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志超 陈亮
摘 要:在过往研究中奚禄诒生卒年不详,文章首次确认其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作为一介醇儒,他以六经视《楚辞》,以王佐之才视屈原。《易》学的熏陶让他“变而不失其正”,虽身历明、清两朝,但他不以朝代更替为恨,而更为重视孔孟道统的赓续。除了楚辞研究价值外,《楚辞详解》一书在地方文化、李杜诗歌研究方面亦可发挥其积极作用。
关键词:《楚辞详解》;奚禄诒;注疏特色;文献价值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Xiluyis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Chu Ci”
Kong Zhichao Chen Liang
( School of Literatur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Jiangsu 226019)
Abstract:In previous studies,the birth and death dates of Xiluyi were unknown.This article confirm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he was born in the thirty-ninth year of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As a Confucian scholar,he regarded the Six Classics as the lens through which to view the Chu Ci,and he saw Qu Yuan as a talented advisor to kings.Influenced by the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ges,he was able to “change without losing his principles”.Although he lived thr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e did not resent the change of dynasty,but instead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In addition to its value in the study of the Chu Ci,Xiluyis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Chu Ci” can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tudy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poetry of Li Bai and Du Fu.
Key words: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 Chu Ci;Xiluyi;characteristics of annotations and commentaries;historical value
清代《楚辞》研究专著逾百部①。前辈学人将研究目光集中于王夫之《楚辞通释》、林云铭《楚辞灯》、戴震《屈原赋注》等名家著作,凸显其引领意义,然地方小家之作在某些方向的探索往往曲径通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近三十年来,学界逐渐重视发掘地方注本的价值。《中国楚辞学史》[1]《楚辞学史》[2]《楚辞著作提要》[3]《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4]《元明清楚辞学史》[5]《楚辞文献丛考》[6]《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7]等研究著作,《楚辞文献集成》[8]《楚辞要籍选刊》[9]《楚辞文献丛刊》[10]等大型楚辞选本,“楚辞研究集成”“楚辞学文库”“楚辞要籍丛刊”“东亚楚辞整理与研究丛书”“紫琅楚辞学研究丛书”等大型系列丛书,以及数以千计的研究论文陆续面世,大大充实了楚辞地方注本研究方面的力量。著名楚辞学专家周建忠先生曾表示:“未来,楚辞研究应当更加自觉地关注那些尚未被整理出版的注本”[11],奚禄诒所著《楚辞详解》一书,诸家多有提及、论述,然而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学界迄今也尚未对作者生平、思想以及注疏特色、学术价值作专门性的综合论述。本文在考述奚禄诒生平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楚辞详解》文献特色与价值。
