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各项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元宇宙”概念诞生后迅速受到大量关注,渐渐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浪潮。元宇宙对包括科技期刊出版业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在元宇宙的相关技术、政策推动方面与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某些方面有所领先。文章总结国内相关文献对元宇宙和出版关系的众多讨论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元宇宙和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关系,即元宇宙的各种数字技术、信息传播方式能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出版业吸收、融合。出版业本身也能为元宇宙的构建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信息等要素。元宇宙可能给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带来众多新形式、新方法,也会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形态产生巨大影响。文章还提出元宇宙环境中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的两个基本特征,并进一步从强社交与强交互性、多媒介元素和多呈现形态、真正的个性化体验三个维度对此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元宇宙给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元宇宙给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业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挑战,科技期刊出版界要对未来元宇宙场景下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形态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時加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元宇宙;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出版场景;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3-0008-04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已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态势。一些优秀期刊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了多种形式、渠道和场景的开拓,而尚有大量普通科技期刊仍停留在以传统纸质出版工作为主导,期刊数字化工作完全依赖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大型文献数据库平台代为处理和开发的状态。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各项活动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程度愈发加深。在此背景下,“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未来社会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由数字技术推动的信息交互和人类生存状态即将面临的巨大变革,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出版业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否则将有可能进一步落后于社会整体的数字化发展水平。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并与现实世界相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和数字生活空间。按照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于2021年9月16日发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中的定义,元宇宙是整合多种新技术产生的新型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区块链技术,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多维度上紧密融合,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1-2]。不少人认为,元宇宙是互联网发展的未来,也是人类社会的未来,甚至是人类文明的未来[3]。
自2021年以来,全世界都在讲述关于元宇宙的“故事”,从各个维度介绍、讨论、思考元宇宙或是付诸实施。如扎克伯格甚至将脸书公司改名,驱动这一网络巨头全面布局元宇宙,但其在近两年的发展中表现不佳,以至于人们开始质疑元宇宙是炒作起来的虚妄概念。
然而正如谢倩所指出的,对于元宇宙的诸多介绍、讨论以及想象,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利用元宇宙去做些什么,并非荒诞不经的妄想,恰恰是了解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4]83。
陈昌凤从媒介化的角度思考元宇宙的概念,认为元宇宙是一个植根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社会并行的巨型媒介,或者说是被深度媒介化的另一个“社会”,只不过这个社会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融合多项虚拟技术形成的一种未来的人类关系网和人类连接状态[5]。
