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对传统电视媒体形成了极大冲击,日渐兴起的移动传播载体也悄然转移了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导致曾经坐拥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逐渐被边缘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抵御品牌老化,以媒体融合为契机,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转型升级,成了传统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话题。文章以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转型为背景,分析电视新闻节目所展现出的新闻信息来源多样化、利益相互共融等新特征与新趋势,探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平台应用领域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走向,提出促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年轻化的可行路径。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新媒体时代立足,不仅要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找准市场定位,牢牢把握传统媒体拥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还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抓住年轻阵地,同时借助新媒体力量深入挖掘节目优势,优化电视网络体系,进行个性化设计与技术创新,以活泼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报道风格、亲民的传播方式为主导,增强受众的信任感,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媒体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传统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重生与创新。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年轻化;发展走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36-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1]。目前,以互联网、移动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渠道多样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青睐,导致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持续下滑,传统媒体行业生存资源被大量“掠夺”,经营急剧萎缩,电视新闻总体发展战略亟待关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积累的学习与工作经验,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传统电视新闻应该立足自身,将新形势下大发展趋势深度融入基层发展实际,通过把握优势、认清不足,坚持品牌年轻化和重塑影响力,不断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与舆论引导力,才能实现良性发展目标,更好地為群众服务。
“草根记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普通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传播重大新闻事件的消息,新闻信息来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短视频直播平台、智能手机录像、公共场所的视频影像等成为重要新闻源,新闻素材的获取更加全面便捷,媒体因此做到了全方位实时洞察社会现象,消息的时效性显著增强[2]。新闻媒体能够及时捕捉到焦点信息并加以过滤和整合,利用实时分享的社交平台,捕捉社会热点,在第一时间对话新闻当事人,内容更新的准确性和速度大大提高,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使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和饱满,民生内容分量增多,同时满足了大众对各类优质新闻的期待,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益”之于民。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实现资源连通的同时,也体现出利益相互共融的特点。传统媒体深受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影响,行业内部迎来巨大变革,媒体融合促进了宣传的交叉共融和良性互动[3],传统电视节目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推广,如流量较大的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上产生的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内容往往也会被主流媒体进一步挖掘。传统媒体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要通过投放广告获得收入,而媒体整合后可以积极开发更多渠道,在收益方面实现良好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协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一)节目形式单一,移动平台开发不足
当下很多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还不能充分利用新旧媒体融合互动的优势,制作节目所消耗的成本过高,传播形式单一,加之对新闻挖掘不够深入,抓不住受众真正关心的内容,无法做到“贴地而行”,导致各地播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很难提高。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不到位[4],电视媒体管理层对其未来发展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资金技术短缺,尚未搭建起高素质新型骨干团队,制作与后期传播难免囿于老套路,没有完全走出原有舒适圈[5]。其次,优秀的综合性大众媒体机构往往需要做到电视新闻、纸媒、微博、网站、短视频主页、微信公众号、手机新闻客户端等传播领域的全覆盖,并能灵活利用各自的侧重点,从不同渠道吸引受众,形成强大的立体矩阵媒体。然而,现阶段国内各大电视媒体在优质移动平台开发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例如,除了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的视频软件央视影音APP之外,其他较权威的网络电视直播客户端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众更易转向浏览并二次传播那些“浅尝辄止”的碎片化新媒体信息[6]。
(二)跨媒体运营不成熟
对于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塑造“知识网红”、吸引年轻粉丝和组建网络社群不是其擅长的领域,但这恰恰是新媒体得以迅猛崛起的优势所在。现阶段有类似《共同关注》等栏目正以生动活泼、幽默独到的播报方式强势“出圈”,这些平台也能做到抓住机遇、锁定目标受众、培养粉丝群体以维持长尾效应,如积极开通微博超话、入驻B站,实时更新抖音、快手视频并在适宜的时间节点进行投放和推送,利用大数据算法快速吸粉,并保持持续互动以维护现有观众[7]。然而如此迅速的整合,并不是所有媒体都能做到科学应对,没有哪一个节目的“出圈”之路可以被完全“复制粘贴”,完整的转型期需要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再面临新一轮问题,以自身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可行之路,逐步培养品牌节目的忠实观众。
(三)技术短缺,年轻化阵地缺失
电视新闻媒体要想保持生命力,就要永远跑在新闻第一线,跑在数字网络媒体的前沿,致力于打造数字媒体产业。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拥有对新闻的强大组织能力,还要了解受众对各类新闻的接触动机和解读方式,抓住网络受众的中坚力量,产生媒体行业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8]。电视新闻节目长期以来并没有把年轻受众当作主要受众,现阶段传统电视新闻栏目的受众以中老年人居多,“守着电视看新闻”已经成为“怀旧主题”的代名词。相比娱乐节目和黄金档电视连续剧,大多数青年对电视新闻栏目并不热衷,其内容制作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当今正迈入全民互动和分享的时代,不断涌现的新科技如AR、VR、MR等也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年轻活力正不断注入传媒行业。电视新闻节目缺少年轻的受众群体,在青年交际圈中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领袖型节目,难以完善品牌栏目的口碑再传播机制[9]。
(一)明确自身定位,打造节目品牌
