不断更新,使之成为一本“活的”立体化教材。
(三)将新理论、新成果引入教材
目前,一些教材还没有及时、充分地体现学科领域取得的新理论、新成果。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其科学素养,新理论、新成果亟须引入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关注领域发展新动向和学科前沿动态的习惯,从而培育更多符合行业需求的卓越人才。
(四)及时推出反映学科建设成果的教材
随着科技、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教材需求。诸如网络与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专业课程配套的教材少之又少。因此,课程教材类图书编辑应增强“四力”,以洞悉高校教学与科研发展中的重大变化,并及时推出适销对路、内容权威、质量过硬的优质教材。
策划阶段应落实时代对高校课程教材出版的需求,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努力践行“四力”,开发精品选题。脚力的践行,坚持“走出去”,挖掘潜在的出版资源;眼力的践行,从细节中找新题材,准确把握市场动向;脑力的践行,培养创造性思维,打破传统的出版模式;笔力的践行,撰写各种策划方案(包括选题背景、选题价值、图书定位、作者简介、编写进度安排等)、市场调研报告等。
(一)调研读者需求,挖掘更多的潜在出版资源
脚力是编辑进行调查研究最基本的方式,是“四力”的开端。脚力,意味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调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走访高校和参加线下会议,可以学习教育部、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也可以采用线上的形式(如线上会议、虚拟教室等)进行调研。
(二)深入对比现有同类教材,把握市场动向
眼力,在选题策划工作中意味着对选题方向、读者定位和市场趋势的判断。这种判断力,或是因为对选题、读者和市场深入细致的调研,或是因为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抑或是因为本能与出乎意料的灵感迸发。课程教材的市场业态瞬息万变,“抢占先机”就变得尤为重要,编辑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分析选题教材与其他同类国内外教材的优缺点,并对选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三)遴选作者
优秀的作者在实现教材选题意图、保证书稿质量、减少编辑工作量的同时,还能协助宣传与推广、顺利实施市场营销计划。如果想建立优秀的作者团队,编辑就要关注作者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的经验,以及作者在其专业课程领域中取得的新成就和新成果,从专业角度、学术水平等对作者进行分类,从而达到知人善用[3]。除此之外,编辑还要随时关注国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学科进展、教学动态的新情况,并及时分享给作者,进而与作者形成可持续的互动模式。
(四)融入思政元素进课程教材
课程教材类图书编辑要调研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开展情况,跟踪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关注作者团队的相关成果和实践,以及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就等,在此基础上,敏锐挖掘、分析和利用有效信息,注重前瞻性和热点性,为作者团队提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施建议,如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改变课程思政元素在配套资源建设中的呈现方式等[4]。
(五)融合新媒体技术于教材出版
课程教材与新媒体技术的全方位融合需要深层次、多领域地挖掘内容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从而促进数字化产品的广泛延伸[5]。在融合新媒体技术于教材出版的实践中,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加入多种媒介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出版了活页式及含二维码、AR、APP等的新形态教材,打造了开放云书院、五分钟课程等教学服务平台。
脑力是编辑工作中最核心的竞争力。每位出版人都是脑力工作者,既要博思宽广,又要颖悟湛深。践行脑力,一是孜孜不倦地提高政治素养与专业理论水平,以工匠精神自觉担负起编辑的责任;二是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理念,以优质内容实现高质量出版[6]。编辑的细致工作和周到服务是开放教育新型高校课程教材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
首先,编辑要与作者加强合作,确定编写大纲和编写体例。例如,根据学科的特点,编辑可以建议主编创新编写体例,设计面向课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精简书稿内容等[7]。
其次,编辑要帮助作者解决教材编写中的困难。课程思政元素在教材编写中的巧妙设计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中,编辑要提供具体实施建议,注重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编辑还要协助作者设计好慕课、微课、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工程现场视频、在线答题等助教、助学素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这类教材的编写模式往往具有跨越性、开创性,对高校教师和作者来说也是全新的模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同时也需要编辑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9]。
再次,编辑要全面了解学科的课程设置和研究现状。例如,熟知该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课题、发表的论文及教材出版等情况。根据作者的不同学术优势,出版社要建立起教材的顾问团队、审稿团队和编写团队[10]。