一、作者生平交游与创作动机考辨
奚禄诒,字苏岭,号克生,湖北黄冈人。顺治己亥进士,官至常州府同知。《黄冈县志》[12]《黄州府志》[13]文苑卷及履职所在《常州府志》[14]《江阴县志》[15]有其小传。奚氏交游甚广,除昆仲杜濬外,还与樊维域、陈玉璂、杨继盛、曹本荣、周公发、赵鸣銮等诗文唱和,往来赠序,在楚中湖广地区,江阴、常州等任地享有声名。著有《楚辞详解》《知津堂文集》《四书养正录》等,参与编纂康熙二十四年《黄州府志》,诗文散见于《黄州府志》《湖北文征》[16]《湖北旧闻录》[17]等地方志、后世诗文选中。
然古籍和当今出版物都缺少对奚氏生卒年的记载或表述。生卒年作为“知人论世”的重要前提,确定的年代对人物思想流变、学术脉络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笔者查考各项资料,最终在《湖北文征》第六卷所录奚禄诒《樊念庵先生墓志铭》中有所发现。文载:“而君少余十有六年”“君讳维域。年三十二成进士”,[16]682奚禄诒和樊维域同年进士,结合奚氏曾参与编纂康熙二十四年《黄州府志》并在撰写的序言中落款“康熙二十四年”[18]682推知,奚禄诒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49岁(1659)中进士,74岁时参与编纂家乡方志《黄州府志》。其妻王氏入《黄冈县志》“列女”卷。载其“通经史献赋”“禄诒为土贼石可鼎劫去,氏闻信投水死,惟八岁幼子在傍(旁)”,[12]事亦载《湖广通志》。[19]奚氏祖父奚世亮,明代抗倭名将,杜濬《奚苏岭诗序》云:“是嘉靖中以丁未进士守延平殉倭难,赠光禄卿奚公默斋之藏,今吾友苏岭则公之曾孙也。”[20]奚禄诒身历明末衰亡、清初易帜,切身感受到社会风起云涌、“王道不存”。祖父抗倭殉国,为人铭记;妻子死水,节烈有嘉。[1]
据杜濬《奚苏岭诗序》:“燕集既罢,必重过苏岭书屋,酌茗论文,徘徊于忠臣之墓下,良久而后去”;“夫真者,必归于正。故曰‘正风‘正雅,又曰‘变而不失其正。诗至今日,不能不变,道在,不失其正而已。苏岭独知之,属余言其端。余惟序真诗不可以作饰语,而真莫真于畴昔之日,外王父家之所讲摩,及忠臣墓下之所期许,盖未尝一日忘诸怀,而于是焉发之,以为是真诗之所由来,而且以见苏岭与余所以同之故,其指深渺矣哉。”[20]《樊念庵先生墓志铭》中奚氏自言:“尝记崇祯之间,余与周公发、曹厚庵崇尚孔孟程朱之道,道同意合。”[16]682-683于《知津堂会课序》又言:“崇祯间,吾党呼应为古学,其法取于唐宋大家,其道要归于孔孟之本义”,“然知其不投时好,滞而不敢出也。近来传注笺疏,转相述诵,圣人之道复明,乃敢发囊笥,编其芜秽,以问于世。”[16]683-684杜濬与奚禄诒为表兄弟,在杜濬为奚氏所作诗序中,他回忆了昔日两人一起探讨文章、感怀先祖的过往,同时也指出奚氏在诗作文章方面的主张,即“变而不失其正”,追求“自主创新不能违背思想上的儒家道统和审美上的风雅传统”。[21]在为好友所作墓志铭中,奚氏回忆起诸友崇祯时共同追寻孔孟程朱之道,感触万分。而在《知津堂会课序》中,奚氏依然回忆过往崇古时光,但同时指出当时孔孟之道重新复现,故而作者能够作文成编,付梓问世。“变而不失其正”的文学主张,王夫之曾在解《易·归妹》时也表达了类似思想,言“变而不失其正,物亦取正焉”。[22]其核心是在明清易帜、理学衰微的大环境中继续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
《楚辞详解》一书中奚氏对屈原境遇表示同情,对他死国行为激赏万分。注解《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时,言“述祖父者,见同姓之臣,恩深而义厚。开口便有死国之意。”[23]201-202注“初既与予有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句时,奚氏自说原“宗臣无去之义”。[23]213-214黄灵庚先生认为,“又谓《离骚》三求女喻其怀王反归于楚,言外之旨,盖亦隐隐讽喻明廷之恢复矣”。[6]毛庆先生也持有类似看法,“奚氏趋登顺治进士,必为当时志士所讥,注楚辞估计为补过,很难说是耀祖”。[3]私以为奚氏注《楚辞》,更多只是为了弘扬孔孟之道,于复明、补过所涉有限。奚禄诒过往的追忆,现实的言行,都强烈地传达出他作为儒家拥趸的思想情感。但他也懂得顺时而变,只要不违背儒家的风雅传统审美与道德追求,在王朝更替下做出改变是可以接受的。他在新朝考取功名、继而为官、撰修方志,但同时又两袖清风、泽被乡里。他著书立说,极力弘扬孔孟之道。也正是深厚的儒学浸染,促使他以六经视《楚辞》,以王佐之才视屈原,并结合他的《易》学之识,著成《楚辞详解》。