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创造出独特的品牌风格,有利于巩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主动性。要想建立品牌电视新闻节目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明确发展定位,坚持“内容为王”,连通多渠道、多元化的优质平台传播链,在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形成观众的记忆点。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若可以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也能为品牌建设增色不少,如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广权,其经常用风趣幽默、轻松搞笑的打油诗形式播报新闻,提升了大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同时消解了专业话语与生俱来的严肃性,使新闻节目变得更加亲民、更加接地气。打造节目品牌还要做到关注节目所传播的人文精神,结合民生,深入分析受众的精神需求,探究表象下所反映的深层社会学、经济学、大众心理学等问题,积极学习先进理念,通过重大新闻报道、深度采访、专题专栏跟踪报道、周期报道、爆料评论等方式,真正建立“招牌”,做到主流媒体该有的高度专业,保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内容的新闻性,立足自身,制定并完善品牌策略,突破品牌老化困境。
(二)培养新型人才,抓住年轻阵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中青年群体是网民的中坚力量[10]。自媒体正在迅速崛起,以年轻人为核心的快消费观念对传媒行业影响巨大,为了保持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需要了解年轻群体关注的内容,尝试从年轻人的眼中看社会,帮助年轻群体发声,从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完善品牌的年轻化战略。年轻化不是说年龄小,而是整个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团队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在坚守新闻本质、拒绝盲目跟风的基础上,既可以做出具有计划性、科学性同时富有人文关怀的新闻节目,又能做到推陈出新。通过培训和实践,推动现有从业人员向全媒体创新人才转型,也可以与各大高校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从课程规划、专业设置和提供实习实践平台方面入手,打造融媒体储备人才培养基地,以大量实践锻炼自身,积极培养满足传统媒体升级转型所需要的专业人才[11]。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比较,管理层面较为系统,人员素养层面整体较高,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充分掌握跨界叙事能力和媒体应用整合技术,实现向全媒体的转变。
(三)倾听受众意见,深入挖掘优势
与新媒体相比,傳统媒体拥有先天优势,其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某些时候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也依赖传统媒体的供给[12]。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上有所落后,但其新闻的深度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目前新媒体对信息的解读仍然相对肤浅,重点在于凸显自身快速、清晰、简洁的特点。此外,传统媒体具有长期沉淀而来的大众化的标签和品牌优势,凭借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大多数观众心中依然具有强大且不能轻易撼动的品牌公信力[13]。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反馈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看法以及对传播手段的建议,这不仅可以提高新闻内容的传播效率,还可以消除受众对新闻事件真实性的疑虑,让受众参与其中,增强全民构建的意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重模式,修正传统的单方面输出方式,改善新闻内容的传播效率和宣传性能,为更好地融合打下基础。
(四)丰富节目形式,增强视觉体验
当今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对信息时效性的追求更高,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团队不仅要抓住发布新闻的黄金时期,在促进节目播出“日常化”的同时,还要丰富节目形式,灵活使用视听语言引起观众共鸣。例如,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朝闻天下》,节目采用记者连线、现场快评与新闻专题等方式,改变了图像加解说的传统新闻播报方式,广泛使用数字动画、图表等手法,采用视频分割、双视频或多视频的数字化版面形式,演播室背景选择城市景观、模拟场景再现、物理及气象模型构建等,并加入趣味化、个性化全息摄影,使新闻输出更加高效、更加多元[14]。新闻媒体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现场实时报道,在保证画面高清的基础上做到多屏幕、多角度同时呈现,利用视听符号和叙事话语的共同建构,吸引观众参与到文本叙事中。融合5G、4K、VR等信息技术,打造虚拟主持人形象等,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立体度,实现节目形式多样化,优化观众视觉体验,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15]。在“有温度”的基础上打造“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对报道方式及叙事角度进行个性化设计与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质量。
电视新闻的品牌栏目能够体现其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把控能力,反映了该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传播的最高水准。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融合的程度会不断加深。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不仅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合互动的优势,还要加强品牌建设,不断完善节目年轻化策略,创新节目形式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培养高素质从业者,拓展新闻传播的路径,增强受众黏性,实现自身平稳快速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融媒体时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走在新闻行业的前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19年1月25日)[M]//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53.
[2] 刘芮汐.融合视域下媒体经营的转型[J].采写编,2022(6):180-181,68.
[3] 张瑞茹,万平.媒介融合语境下传统媒体提升传播力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前哨,2022(10):46-47.
[4] 张兴彦.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新闻类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0):171-173.
[5] 段鹏. 5G技术语境下媒介环境融合性转向探析:兼论我国媒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J].现代出版,2022(3):5-10.
[6] 雷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塑造[J].新闻文化建设,2023(1):124-126.
[7] 胡婷婷.从受众角度分析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编辑技巧[J].新闻文化建设,2022(24):149-151.
[8] 周慧敏.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后期编辑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新闻传播,2022(24):119-120.
[9] 沈琪.泛娱乐化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J].新闻文化建设,2022(23):74-76.
[10] 赵丹.电视新闻节目小屏化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势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2(18):101-103.
[11] 刘倩.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转型核心问题探讨[J].记者观察,2022(35):25-27.
[12] 郑晓辉.融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广告经营策略[J].记者摇篮,2022(12):147-149.
[13] 崔红培.浅谈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的发展路径[J].广播电视信息,2022,29(12):39-41.
[14] 盖鹏,姜琳. 5G时代的融媒体创新发展路径[J].新闻文化建设,2022(21):36-38.
[15] 徐小曼,刘春霞.现代媒介科技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特点及趋势探讨[J].科研管理,2022,43(6):210.
作者简介 许言蹊,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