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企业抗风险和修复能力调查

2023-05-01 16:27周密
人民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

周密

【关键词】民营企业 抗风险 修复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加快提升我国经济的抗风险和修复能力刻不容缓,其中民营企业发挥着保就业、稳民心的积极作用,且具有“船小好调头”的先天优势,成为挖潜力、激活力、促动力的重要生力军。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疫情等突发事件给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营经济脆弱性凸显,对民营企业在突发事件下的抗风险和修复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既能了解民营企业对未来的信心,也能发掘外部冲击下民营企业的经济韧性,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更恰当的政策进行适时支持。为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育新机、强信心、快修复,本研究课题组于2020年8月-9月间对355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对天津市的民营经济进行抗风险监测,针对民营企业抗风险和修复能力摸清情况、明确需求和找到出路,以推动民营经济抗风险能力形成长效机制。

调研对象以来自天津的企业为主,占比75.99%,来自其他省份企业占比24.01%。民营企业占较高比重,为84.75%,其他类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13.28%,集体所有制企业占1.98%。

调研的企业样本规模适中,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到49.44%,雇员人数50-500人之间的占到约86%。调研主要覆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包含信息服务、材料、医疗等体现前沿导向的战略新兴行业;建筑材料与房地产、机械装备、运输等规模导向的基础性行业以及金融、旅游等服务性行业。如表1所示。

第一,民营企业对宏观运行和行业形势预期总体呈持平态度,但存在时间偏向,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民营企业对宏观运行和行业形势的预期抱有持平发展态度的企业占绝大部分,如表2所示。其中对于当前的判断,一半的企业认为走势一般、近二成企业认为走势良好、近三成企业认为走势不佳。而对未来的预期要优于对当前的判断。对未来的预期中,对宏观运行预期良好的企业达到34.75%,而认为走势不佳的降为16.67%;对行业形势预期良好的企业达到33.62%,预期不佳的降为19.77%。这说明企业对未来宏观运行和行业形势较有信心。对未来预期良好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83.87%,占据较高比例;预期良好的行业主要分布于能源、机械设备等规模较大的基础性行业以及旅游、酒店、批发零售等热度逐渐回升的服务行业。而行业预期前景持谨慎态度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建筑材料、房地产行业等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行业;另一类是消费品行业等与市场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

影響民营企业未来预期的直接原因是企业的增长规模与同期相比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对企业用工规模、生产经营规模和整体经营状况的预期以持平为主,对生产经营成本预期以看涨为主,占到52.82%。就企业盈利水平而言,66.95%的企业在调研期的季度盈利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18.36%的企业持平,14.69%的企业有所增加。就企业未来盈利预期而言,40.96%的企业预期为减少,33.62%的企业盈利预期为增加,25.42%的企业盈利预期为持平。其中盈利预期增加的企业主要是机械设备、卫生保健与医疗行业、媒体与信息行业等战略新兴类行业。如表3所示。

第二,民营企业内部断供与外部滞销的供需双重风险并存,风险分布环节呈现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的趋势。企业对风险的关注点不仅包括以往所关注的成本压力等,更重要的是市场制约下外部需求面临的挑战。其中市场环境情况是各类企业外部风险的主要聚集点,占到71%。对前景持乐观态度与持谨慎态度的行业进行对比发现,在众多风险性因素中,消费需求不足引发的产品销售不畅变化最为明显,在持谨慎态度的行业中占比为42%,在持乐观态度的行业中占比为35%。

调查还发现,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对风险困境的敏感程度和认知程度不尽相同。国有企业对市场环境困境的感知(85%)要强于民营企业(68%)。国有企业的风险感知主要聚焦在企业负担过重(54.17%)、组织管理低效(45.83%)和创新能力较弱(43.75%);民营企业的风险感知则是企业负担重(53.21%)、生产成本高昂(51.07%)和市场销售不畅(39.64%)占主导。这与其他省份较为一致,如对浙江省的企业调研显示,57.6%的企业认为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是市场需求不足,其次是原材料价格上涨(50.8%)。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规模越大的企业对成本等企业负担的感知更强烈,而规模越小的企业对消费需求不足的感知越强烈。例如,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上、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较大企业认为企业负担、组织管理、创新能力的风险压力更大;就业人数在100-500人、收入在500万元-1000万元的规模中等企业认为生产成本、环保压力和可用资金的风险压力更大;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认为产品销售、生产成本、可用资金的风险压力更大。对外贸易受阻是三资企业面临的最大外部风险,占比61.54%,在101-500人和500万元-1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中占比较大。