奚禄诒生于明末,眼见身历王朝易帜,自己也随入新朝任官。他在旧明没有功名,而党争、宦官,这些顽疾拖垮了明朝,他是深有感知的,也因此在《楚辞详解》中提及党争、宦官之祸。相比王朝覆灭,作为儒家门徒的他更心痛的是眼见孔孟之道衰微。杜濬在《奚苏岭诗序》评价奚氏诗作“变而不失其正”,已概括他一生的理念。作为一介醇儒,他以复明孔孟之道为最高理想。先祖奚世亮抗倭身死,立碑传颂,屈原投水死国,《楚辞》传世不朽,在清王朝统治下任官的奚禄诒,内心最初自然不少败落之感。但他并没有像其他遗民文人拒绝出仕,而是录为恩科进士后为官一方,清正廉明,以身作则,提携后人,并为地方除去大害。清朝安定,圣人之道渐复,奚氏内心是十分喜悦的。王朝更替自有规律,对于深谙《易》学的奚氏而言,王朝更替是“变”,圣人之道渐复是“不失其正”。虽然有变,然殊途同归,亦是可取。注解楚辞应当是他晚年告老还乡后的举动,以儒经解骚也可以看出奚氏更重道统赓续,而非拗于王廷变动。
二、《楚辞详解》注疏特色
作为奚氏楚辞研究的代表作,《楚辞详解》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同时,注重借助经义、史实、诗文等进行阐发,展现了个人的学识观念与学术风格。
(一)濬源本经,引史为鉴
自序中,奚氏如此总结他心目中的屈原和《楚辞》:屈大夫非辞人也,王佐之才也。不幸生衰楚,不忍见其宗社之狐祥,自沉于汨。心比干之心,而道周公之道也……要其旨归,六经之义遗焉。其上陈天道,函刚健中正之则。负宇负宙,旁通其情,则几于《易》者也;称先王,恤兆民,拨乱之意,归于仁义,则几于《书》者也;忧心愀愀,续四始五际之变,哀而不伤,达于事埶,而怀其旧俗,则几于《诗》者也;国之大事,居之以慎,伸君子,抑小人,比物类情,而志存乎经世,则几于《春秋》者也;放于江介,过自检束,洁衣冠,尊瞻视,三纲九法,郁结于胸中,则几于《礼》者也;感物而动,声成文,律谐声,廉直遒杀之音,资于六气,则几于《乐》者也。[23]173-176
在奚氏心中,屈原不是文人,而是政治家。《楚辞》的内涵,则与儒家六经无异。详解中,他也确实处处以此为依傍。书末,奚氏再次指出,“屈子以《骚》续《三百篇》”,将《楚辞》视为《诗经》续作,进一步凸显在他心中《楚辞》的儒家定位。儒家六经之中,奚氏尤其重视《易》。在正文引六经注解《楚辞》中,《易》的出现频率远高于他书。笔者统计发现,全书直接引《易》中卦象或间接通过卦象之义来进行注解共十七处,单《离骚》一篇有十一处。再加上其他儒经,数字将突破三十。引用之丰,历代注解《楚辞》的著作恐难出其右。以下以引《易》数例进行简要分析。
其一,解释某句句意时,直接引《易》中句。如注解《离骚》“名予曰正则兮,字予曰灵均”句时,奚氏评曰:“此《乾》之所谓‘刚健中正也。”[23]203-204“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句,奚氏评论道:“《易》所谓‘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是也。”[23]216-217注解“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句,引《节卦》“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作评[23]223-224。此类引用多为直接引用作评,奚氏极少另作评论。
其二,解释字词时,直接引《易》中句。注解《离骚》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中“謇謇”一词,引《易》:“王臣謇謇也”句。[23]211-212注解“鸾凰为余前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中“雷”时,引《易》“震为雷,自子至卯,积四阳而大壮,乃发声”作解[23]248-249。注解《东皇太一》句“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中“藉”时,引《易》“藉用白茅”作解[23]291。此类引用和引用他书类似,无多评论。
其三,解释某句句意时,引《易》且加入己之理解。《离骚》:“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奚氏解曰:“《易》咸之九三曰:‘咸其股,执其随,往吝。盖一阳在二阴之上,必至于随。大丈夫不能目振于流俗之中,乃与小人共驰于情欲。本原之地,所丧多矣,可羞孰甚焉。”[23]270-271“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句,奚氏评曰:“归妹之六五,君位也。故前爻皆言贤之待君,而六五独言帝乙归妹,是君女下嫁矣。词曰:‘其位正中,以贵行也。言正以中德之君,行下贤之礼,则高丘之无神女,断指君说怀王留秦未返也”。[23]252-253此类奚氏结合自己对《易》的研注《楚辞》,最见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奚氏引《易》为《九歌》之“九”作注。《九歌》十一篇而名为“九”,历来讨论甚多,但未见从《易》出发为之赋说者。奚氏首先引用洪兴祖说:“《九歌》十一首,而名九者,取阳数也。”而他继之引《易》作个人的一番推测:“乾之九也,至于亢而有悔。故圣人必用九,而后中进退存亡之道。如禹益之赓颺,龙比之致命,所谓时焉正也。原自念宗臣,成仁取义。其于进退存亡,内求无悔,故有取于九欤?”[23]349这种开创性的提法,与旧说相融,为《九歌》篇名研究丰富了解读角度。
