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职业认同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研究

2023-05-03 02:05杨晓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舆论导向新媒体时代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媒介及方式逐渐多元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成效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文章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视角,结合高等教育教学实践,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及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特别针对适应学生个性化及差异化需求发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视角提升其教育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对策及建议,旨在激发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持续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丰富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新媒体时代;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16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职业认同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H-21088

一、问题提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教育教学的媒介日益增多,从技术层面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更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改革的主体与对象,他们自身的认知、态度、教学行为直接决定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及教学改革实效均不理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与进程[1]。高校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不仅是一种行为决策,更是一种主观的行为意愿表达。已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与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有密切关系。结合高校教学改革政策背景和教学改革现状,从职业认同的角度探究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为教师教学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及其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内涵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高校教师根据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充分的学情分析基础之上,采用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手段或策略,实现教育目标和提升教学效果的行为。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综合考察系统整体因素进行教育教学决策并表现出相应的教学行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能反映出他们在特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发生某种特定行为而自愿付出努力的程度,使得他们进入某种教学反应行为准备发生的状态。

(二)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師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作为其职业态度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及教学改革行为,决定了高校教师会将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四新”人才培养的提出,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来看,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都有待提升。这一方面与高校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努力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与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关系密切。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是两大必备技能,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科研素养的提升更重要,而忽略了教学技能的提升,更谈不上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高等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大力推进“四新”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式与内容。随之出现的教学创新大赛,也是为了激发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潜力与意愿,并且将有效的教学经验进行广泛应用和推广。基于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素养和能力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和维度,教学改革与创新水平也是重要的评价要素。

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还影响着其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他们渴望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与体验。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更多的自主决策和多样化的参与,而不再是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高校教师如果能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成长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在问题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过程中发掘优势和潜能,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更有信心,学习获得感和满意度自然也会更高。而对于课堂教学,这样质的飞跃与教师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采取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从学生学情出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解决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升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一)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尽管由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导致对职业认同定义的论述存在差异性,但其共同点是,都提出职业认同是认同的主体对他们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社会价值等的认可程度和观点。目前,国内有关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认同的要素及影响因素等。普遍认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是他们对职业及内化的教师职业角色的肯定认知、感受和行为倾向的总体,其职业认同水平显著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态度、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或职业幸福感。同时,高校教师在其角色预期的适应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职业态度和行为决策。

(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含复杂的社会因素,又涉及主观的个体因素。

首先,在社会因素方面,已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及人们对高校教师的尊重程度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水平。社会、学生及家长对高校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程度,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如果他们得到普遍的理解和认可,会认为自己的育人工作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就会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也会提高。

其次,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会强化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这与他们的社会角色及角色期待有密切关系。高校教师认知中的职业态度和工作、生活中的社会支持水平都是影响他们教育教学改革行为的个体因素。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看法或评价,是内隐存在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外在行为反应及其倾向性。职业态度是人们在职业选择或从事某一职业时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关系等方面的认知评价,对个体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态度会影响到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投入度,从而影响其参与教学改革的行为。在高校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因素,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师生关系、上下级關系等的质量,都会影响他们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四、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与教学改革行为意愿的关系

职业认同理论认为,主观的行为意愿与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2]。职业认同作为认知层面的因素,会影响和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此可见,职业认同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改革行为意愿。

(一)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作用于其行为态度

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主观因素。高校教师的行为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职业认同水平有密切关系。已有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收入、从教时间、职称状况、年龄、性别、人际关系等方面在职业认同水平上都存在着不同水平的差异[3]。有的高校教师感觉到自己的职业被认可和尊重,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有价值,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或者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反馈与评价是正向的,他们的职业认同感水平就高,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倾向于投入或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并且产生积极的情绪感受和自我价值认同。

其中,还有许多教师会积极参与到近些年国家教育部发起的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关的教学竞赛中。这表明其在实际的行为态度是更乐于进行教学改革的,或者说他们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好了准备。同时,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也调节着他们的职业情感,使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更多的、更积极的情感投入,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积极关注,也会更为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保证学习成绩的同时,课堂参与度会更高,课程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会得以提升。

(二)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制约其知觉行为控制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行为意愿中的知觉行为控制体现在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难易程度的认知。职业认同水平高的高校教师,更易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和积累教育经验,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痛点和难点问题,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他们对学生也持有积极的成才观,更倾向于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充满“可能性”,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能促使他们表现出主动参与课堂的行为,更倾向于在协作性学习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换句话说,高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有能力解决,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富成效。

(三)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对其行为意愿起干预作用

在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高职业认同的高校教师更具有变革精神及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职业发展认知是“科研与教学两条腿走路”,与现在高等教育所倡导的“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是相符的,对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会主动了解,不断更新和丰富课堂呈现方式。因此,他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更愿意投入教学改革中,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活力,对学生起到生成性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富有成效地参与课堂,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从职业认同的角度提升高校教师教学改革行为意愿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持续不竭的教学改革热情与积极投入对于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效起到了保障性作用,从强化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角度提升其教学改革行为意愿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与方法。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行为意愿受外在客观与内在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也应从主客观方面共同作用与强化。

(一)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传统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特点。因此,在近些年,许多高校在提升教学实效或职称评聘中将“教授必须开展本科生教学”纳入考核标准。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已经关注到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一方面促使高校教师更关注教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与策略,充分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各种教学资源和渠道丰富课堂,同时也将学科前沿带入课堂。更有学校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投入通识教育中,为学生传递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会促使高校教师回归教育的初心,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职业认同,从而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中。

(二)引导高校教师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及成长

在教师职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持续的学习力和积累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也进行了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的积极尝试,但是在过程中忽略了成果素材积累,导致在期末教学评价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时,没有可视化的教学成果进行展示。因此,从认知层面,强化高校教师对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及素材的积累意识,引导他们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成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将有助于他们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提供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培训

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赛逐渐增多,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等。许多善于思考的高校教师对这类比赛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热情,但是由于对这些新出现的比赛,在比赛形式、提交材料内容、提交方式及其规范等方面不甚了解,从而导致部分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望而却步。也有高校教师因为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忽略了素材积累而难以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部门及高校,应通过提供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比赛的培训,更新和完善高校教师对于此类比赛的了解和认知,提升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效能感,特别是针对高校年轻教师的职业发展及作为教学新手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和引导。引导教师在不断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注重素材积累,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一方面是对自己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分享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更是对自身教学能力的一次提升。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也更乐于和善于持续更迭升级。

六、结语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持续更新的过程,因此,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方面的投入以供保障。高校应强化良好的教学改革创新环境和教师的职业认同,提升他们持续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得更多的高校教师愿意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满意感,充分引导教师富有信心地了解、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信息处理方式与手段,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 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20(1):71-75.

[2] 梁进龙,崔新玲,王建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3):32-34.

[3] 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不同职业认同水平教师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社会认知加工特征[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1):45-55.

作者简介 杨晓玲,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格发展与教育心理、积极心理。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舆论导向新媒体时代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