第三,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以及同行的良好合作是抗风险的重要基础,有效的成本控制和敏锐的市场反应是抗风险的有力保障。在对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调研中,如表4所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前4名包括:与上下游企业或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与同行其他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有效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及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其中,72.32%的企业认为与上下游企业或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是最重要的因素,43.79%的企业认为与同行其他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降低风险,40.96%的企业认为有效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影响到抗风险能力,30.51%的企业认为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对于防范风险十分重要。

调查结果表明,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倾向于与媒体、公众和同行其他企业建立良好关系;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与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企业性质来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跟上下游企业建立更好的关系,而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更倾向于与金融机构、公众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此外,产品和人才也是民营企业关注的重点。在线下访谈中了解到,疫情导致的订单减少和供应链中断导致的产能下降会直接带来企业亏损和现金流危机。如果上下游配套企业距离较远或关系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供应链生态,那么交通成本、人力成本、政策成本进而抵抗突发公共事件的成本都将高企,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弱化。

第四,企业家是经济抗风险和修复能力的主角,企业家的预期调整主要围绕效率提高、市场拓展和战略优化展开。突发公共事件对企业家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企业家对经济抗风险能力的认知排序分别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排在首位,占61.21%;抗压能力占53.11%;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反应和对经营风险的预判均占到46.05%;能在高压环境下有效率的工作占比43.79%;具备现代企业家所对应的领导技能占比18.36%。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民营企业更侧重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国有企业更侧重于对压力的承受和责任感。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微企业更重视承受压力和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大中型企业则侧重诚信与责任感、抗压能力和风险预判等。

调查发现,企业家未来预期调整方向会围绕战略、市场和效率三个方面开展,具体包括:调整发展战略,重设市场定位;推进营销创新,拓宽市场渠道;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强化财务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改善决策流程,提升决策效率。其中,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更注重调整战略、优化流程和降低成本并行;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侧重在市场渠道上下功夫。民营企业侧重调整市场战略和拓展营销渠道,国有企业更加强调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第五,政策机遇是企业最重视的机遇类型,目前民营企业对政策机遇的获取渠道和把握程度还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存在四大机遇,首先,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机遇是政府政策机遇,以减税降费的惠企政策(83.33%)和服务导向的政府转型(47.18%)为主。其中国有企业对服务导向的政府转型更加重视,而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减税降费政策。其次是市场环境机遇,包括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8.7%)、富有活力的创新平台(37.27%)、便捷多样的融资渠道(34.46%)、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32.2%)等。再次是空间机遇,以互联互通的物流建设(27.68%)和协同发展的区域合作(33.33%)为主。最后是以蓬勃发展的新型基建为主的机遇(19.49%)。

调查发现,在对政策机遇的把握中,对于政策十分了解的企业只占到12.99%;73.73%的企业认为对政府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程度了解为一般;对政策表示不了解的企业占到13.28%。在获取渠道中,61.86%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获取政府政策信息,52.54%的企业通过政府官网获取信息,39.27%的企业通过线下宣讲获取信息,其他方式占15.82%。在对政府政策一清二楚的企业中,天津的企业要高于其他省份的企业,且72.34%的企业是从政府官网获取。而对政府政策不熟悉的企业中,天津占比59.57%,其他地区占比40.43%,主要关注新闻媒体,较少关注政府官网。

第六,在市场修复等多种措施中,财政资金补贴仍然是民营企业最期待的方式。民营企业重点关注市场修复、制度修复、公共服务修复等多种修复方式,其中财政资金补贴是各类企业遇到风险时的定心丸,比例为74.58%,如表5所示。而规模较大的企业侧重于过渡性政策支持、市场体制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规模中等的企业侧重于公共服务保障;小微企业更期待物价稳定。

单一企业自身如果无法应对需求不足等外部系统性风险,将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民營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和预期不稳。企业遇到的传统供给侧困境,可以依靠企业自身的改革与努力来解决,但是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突发事件和不确定因素等带来的整体市场需求收缩等外部系统性风险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期,形成不扩张和不投资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如果大量企业持续不进行再生产等扩张性发展,而是将现金存入银行进行保本理财等简单再生产,将会进一步削弱未来增长预期,加剧恶性循环。

十四五时期,加强民营企业育新机、强信心、快修复,可以在如下六个方面发力,即促进消费增长、增强企业家信心、加快企业效益增长、加强产业配套建设、优化风险应对能力、推动政策解读及落实。