与此同时,奚氏还引后世历史结合议论。如解“冀枝叶之畯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絶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句,言“有一君子退,众君子皆退,一小人进,众小人皆进之感。汉之党锢、唐之朋党、宋之钩党,何代无之?”[23]216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句,奚氏曰:“李白宁知赵飞燕夺宠,恨无穷。”[23]222-22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句,言“东汉之亡,议者以为党锢诸贤激之之罪,盖反其词以深悲之耳,正原之此意也。”[23]271-272此类历史性的夹叙夹议,与原文对读,俨然以《骚》抒志之貌。
(二)兼采众家,广博异闻
《楚辞详解》一书,体例、内容及评论形式,仿朱熹《楚辞集注》。取王逸、洪兴祖、朱熹、吴仁杰、刘次庄、王世贞、王应麟等人观点,或批或评,于一书中融入众家之说。奚氏自言“存旧注不及十之一二”,注解中对前人的注说做了大量修订,同时阐发新说,形成了自己的注解特色。
《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奚氏解释道“九天,天有九重也”,“按天文图,第一重天无星带,八重转动;第二重二十八宿天;第三重,土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火星天;第六重,日轮天;第七重,金星天;第八重,水星天;第九重,月轮天。中央水气。与王逸《天问注》不同。王逸注九天,流入道家。”[23]211-213奚氏首先指出“九天”的正确含义,并引用西洋阳玛诺《天问略》的学说,对“九重天”又进行了一一解释[24]。最后对王逸之说进行了批驳。总段看下来有理有据,步步为营,对于“广异闻”颇有价值。
在字词释义外,奚氏还对某些旧说做了批驳。《离骚》“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奚氏列出洪兴祖以及王逸之说并驳斥了王说:“洪兴祖曰:‘女嬃之意,欲原为宁武子之愚,不必为史鱼之直耳,非责其不为上官椒兰也。王逸谓‘骂原不与众合。误矣。”继而表达己思:“婵媛,美貌,因姊嬃,不便言美,只作牵引解。”[23]232-233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表示:“婵媛,眷恋牵持之意”[25]。奚氏在继承朱熹说基础上更进一步,点出了如此解释的原因所在。
同时在词句探究中,奚氏也有自己的一番洞见。在《湘夫人》篇中,注释“麋何食兮庭中”句中“麋”时,奚氏引陆佃说及《博物志》说予以解释:“陆佃曰:‘麋,阳兽。角始生而后获耳。《博物志》:‘麋,聚草泽而食。其场成泥,名曰麋②暖。民随之种稻,其收必倍。”[23]309-310对《少司命》“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③句中的“彗星”一词,奚氏解曰:“《春秋》与《纲目》,皆书孛于某辰。《公羊传》云:‘孛者何?彗星也。郭璞亦以‘彗为‘孛,言星形。孛孛,似彗也。然《齐世家》:‘景公见彗而叹,晏子谓茀将出彗星,何惧乎!茀即孛也。《新书》亦云:‘日之精,变为孛。月之精,变为彗。则彗、孛,原是二星矣。《春秋》未尝书彗,故附记。”[23]326-328《山鬼》句“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中“文狸”,奚氏博引众书,并结合自己见闻予以解释,更有生气:“文狸,狐属。《图经》曰:‘虎文者贵;猫文者贱。杨慎又曰:‘王逸不注。其状按《山海经》:‘亶爰之山有兽焉,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牡牝。余在大理见之,状如狸,文如豹,圭人名曰香髦,疑即此物”。[23]342-343
(三)诗文俱采,章节悉分
引他人观点以及典籍进行注解外,奚氏还会借助诗词来协助表达或作引申。作为清初杜诗专家,注释《楚辞》时奚氏也多次引杜甫、陶渊明等人诗句作解。
如注释《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引《乐府》:“君马黄,美人驰以南,佳人驰以北”;[23]206-207注“忳郁邑予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而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句,奚氏以为“忳、郁、邑叠用,见屈抑之甚,又加侘傺如此叠句。杜少陵能用此法,如‘白头吟望苦低垂之类。诗词炼句莫如屈宋”。[23]224-225注释《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句,引杜甫诗《北征》:“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予以对照。[23]324《怀沙》:“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奚氏解曰,“陶潜词:‘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本此”。[23]440-441《怀沙》:“曾伤恒哀,永叹喟兮。世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奚氏认为杜甫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源自此句,并认为“杜诗往往皆然也”。[23]442-443