较为统一的观点是,联结元宇宙各子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是数据、信息和知识,支撑元宇宙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内在主线是数字技术,而元宇宙中的主体性力量则是人在元宇宙中的映射,包括虚拟分身、虚拟化身、数字人在内的各种虚拟数字人[6]30。发展元宇宙的关键即是处理“技术—人”的问题,其本质是作为设计者的人与作为使用者的人之间的问题[7]。元宇宙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可能并非技术本身,而是技术与社会或政治的关系协调及在这种协调之上的建构[8]12。虽然当下全球化社交网络也呈现出技术与社会或政治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与博弈,但如果说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人类社会,那么元宇宙则是在人类现实社会之外塑造了一个独立于现有社会的、全新的社会形态,其虚实融合的运行体系和理论上去中心化的技术框架与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或运作模式都大相径庭[9]41。
尽管当前的元宇宙技术还远未成熟,但以上种种特征所展现出来的,显然并非是一个既有概念改头换面的炒作而已。元宇宙是诸般未来,“未来”即意味着元宇宙并非某种具体的产品、体验、应用生态或虚拟空间,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愿景,它的实现即意味着人类在赛博空间的数字化生存(工作与生活)已变得比在现实世界中的工作与生活更有价值(或者至少具有同等价值)。
综上所述,愈是在元宇宙发展的早期对之加以关注,愈能了解并跟上未来社会的这一发展趋势。元宇宙既然是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未来形态,所有行业势必都将受到元宇宙的影响或被“映射”到未来的元宇宙系统之中,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出版业也毋庸置疑将融入元宇宙。
虽然关于元宇宙的种种预测目前大多还没能真正实现,对于其基础支撑技术、环境架构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和无穷可能性绝不应该被忽视。元宇宙本质上是信息交互方式的巨大变革,而作为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核心产业的出版业势必顺应乃至全面结合每一代新形态的信息传播和交互技术,才有可能持续发展和发挥作用。
张新新等认为,数字文化功能是元宇宙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元宇宙中的虚拟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而未来的出版业在元宇宙中的衍生和发展将成为元宇宙中文化产业的支柱性部分[10]。出版业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由于元宇宙具有数字文化性这一本质属性,因此元宇宙的主要目的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6]39。二者的趋同意味着出版业不仅应该积极研究布局、进入元宇宙,而且元宇宙的各种数字技术、信息传播方式也能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被出版业吸收、融合。出版业本身也能为元宇宙的构建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信息等要素,出版业自身所承载的人类文化构建、文化选择、文化传播等核心功能可以完善元宇宙中的数字文明内涵及精神文化基础[11]。
丁靖佳等指出,元宇宙的发展将重构现有的出版产业链结构,形成元宇宙系统下的新型出版产业链[6]37。这种重构涉及出版主体、出版内容两个层面。
一方面,元宇宙中的数字孪生人、虚拟数字人乃至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甚至创作的通用人工智能将成为元宇宙出版产业链各环节活动中的核心主体,传统出版产业链中的自然人或法人将被取代。
另一方面,元宇宙中的各类数据、知识、信息将超越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成为在元宇宙出版产业链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时如程序、算法等特殊数据不仅将作为出版内容,还将作为推动元宇宙出版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
具体到科技期刊出版来说,目前的科技期刊作者(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编辑、科技期刊读者等出版主体都将在元宇宙中化身数字孪生人,他们的交流和联系势必比传统线下或者线上(基于当前的互联网)的交流和联系更实时化、多维化,科技期刊产品的生产、组织形态或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元宇宙中流动的各类数据、知识和信息将极大地丰富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维度,加上通用人工智能和不断迭代进步的算力、算法的推动,势必产生大量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有出版和传播价值的学术成果,这些新型创作主体产生的内容将经过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进行筛选、加工,并且以类似或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作品形态在元宇宙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中产生和传播。
对于目前尚处于概念期和场景雏形初创期的元宇宙来说,想象其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似乎有着不小的难度,但探索乃至构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依然十分重要。