最后,初审样章。编辑除了审读书稿的政治性、著作权以及层级、公式、图表等出版规范,还要依据思想性、科学性等原则,对教材的整体框架、知识内容及编写要求一一审定,以实现与相关学科教材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确定面向课程教学的立体化教育资源库的实施方案。
一本优秀的出版物,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编辑深度参与到书稿的编写过程中,以便将读者和市场意愿准确地传达给作者,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良好契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这是好笔力的体现。编校出版过程中,审校记录、编辑手记、文案撰写、编读往来等,无不需要踏实的案头功夫[11]。课程教材类图书编辑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对有关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则、发展决策等内容的表述,应登录权威网站或学习强国等平台核实其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12]。作为全程统筹跟进图书出版的编辑,有时还需要参与到前言、后记、编写说明等撰写工作中。
配套资源建设和营销推广工作践行“笔力”,需要编辑在准确把握图书主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开拓思维,撰写各类营销推广方案、新闻宣传通稿、书评书讯、推广稿、短视频脚本等[13]。
首先,建设全方位的教材配套资源。如构建数字教材、教学素材、教学PPT、电子教案、试卷、习题库、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
其次,建立全面、完整的教材信息数据库,加强教材信息的发布工作。出版社可以通过网站、教材研讨会、专业年会等多种途径发布教材的出版信息;还可组织以专业(或课程)为单位的教研论坛和师资培训、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竞赛、成果展示或演出活动等。出版社通过创设平台,一方面与教育建立深度的连接关系,提高其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为教材的营销工作铺平道路。
再次,维护私域流量。运营微信公众号,适时发布图书征订、学术交流、教师培训等信息;建立教材服务平台,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展示和介绍,教师除可以随时查阅、免费获得电子教案外,还可以留言,提出教材的修改建议。目前,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平台上有大量的产品在线上销售,需要利用好这些网络平台及资源,借助流量思维及大数据思维积极创新出版模式[14]。
最后,开辟新形式的发行渠道。开发多元化的发行渠道,可以是传统的线下渠道,也可以是抖音、快手等线上渠道,还可以是自建平台、社交圈子等[15]。教材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在课程教材出版过程中,只有行“脚力”、强“眼力”、深“脑力”、多“笔力”,锐意进取,才能真正把“四力”落实于出版业务工作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于课程教材,建立与教材相对应的网络课程;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为高校教学提供优质的资源库或教学平台;通过参评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国家教材奖等,进一步将课程教材做好,更好地实现图书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小冬.新时代高校教材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传播,2020,12(24):49-51.
[2] 刘向鸿.浅析融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四力”理念的实操与细分[J].出版发行研究,2020(4):78-83.
[3] 甄文全.高校教材作者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10(11):35-36.
[4] 李晓红,郭鳳臣,邹石杨.“课程思政”教材编写中思政元素选取与融入:以《大学生艺术摄影》课程教材编写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11):55-59.
[5] 沙玉龙.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21(1):89-91.
[6] 刘依.“四力”提升对出版工作的促动机制研究[J].出版参考,2020(6):29-32.
[7] 吴陈滨.科技赋能:新业态下的教育出版编辑成长策略探析[J].中国编辑,2021(6):79-82.
[8] 李帅.图书编辑出版新时代高校课程教材的实施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2(7):50-52.
[9] 张毅.新时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材建设与出版[J].智库时代,2020(19):293.
[10] 吴文怡.新时代高校教材编辑角色延展的实践研究[J].传媒论坛,2022(17):107-109.
[11] 陈少志,祁艳红.新时代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思考: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视角谈起[C]//分享七十年出版业荣光 共创新时代编辑界辉煌:中国编辑学会第20届年会获奖论文.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60-367.
[12] 蔡冬梅.数字时代提升图书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2(3):120-122.
[13] 曾玉寒,卢雪华.践行“四力”,提升新时代图书编辑素养[J].出版参考,2021(12):86-88.
[14] 蒋朋美.新时代图书编辑的守正与创新[J].传播力研究,2022(8):100-102.
[15] 朱利锋.“十四五”期间图书编辑针对高校教材出版的几点思考[J].环球首映,2021(12):217-218.
作者简介 宋亦芳,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