抢抓全国统一市场等顶端机遇,促进消费增长。首先,松绑受束缚的传统需求,做大供需规模。针对住房、汽车等升级和改善需求正在大范围形成的特点,对现有住房政策和汽车消费政策中不适宜的地方进行修改,如限号政策的调整、加快住房改善需求的释放和流转周期加快等,盘活真实的改善需求。其次,激发潜在新兴需求,优化供需对接方向。推动新兴消费賦能行动计划,为新兴消费保驾护航。建立若干个典型应用场景和消费体验场景,实现5G广泛应用、AI深度赋能、数据全面驱动。围绕网经济、城经济等一系列新兴需求,积极抢占在线娱乐、在线医疗、在线消费等市场。再次,释放预防性消费,做精供需结构。中国家庭储蓄往往会考虑未来的医疗、养老等需求,因此扩大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供给,建设高水平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可成为释放预防性储蓄、拉动消费的有力抓手。最后,打通供需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优化中间品和最终品从生产到流通最后到消费者的全链条消费环节,降低流通壁垒和成本。

精准面向创新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增强企业家信心。一方面,优化企业家预期调整,围绕战略优化、效率提高、市场拓展等方向优化对企业家的人才政策。加大面向企业家和管理者的能力培训,建立学习渠道和学习机制,提高企业家抗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对危机情境下的极限式财务管控、风险意识、灵活应变案例、行业生态、商业模式设计调整等多种危机应对方案和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全国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修复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对民营企业家的容缺、容新、容错机制。保护企业家先行先试的探索权利,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建立负面信息澄清机制。对涉及企业家的信访、举报、网络舆情等,实行快查、快结、快澄,严查各种诬告、诽谤、造谣等行为。

加快企业降成本和要素整合,促进企业效益增长。一方面,切实降低“与人相关”的企业要素负担。研究适当减轻企业社保负担和用工负担的管理条例,进行公积金制度改革试点。例如,着手研究将公积金并入工资或公积金合理提取等新办法,既能降低企业负担,又能提高现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积极面向民营企业形成特色化信贷产品,增加普惠金融的力度。加大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入力度,发挥基金的市场化项目筛选功能,在市场融资、企业落户、人才引进、企业上市等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整顿涉企中介服务费,对环评、能评、稳评、测评、安评、水评、震评、卫评等增加民营企业成本风险的因素进行全面彻查。

搭建产业生态平台,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首先,打造具有“韧性”的供应链抗风险平台。实施产业链强基工程,发挥民营经济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示范,建立园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客户、同行、媒体、社会机构、民众合作的沟通磋商网络平台。其次,实施“缺链补充、短链延长、弱链增强、同链错位”等战略,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进入产业生态,形成完整、立体、模块化的产业形态配套能力和配套密度,增强供应链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最后,推进全链协同,完善产业支撑。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向上延伸供应链,向下延伸消费链,提高企业供应链的支撑度。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优化风险应对能力。一方面,面向民营经济行业内和行业间双重风险的监测,完善风险预警信号与指标体系建设,建立民营企业经济风险动态监测平台,形成不同等级风险预警信号和市内各区风险分布地图,变事后救援为事前预防。另一方面,重点针对偿债周期、回款周期、上下游联动等角度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按照季度定期进行民营企业风险预测。建立自动识别和主动提醒机制,及时向统战部等相关部门进行结果共享。明确民营经济抗风险的步骤、方式方法、制度保障等,提高民营企业应对行业间系统性经济风险的及时率、规范处置率和应急处理水平。

紧抓落地型政策的杠杆机遇,推动政策解读及落实。首先,及时回应民营企业的政策关切点,给民营企业吃上“定心丸”。加快落实减税、减租、减息、续贷、补贴等普惠性扶持政策,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以及针对特定行业发展的引导性政策。妥善处置民营企业关心的政策落实等问题,确保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信心与预期。其次,加快政策的网格化下沉,健全政策解读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政策解读进企业、进园区、进机关、进网络的“四进”活动,精准化进行解读和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推动政策的网格化下沉,提升政企互通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功能。最后,加强政策效果评估平台建设,重视政策实施的实效。对现有减税、减租、减息、续贷、补贴等民营企业普惠性扶持政策的覆盖面、作用力和溢出度进行细化评估。选择效果好、反映佳的政策进行持续推广,提高政策满意度。

(作者为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南开大学经济行为与政策模拟实验室研究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美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基于生态视角的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与天津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JWZD21)、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研究”(项目编号:ZB21BZ0207)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专项资金项目“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评估、模拟与设计”(项目编号:ZX2022103)研究成果】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探究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论民营企业创新的载体
民营企业关工委工作发展势头好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