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用户数据隐私保护问题探究

2023-05-03 20:43:44刘进艺徐洁邢赵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算法推荐智媒时代大数据

刘进艺 徐洁 邢赵怡

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智媒时代。智媒时代数据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深嵌于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但也出现了数据隐私泄露等问题,这极大增加了大众对隐私保护的担忧。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对此的重视程度。在此背景下,文章将用户数据隐私保护问题作为切入点,探讨用户数据隐私现状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研究发现,智媒时代数据隐私暴露风险增大且不断被侵犯,数据逐渐成为平台抢夺的资源。基于此,文章从用户、平台、政府三方面提出数据隐私保护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用户数据隐私保护提供参考,最大限度消解数据隐私泄露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智媒时代;大数据;数据隐私;算法推荐;平台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69-03

基金項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辽宁省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智媒时代用户数据隐私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JKQR20222526

近几年来,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新的媒体形式也不断衍生,技术与媒体进一步相融,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新的媒体时代,如智媒时代。智媒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1]。在全球数字化的趋势下,智媒时代的公私领域对数据抓取和利用的需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导致互联网平台中的数据隐私泄露事件频频发生,引发用户的担心和恐慌。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探讨如何进行用户数据隐私保护显得尤为关键,与此同时,此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以数据为抓手的企业进行良性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大众增强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一、智媒时代用户数据隐私现状

(一)个人数据隐私被无声记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智媒时代已悄然来临。大众享受智能手机、互联网带来的众多便利,同时也让渡了自身的数据资源。个人在网络上的所行所举,都会留下一串“足迹”,比如打开淘宝,会留下搜索、购买记录;使用滴滴打车,会留下行程记录;在抖音刷短视频,会留下观看记录等,这些数据被无声记录着,也给用户个人隐私安全留下了隐患。

(二)信息泄露案件频发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有21.8%的网民遭遇个人信息泄露。自“净网2020”专项行动起,工信部每年都会对数百万款APP进行检测,其中数千款APP被曝光存在“越界”采集隐私信息的行为,这些隐私会转化为数据被收集,它们后期如何被使用,用在哪里,大众无从知晓。

近年来,电信诈骗高发、频发、多发,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则为个人隐私的泄露。艾媒咨询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43.8%的网民遇到过网络诈骗但没有造成财产损失,造成了损失的网民比例为23.5%,共计67.3%的网民曾遇到过网络诈骗。并且诈骗的形式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微博超话里的兼职广告、抖音号发布的刷单任务、测验性格的小程序、玩游戏赚金币的APP等,这些花样百出的产物都在不断搜集个人隐私信息。

(三)数据隐私被过度挖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数据信息逐渐成为各大平台竞相争取的资源,为此,企业会利用各种方式挖掘数据信息,绘制用户画像,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在大数据发展过程中,个人数据与隐私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信息的抓取已从“适度”逐渐让位于“过度”。例如很多用户在下载软件时,经常被索取各种APP非必需的权限,甚至有些“流氓软件”拒绝授权后就无法使用某些功能,这使大众在使用这些类型的APP时,大量的操作行为被转化成数据,而APP后台能随时随地进行监控,后期通过数据提取、分析、处理和加工来进一步发掘有价值信息。

据工人日报报道,有用户下载一款医疗健康手机软件,被要求填写姓名、手机号等数据信息,即便在卸载这款APP后,依然接到多通骚扰电话,其中不乏医美机构、推销借贷等。此类现象并非个例,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表示,APP不得因为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务。纵使相关规定出台,但当下该类问题依旧突出。

二、智媒时代数据隐私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万物皆可数据化,隐私暴露风险增大

万物互联实现的基础技术支撑是物联网,而在智媒时代,物联网已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环境越来越智能化,从小型的贴身智能装备如运动手环、智能手机到大型的智能家居、智能电器等设备,这一切都与数据相关。

