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05-01 18:31杨颖
人民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杨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基和源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需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坚定的历史自觉、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存在,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改造和利用自然。中国古代很早就提出了“宇宙”概念,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合起来就是“时空”,还提出了“生生之谓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以及“天人同构、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天人关系说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观等,这些观点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观和宇宙整体论等思想因子。可见,二者在世界的起源、事物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是相通的。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与中国传统“天下大同”的天下观具有契合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目标是实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进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体现了“胸怀天下”的气魄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在中国,“天下”是古人对世界的表达,“大同”是仁爱的最终归途,“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追求的理想社会,从先秦社会的“修齐治平”“兼济天下”到宋明理学的“为万世开太平”,再到近代的“大同理想”“天下为公”,无不体现了志士仁人为天下生民福祉的立命奔赴和对大同社会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作用的肯定,如“民为贵”“民为邦本”等观点。可见,二者在关注人类进步、民生福祉的“天下情怀”方面具有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社会观与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国家不分强弱,民族不分大小,应一律平等;文明没有优劣,应相互尊重和包容发展;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机整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和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古代“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承认和尊重差异,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礼之用和为贵”,倡导求同存异、多元并存,在差异中谋求“共同”和“大同”。同时也把社会看作是一个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到“太平世”的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可见,二者在如何处理不同社会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主张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阐释道德,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和公平正义,强调道德的意义在于实践,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这些道德观念升华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崇高理想。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注重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崇德向善重践行,把人的存在和发展融为一体,不空谈道德,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仁者爱人”“中庸之德”,追求“家国同构、忠孝一体”,讲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秉持“上善若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可见,二者在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庄严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以“批判的武器”对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使其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既往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之精华,但其重大价值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其活力也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力量。马克思主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引领和方法论指导,也为其活力的展现和发挥提供了现实指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高擎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反对指导思想多元论,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正”,就是守住中华民族的根脉,夯实中华民族安身立命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只有守住这个“正”,才能增强我们回答中国之问、解决时代之问的文化底气,才能增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根基作用愈发凸显,成为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和来源,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凸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转化为中国人民历史自信和昂扬奋进的精气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创新”首先体现在立足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遵循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创新文化建设和发展形式,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其次体现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并推动其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将其转化为现实力量,更好发挥其时代价值。同时,要加强优秀传统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宣傳教育,发挥其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使其内化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指引,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脱轨、不迷失方向。

积极搭建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的文化之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离不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能,使之与时俱进,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文化之桥,成为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同心共圆中国梦共识的文化纽带。

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之源。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具体彰显。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始终坚守文化自信自强的文化之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还在继续弘扬发展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一伟大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石,是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骨气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正创新,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动能。

牢牢把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之舵。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坚持立主导、强主流,大力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维护好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新时代新征程上,精准把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势,紧盯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的不稳定因素,防止在“东升西降”愈发明显的态势下,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消解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破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始终把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之舵。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李丹妮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