胡泳等指出,对于平台来说,转型元宇宙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当用户在一个高度数字化的自成体系且无所不包的环境中活动时,其可用的数据颗粒度比当下基于界面的互动要高出不止一个数量级[12]。这种量级的巨大提升对于以传播和影响力为基本特征和要求的科技期刊出版业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因此尝试设计或预测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就有了相当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在元宇宙中,人是持续“在场”的,因此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将是一个实时性的交互过程,不仅科技期刊的产生和传播是实时性的,而且作为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的参与者(作者、编辑、读者)的互动与关联也将成为一个持续进行的实时状态。
其二,在元宇宙中,算法将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即出版者对出版内容的把关权以及对用户注意力的引导权(或曰选择权),因为元宇宙环境中的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发掘受众的需求,为每一个受众创造个性化的内容甚至个性化的虚拟环境(阅读、接收、使用或感受环境、体验等,可统称为“泛阅读环境”或“泛阅读体验”)。这种对受众需求精准且高效的发掘,以及针对受众独特的个体经验快速定制个性化出版物产品和泛阅读体验的能力,或许将远超传统编辑的能力[8]13。
基于上述基本特征,下文从三个维度讨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场景。
(一)强社交与强交互性
元宇宙是社交媒体的终极形式。它可以让身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更好地交流、感受和使用任何东西,包括出版物。因此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要充分利用元宇宙的社交属性和社交功能。在元宇宙时代,与学术出版相对应的,学术研究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也将在元宇宙中进行,如一些学术会议。在元宇宙中召开学术会议可以跨越现实地理上的阻隔,以数字孪生人、虚拟数字人等形态参与的各类学术研究者和报道传播者(即科技期刊出版者)可以极为生动、高效、自由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学术成果的发布、评价、出版和传播过程可以高度融合、同步进行[13]。
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内容和形态必然是多元化和实时化的,即使仍然是以“论文”的形式出版的内容,也将有可能包含远大于传统论文文本(不管是纸质的还是在线的)的丰富内容,如从大纲、草稿、原始数据、图片或多媒体内容、参考文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附在论文末尾的“参考文献”部分,可视为作者从中得到文章灵感、想法的任何启发性文献乃至直接查询、引用的文献以及其本人其他相关文献或与主题相关的任何其他相关文献等的聚合)到最终成稿版本、各种修订版本以及编辑版本的实时化记录。
简言之,作者写作、文章修改、加工和最终出版的每个环节都能成为最终呈现的元宇宙出版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得到展现,且文章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传统的文本,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都可以独立检索、重新编排并纳入各种不同的虚拟专题中供学者查阅和讨论。针对每个环节的记录可以实时同步,即时追溯,且在各个中间环节作者、编辑、审稿人乃至读者都能在元宇宙的虚拟学术社区或数字孪生社区中进行讨论、交流和互动。这种全过程各环节实时、公开、可追溯的展现将极大地提升文章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加上元宇宙底层技术之一的区块链技术(利用其分布式记账技术可将文章创作、修改、編辑和出版的每个过程进行标记),更可完全杜绝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4]84。
(二)多媒介元素和多种呈现形态
增强现实(AR)技术是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之一。已有研究者对基于AR技术的多种媒体形式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给予了关注。
马磊认为,采用AR技术的新型出版模式融合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介元素,与传统出版相比,具有多媒体融合、交互强、娱乐强的优势,顺应了当代读者多元化需求的发展趋势[14-15]。单纯引入AR技术的数字出版场景与元宇宙中的数字出版场景其实尚有一定的差距。利用包括增强现实在内的各类扩展现实(XR)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可以为元宇宙中的科技期刊出版场景打造出丰富多彩的可视化效果和沉浸式交互体验,不仅是阅读一本期刊、一篇文章,而是走进一本期刊和一篇文章。在一本期刊或一篇文章的虚拟空间中,每个栏目或章节都可以成为虚拟空间中的一个个“房间”,“在阅读中探险”将不仅仅是一种比喻修辞,而能成为一种“真实”的虚拟体验。
尽管传统意义上作为多卷连续出版物的科技期刊在元宇宙中依然可以传统的形式(年卷期号、栏目和文章序号、出版时间等)进行编号以便于标识和索引,但每一卷、每一期、每一个栏目、每一篇文章的呈现形态可以是千变万化甚至截然不同的,它们的联系或者说仍能作为科技期刊而存在的根本纽带是就是按照期刊形式编排的编号。这和当前使用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作为数字文献的编号有相似之处。然而这种编号应有两层含义:在表层,它的呈现形式是传统科技期刊以时间、期号和其他序号为主体的编排形式所构成的一串编号;在深层,它又是利用了区块链、非同质化代币(NFT)技术生成的一种具有唯一性、确权性、无法被盗取和仿制的数字资源[16]。