在苹果发布了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以后,可穿戴设备引领了智媒时代的一大潮流。在日常生活的场景当中,小巧的可穿戴设备可以对大众生活状况进行监测及记录,还能GPS定位追踪,语音记录传递。但从另一个角度讲,配备上这种可穿戴设备之际,后台便会对大众的信息进行大量的收集,例如可穿戴设备的语音功能,导致声纹数据被记录,在声音合成技术泛滥的时代,其所造成的诈骗事件不胜枚举。这就给数据隐私保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二)数据成为资源,被卷入商业利益之争

智媒时代互联网技术趋近成熟,为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流量”二字成为各大商业机构热衷追逐的“猎物”,数据成为各大平台抢夺的资源。2022年,“3·15信息安全实验室”专门对市场上的“免费WiFi”APP进行了测试。测试人员发现,这类APP会在后台大量收集用户信息。其中被测试的“越豹WiFi助手”和“雷达WiFi”APP,可以不断自启动,读取用户信息和推送弹窗广告,一天之内访问手机的位置信息高达67899次。这意味着,用户的生活轨迹、行踪会被不分昼夜地抓取。

苹果发布的《个人数据的一天》对广告推荐的产业链进行了详细解读,很多热门APP含有嵌入式的跟踪器,具体的获利过程为:跟踪器采集用户位置信息—数据代理商进行中转处理—将有价值的数据兜售给第三方广告商。正如广告感知之父吉尔所言,“透过位置,你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模式,判断他们喜欢的事物,了解到这些以后你便可以成功地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得到不菲的收入”。这条产业链异常之庞大,涉及网站、APP、数据代理商以及广告技术公司。其中网站、APP负责收集数据,数据代理商负责沟通及中转,广告技术公司则负责投放广告。根据苹果测算,该产业链的年产值高达2270亿美元。

(三)身处平台社会下,被操控的数字生活

在《平台社会:连接世界中的公共价值》中,荷兰学者提出了“平台社会”这一概念。在智媒时代,大众身处于平台社会之中,平台俨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型基础设施。当下,平台生态系统已获得显著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潜在风险。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看似是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在后来却有了变化,剑桥分析公司被指控窃取5000万用户的资料数据,这些数据被用作构建“选民心理画像”,并进行有意向的推送。

为了提高用户使用率,提高留存率,各大网络平台在后台挖掘、提取、分析用户使用数据,采用个性化推荐技术,例如在用户刷微博时混入个性化广告,刷抖音时不断推荐类似内容,刷淘宝时能够“推我喜欢”的物品,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利用大众的数据隐私作为技术支撑。算法推荐作为平台热衷技术,加剧了大众数据隐私被侵犯的风险。

三、智媒时代数据隐私保护的创新路径

智媒时代数据隐私有着随时被暴露的风险,关注、解决数据隐私保护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对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不仅需要个体自身注重数据隐私保护,还需要平台方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助力。平台方可利用新型技术做好数据保护,政府可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来保障数据安全,尽可能在信息共享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寻找到平衡。

(一)学习与实践:用户需要增强数据隐私保护意识

据澎湃网调查,人们日常使用APP时很少会认真阅读注册条款和隐私协议,77.8%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未”阅读过隐私协议,而66.9%的用户会直接忽略APP隐私协议。为减少数据隐私暴露,用户需要学习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知识,增强数据隐私保护意识,尤其在下载使用APP的時候,要认真阅读注册条款、隐私协议,以及可开通的权限。使用浏览器的时候要注意甄别网站是否正规,不要轻易点击网页弹出的不明链接,尽可能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和浏览内容,并开启安全防护功能,防止病毒和黑客入侵。另外,养成定时在互联网清理个人信息的习惯,避免个人信息被盗用。

(二)开发与更替:平台利用技术营造安全数据环境

责任是介于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名词产物,作为掌控着大多数人的数据隐私的平台方,更要认清自己角色并承担应有责任。平台方作为数据搜集和抓取者,享受着数据产业链带来的既得利益,就应承担推进社会发展安全和保护数据隐私者数据安全的义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型技术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的集体维护数据库技术,其本质是一种互联网协议[2],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存储”“可追溯性”“防篡改性”“公开透明”等特点,将此技术应用到数据隐私保护领域,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真实性、安全性与开放性问题。

