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融合出版应运而生。出版人员在出版发行工作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其能力和素养对出版物的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随着融合出版的发展,出版、传播、教育的关系被重构,推动了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使得传统出版人才面临思维转变和技术更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迫切需要培养一批以建设出版强国为目标、服务出版业战略发展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优秀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融合视域下出版人才的培养路径至关重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从融合出版的概念解读和主要特点出发,分析当前出版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出人才培养体系不连贯、复合型出版人才稀缺和人才管理制度较落后的结论,并提出建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以思维开发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专业机制保障;明确素养培养方向,提高人才综合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强人才实践技能;引入专业绩效指标,保障人才管理效果。文章旨在为融合出版视域下出版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出版人才培养符合融合出版背景下的时代要求,进而推动行业的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融合出版;出版人才;培养;素养;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4-0197-03
随着融合出版的发展,出版、传播、教育之间的关系被重构,推动了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使得传统出版人才面临思维转变和技术更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新机遇是指人才培养周期相对来说逐渐缩短、融合出版吸纳的管理者类型增多,以及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新挑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体系不连贯、复合型人才稀缺和人才管理制度落后等。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出版行业和出版人才的发展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阻碍,势必要朝着融合出版的方向不断发展,才能促进出版人才及其队伍的进一步优化。
融合出版是传统出版适应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是需求与技术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新型出版形态。其通过融合传媒产业和出版产业各生产链条上的要素、运营过程中非个性化与个性化的协同,以及内容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和迁移,推动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普及,促使着传统的延时传播、单向传播朝着双向、动态、即时的传播模式转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也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也是出版行业朝着全产业链和全流程融合升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1]。
(一)人才培养体系不连贯
现阶段,高校是培养出版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通过设置相关专业及其课程来培育优秀人才,为出版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但与此同时,这种培养模式也带来了制约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输出的体制矛盾[2]。在学校教育中,大多数时候只是教授课本知识,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并不能获得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进入行业之后,由于出版机构更注重他们带来的实际效益,往往会忽略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出版人才培养体系不连贯,学生难以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与现实需求不能较好地接轨,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较大阻碍[3]。
(二)复合型出版人才稀缺
当前,多数传统出版人员虽然能熟练掌握出版的理论与实践,但缺乏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了解,导致其对数字出版运营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难以适应出版机构的快速转型升级。同时,还有部分出版人员由信息技术企业转岗而来,虽然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也了解项目的运营和管理,但由于之前很少接触具体的出版工作内容,导致其在把握出版内容、明确出版方向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出版人才培养的总体情况呈现出结构不合理、专业层级不全面、总量不足和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行业转型升级乏力[4]。
(三)人才管理制度较落后
当前,部分出版单位未建立起科学的出版人才管理制度,且管理方法并未与时俱进。在出版人才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出版人才职业等级认证路线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成长和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5]。同时,还存在人才利用率低、人员沟通交流不畅、考核机制欠缺、工作分工不合理、集体意识淡薄、岗位职责定位不清等现象,导致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大量优秀人才流失,部分出版单位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此外,人才管理方法的落后还容易淡化人员竞争意识,造成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6]。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出版单位不但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在融合出版背景下,要利用科学技术对各方面资源加以整合,充分挖掘数字资源和产品优势,学会产品运营技巧并搭建互联网平台。同时,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这对出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出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和职业专业能力,更要重视出版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并将此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
此外,创新是出版行业和出版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融合出版的发展,出版人员还要以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具备因时而变、随势而动的能力,在工作方法上取得创新突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坚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13]。
(二)以思维开发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出版单位要想取得快速转型和长期发展,就要配备专业的人才队伍。当前,部分出版人员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工作经验、扎实的基本功,而对于刚踏入出版行业的青年出版人员来说,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更强[7]。因此,在出版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年轻出版人员向老员工学习优秀的工作方式方法,在實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要积极帮助老员工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主动学习新技能。
同时,在融合出版方面,无论是策划还是内容建设,都与传统出版有所不同。为此,出版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出版人员的思维能力开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要求出版人员将平台运营思维、互联网思维等渗透于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信息化编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8]。
(三)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专业机制保障
出版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工程,只有不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够为出版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更好地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复合型人才。