基于此,不管可以体验和使用的表面形态和场景如何多变,科技期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数字资源或者说资产,虽然可以无限制阅读(体验/使用),但依然可以有明确和有限的发行数量及资产权利要求和价值呈现,且在元宇宙中这一“发行”行为(类似于当下发行铸造NFT)不仅可应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整本期刊,还可以应用于小到一篇文章中的一幅图片、大到一个栏目的多期合辑(或以某个主题的多篇文章及关联文献、数据和其他信息自由组合形成的一组虚拟专题)在内的科技期刊的每一个独立组成部分或重组部分。这也必将为期刊资源的著作权保护和收益管理提供一种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9]43。
(三)真正的个性化体验
如前所述,基于元宇宙中数字出版的强交互性和自由多变的呈现形态带来的无与伦比的沉浸式交互体验,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元宇宙场景也将给读者带来真正的个性化体验。
在元宇宙中,出版内容(超越传统文本之上的各类信息)、出版活动的各类主体(作者、编辑、读者等)、场景都能以同样维度的数字化形式呈现并被标引和检索、重组,而当前传统意义上的期刊出版数字化仅仅是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以元宇宙的标准来看这种数字化也仅仅是以文本为主的数字化,多种媒介形式的融合尚处于较低层次——出版活动的各类主体以及包括内容获取和使用在内的各类出版场景仍然主要处于现实世界而非网络世界。
数字出版各类要素分处两个世界,其联接的个性化程度必然受到限制。正如关韶峰等指出的,和当下的融媒体不同,元宇宙中的融媒体不仅将单一形态的内容在更高维度上加以整合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而且还在内容与用户、场景的原有联系的基础上强化了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和交互[9]44,因为这些交互都在一个统一的数字世界——元宇宙中展开。
不同要素之间关联和交互的强化打破了当下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分隔,将不同要素根据不同需要任意自由组合的可能性必将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体验,这些原本可能处于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两端的个性化组合再经由可视化技术的呈现,即可使身在元宇宙中的读者得到最具个性化、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数字出版场景体验。
虽然元宇宙还处于发展初期,一些底层支撑技术还未完全发展成熟,關于元宇宙的各类基本原则、规范标准、理念思想都还在探索和讨论之中,但元宇宙所能窥见的巨大可能性足以使人们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并积极加以探索。元宇宙是当前数字时代的终极形态,正如数字化给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一样,即将到来的“元宇宙化”也必将给仍在数字化进程中摸索前行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和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相对落后,但站在元宇宙的大门前,和西方在整体环境、技术基础、理解应用中都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甚至在元宇宙的一些底层软硬件支撑技术、产业环境和规划布局方面还走在了世界前列。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中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和融媒体发展务必考虑到通向元宇宙时代的发展路径,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真的到来的时候成功占据行业的潮头峰顶,取得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相匹配的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清华大学: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R/OL]. 199IT数据网,http://www.199it.com/archives/1315630.html,2021-09-23.
[2] 高渊.元宇宙视域下出版业发展机遇和策略探析[J].出版广角,2022(12):85-88.
[3] 武晓耕.元宇宙视角下的学术出版发展趋势[J].出版科学,2022,30(3):22-29.
[4] 谢倩.“元宇宙”出版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图书评论,2022(6):83-93.
[5] 陈昌凤.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的实践[J].现代出版,2022(2):19-30.
[6] 丁靖佳,张新新.元宇宙与出版(下):元宇宙系统、价值与元宇宙出版新范畴:兼论元宇宙出版的新模式和新业态[J].科技与出版,2022(6):30-41.
[7] 谢华平,李亚妮.元宇宙时代数字出版的新图景与监管挑战[J].传媒,2022(6):74-77.
[8] 喻国明,张琳宜.元宇宙视域下的未来传播:算法的内嵌与形塑[J].现代出版,2022(2):12-18.
[9] 关韶峰,许正林.元宇宙视域下融媒体管理的机遇与优化路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2(5):41-47.
[10] 张新新,丁靖佳,韦青.元宇宙与出版(上):元宇宙本体论与出版远景展望[J].科技与出版,2022(5):47-59.
[11] 刘志杰.从读者到用户:“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企业平台建设[J].现代出版,2017(3):41-43.
[12] 胡泳,刘纯懿.具身元宇宙:新媒介技术与多元身体观[J].现代出版,2022(2):31-40.
[13] 蓝纯杰.元宇宙协同创作对版权制度的挑战及应对[J].中国出版,2022(13):29-33.
[14] 马磊.基于AR技术的融媒体出版应用研究[J].出版参考,2021(7):37-39.
[15] 谢琰,蔡骐.元宇宙视域下的阅读发展新样态[J].出版广角,2022(12):46-50.
[16] 徐智,刘宴君.元宇宙视野下NFT对数字出版的提升与重塑[J].中国出版,2022(13):34-38.
作者简介 余炳晨,编辑,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