通过营造可信任的数据管理环境,防范和避免各类数据造假、篡改、遗失等数据管理问题,促进数据的高效共享,并且可以实现最大化地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减少数据隐私泄露给用户带来的损失。

对平台方来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禁止”、“告知”与“补偿”是在数据抓取时需要落地的三个维度。其一为“禁止”,平台方对个人数据隐私抓取而造成一定的风险,且这种风险平台方无法承担,这种行为应被明令禁止,以此避免数据隐私的泛滥结果肆意发生。其二为“告知”,作为可以收集数据的平台方应在收集数据之初便告知被搜集者,若没有得到被搜集数据者的认同和授权,平台方就不得对数据进行无理由的抓取。其三为“补偿”,若数据已被“二次利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那么平台方可考虑给予用户一定的补偿。当然,这一切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

(三)支撑与应用:完善相关规范,打造新的隐私边界

用户的数据隐私保护不仅需要用户、平台方努力,还需要制度规范支持,政府应从制度层面完善相关条例,对于平台方刻意造成的数据隐私泄漏,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罚款、整顿以及相应的依法追究责任。2021年7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2021年7月5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将对“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启动网络安全审查[3]。此类事件的处理表明了国家进行数据隐私保护的决心。

在智媒时代,开放共享之风盛行,数据隐私的边界被一再重塑,对隐私的界定也变得越发宽泛。什么数据属于公共数据,什么数据属于个人隐私,什么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什么数据不可以直接使用,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如果没有相关的制约,数据便像蒲公英种子一般四处生长——不断被传递着并到达新的“蜗居”点,而大众的数据隐私都会被永久存放在互联网之中,不断地滋长。即使用户数据被“二次使用”,迫切需要删除在互联网留下的数据信息,但由于没有相关法律依据,操作难度也是相当之大。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立法过程中一直强调“被遗忘权”的理念,如果“被遗忘权”在中国也能够有法可依,发挥它的作用,用户可以删除那些过时的、和公共利益不相关的个人信息,使留存下来的信息更符合主体的状态,那么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还可以减少一些误导性资讯,反而有利于维护公众知情权[4]。这也会让在网络数据隐私安全保护方面处于弱势一方的大众,更加有控制个人数据隐私能力,加强大众数据隐私自决权,因此完善数据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四、结语

智媒时代,没有人能够为数据隐私泄露承担全部的责任,也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地说自己并未参与其中,技术与人类相悖之说仍未散去,机会和矛盾相应而生,数据隐私保护是这个时代无法规避的课题。现阶段亟待解决的事情是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提出更加完善的保护数据隐私的措施,技术需不断迭代升级,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面对隐私侵犯行为,作为被侵犯方的大众必须增强自我隐私保护的意识。当然,大众并不是孤立的,形成数据隐私保护共同体是这个时代必然趋势,无论今后面临何等大型的挑战,多方主体的联合御敌都是面对危机的上乘之选。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6(3):59-62.

[2] 王玲玲.区块链与新闻生产:技术变革及价值反思[J].新闻世界,2019(7):39-43.

[3] 韩洪灵,陈帅弟,刘杰,等.数据伦理、国家安全与海外上市:基于滴滴的案例研究[J].财会月刊,2021(15):13-23.

[4] 罗彬.网络传播活动中的被遗忘权[J].新闻战线,2020(3):91-93.

作者简介 刘进艺,助教,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徐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邢赵怡,研究方向:大数据。

猜你喜欢
算法推荐智媒时代大数据
基于中医临床理论的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信息茧房”系统量化
现代情报(2018年9期)2018-11-26 11:35:18
从波特图式分析算法推荐类资讯平台的伦理选择
从工具依赖到本能隐抑:智媒时代的“反向驯化”现象
新闻爱好者(2018年4期)2018-06-27 10:35:44
从编辑到算法的让度
新媒体研究(2018年2期)2018-03-29 09:05:06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科技传播(2018年3期)2018-02-09 18:58:11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新闻世界(2017年11期)2017-11-28 09:26:33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中州学刊(2017年9期)2017-10-17 12:22:38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决策探索(2017年5期)2017-03-24 21:29:01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0: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