融合出版视域下出版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出版时代存在较大的差异,融合出版时代的出版工作以大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而信息高度密集是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关键[9]。因此,传统的出版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的需求,要充分汲取优秀经验,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宽培养方式。
首先,重视内部孵化。通过入职培训等方式,逐渐提升出版人员的专业能力,并设置专项经费,为出版人员积极参加学习进修活动提供保障,如学历进修、外出交流等,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其次,出版单位要注重合理设置出版工作相关职位,通过引导人才积极竞聘等方式,为出版人员搭建利于其能力发展的平台。最后,出版单位还要积极引导出版人员评聘数字化编辑等职称,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和学术会议中,从而构建起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发展智库[10]。
(四)明确素养培养方向,提高人才综合能力
一是“内容为王”的专业素养。出版人员要重视提升自身的信息整理、内容编制等基本专业能力,坚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出版产品,吸引更多的目标读者,扩大出版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11]。
二是“使用工具”的技能素养。融合出版背景下的产业环境要求出版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化工具使用能力,因此出版人员要在图像图片处理、音频和视频剪辑、视觉可视化设计、出版物设计等方面的学习上下足功夫,深入挖掘软件功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并创新应用形式,逐渐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三是“知识为翼”的能力素养。首先,出版人员要具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能够在出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实现出版产品的创新,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出版单位的行业竞争力。其次,出版人员还要具备数字版权管理能力,能够快速应对并解决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授权绑定等情况,以此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保障[12]。
(五)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强人才实践技能
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單位由传统的出版报纸和图书等纸质出版物向动画、动漫、电影、广告、电视等多媒体内容生产传播形式过渡,从单一的媒介平台向多媒体平台发展,故具备高素质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然而,单靠出版行业培养懂管理、懂运营、懂技术、懂出版且善策划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是不现实的,还需要高校的积极参与,形成共同培养的有效机制。
因此,要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将业界传授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通过建立“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模式,推动出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请进来”即邀请出版业界的资深人员进校,通过开设讲座和集体授课等形式,给学生传授跨媒体技术、实践经验和业界动态等内容,让出版专业的学生与业界人士直接对话,提前熟悉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行业,学习一线从业者熟练的操作技术、扎实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走出去”即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出版传媒实践活动,将业界最新技术、最新经验和发展动态带回校园、带入课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出版行业,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14]。
(六)引入专业绩效指标,保障人才管理效果
为了保障出版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效果,出版单位还要积极引入专业的绩效指标,全方位考核出版人员的工作情况,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传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中,上级领导部门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通过量化考核等方式进行月度、年度考核,涵盖范围涉及发稿字数、项目利润等方面。同时,还会根据考核指标反映出版单位某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出版人员的能力提升。
一般情况下,绩效考核直接关系着出版人员的评优评先、岗位调动和薪酬福利等,可以起到较强的人才激励作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员工只将目光放在短期数据上,不利于个人和单位的长期发展。为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出版单位的转型发展,就要积极引入目标和关键成果考核方法,在设定更具挑战性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量化成果来引导出版人员开展工作实践,并将整体目标分解为个人和团队等共享目标,从而把目标管理自上而下地贯彻到各个层级中,让沟通更及时、工作更高效,使绩效考核更加公平、透明,同时激励出版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高质量地要求自己[15]。
面对融合出版背景下全新的出版业生态环境和发展态势,出版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在对出版人才培养进行全面革新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以思维开发为核心,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专业机制保障;明确素养培养方向,提高人才综合能力;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增强人才实践技能;引入专业绩效指标,保障人才管理效果,使高质量、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得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出版人才培养符合融合出版背景下的时代要求,进而推动行业实现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佳.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论略[J].领导科学论坛,2022(12):124-126.
[2] 郑志亮,田胜立,李忆箫.融合发展守正创新:新时代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J].出版广角,2022(2):6-10.
[3] 程滨.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1(5):97-99.
[4] 贾音.融合出版背景下的编辑人才培养探究[J].传媒论坛,2021,4(9):94-95.
[5] 周檬.关于新时代融合出版编辑人才培养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20(21):63-64.
[6] 丁俊玲.媒体融合视域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8):36-37.
[7] 罗佳.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论略[J].领导科学论坛,2022(12):124-126.
[8] 孙寿山.以建强人才队伍为突破口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J].科技与出版,2022(9):6-11.
[9] 李文娟.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出版与印刷,2022(2):32-38.
[10] 宋宏.媒体融合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分析[J].中国报业,2021(22):88-89.
[11] 孔文静.媒体融合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J].中国报业,2021(17):126-128.
[12] 李洁.出版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浅谈[J].出版参考,2021(2):43-45.
[13] 杨扬,张文忠.媒体融合视阈下高校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编辑学刊,2021(1):18-23.
[14] 闫彤.融合出版环境下数字出版人才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改革思考[J].传播力研究,2020(19):124-125.
[15] 范高强.媒体融合中出版领域应注重编辑人才的新培养[J].传媒论坛,2020(15):81-82.
作者简介 张赟,编辑,研究方向:融合出版、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