《楚辞详解》全文二十五篇,其中对《离骚》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划分。不仅有整体段落划分,还进行了章节划分。从而形成了四大段、七小段、九十二章的划分特色。其中,四大段之分,是开一代之先。相比于前人之十段划分,更为简洁。整体段落划分情况如下: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是一段,自“女嬃之婵媛兮”至“霑予襟之浪浪”是一段,自“跪敷袵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是一段,自“索藑茅以筳篿兮”至末是一段。《离骚》章节划分情况如下:“帝高阳之苗裔兮”至“虽九死其犹未悔”为第一段,其间是第一至第二十一章;自“怨灵修之浩荡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二段,其间是第二十二至第三十二章;自“女嬃之婵媛兮”至“霑予襟之浪浪”为第三段,其间是第三十三至第四十五章;自“跪敷袵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为第四段,其间是第四十六至第五十三章;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为第五段,其间是第五十四至第六十四章;自“索藑茅以筳篿兮”至“将远逝以自疏”为第六段,其间是第六十五至第八十四章;自“邅吾道夫昆仑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第七段,其间是第八十五至第九十一章;“乱曰”以下为第九十二章。其他篇目亦做了一定的划分。《九歌》《九章》以尾韵分段;《天问》《远游》《卜居》及《渔父》未作分段。
对《楚辞》文法、章法的重视也是《楚辞详解》的重要特征。如《离骚》首句作解时,奚氏便言:“论文法,则本《思文》《玄鸟》二诗来,非自诩其祖宗而已。后来司马迁、杨雄、班固之自叙,又仿屈子此法。”[23]201-202“汩余若将弗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奚氏评曰:“此段承上言修能之进,进不已也。此年岁指己说,下日月二句指君说。”[23]205-20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奚氏以为“前三句‘昭下美人是倒装文法。”[23]206-207“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此合上‘世混二句,总承‘游春宫以下九章,申明其旨也。”[23]260-261文法、章法之习已久,前人注疏中也有体现。葛鑫、施仲贞《吴世尚〈楚辞注疏〉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就》一文中将之概括为“时文之法”,并加以专题阐述。[26]概括来说,明清“时文”即指八股文。作为考取进士的士子,对八股文的熟悉使之在评断文字时尤其注重文章起承转合以及行文手法。前分段之法,亦有此因。
三、《楚辞详解》文献价值
奚氏《楚辞详解》一书的特色归结起来共三点:一是以六经尤其《易》注解《楚辞》,并佐以史实,联系政事;二是集采众家之说,注重名物、音韵解说,细致到位;三是引用诗文,重文法、章法,结构清晰。
六经注《楚辞》,汉时王逸《楚辞章句》是为滥觞。后世注疏更为添入。《易》复如是。然奚氏此书,引《易》之繁,用《易》之丰,他注难望其项背。概其治学重心于此。《易》与《楚辞》之关系,黄灵庚先生曾撰文专门探讨,并言:“《楚辞》研究应该与《易经》紧密结合,是研究《楚辞》一条新途径。”[27]黄教授是由出土文献以及传世《楚辞》相互印证之“二重证据法”出发探讨此话题,并举例试证了此路之正确。由此反推奚氏之举,不啻有先见之明。同时,后世学者如继续深挖《楚辞》与《易经》之关联,《楚辞详解》可资借鉴。
汇采众家之说以及文法、章法的分析,是为蒙学所备。《楚辞详解》的解释十分具体,既有前人之说,又添作者亲验;既有六经内容,又引诗家文家;既分段归章,又谈论史事,内容详实,宜于入门。于此可以窥探当时楚地书院教本之貌、教习思想,进而有助于明末清初乡学研究、科举制度研究、黄冈文化研究,当世基础教材编纂、《楚辞》启蒙读物撰写,亦是一桩美事。当今古籍整理研究已经由点入面,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将带来更为丰富的文化遗存。类似《楚辞详解》这类的地方古籍文献,亦能发掘其中价值。
奚禄诒疏解《楚辞》时引杜甫、李白等人诗作,业已为学者所识。曾绍皇在《奚禄诒批点杜诗考辨》一文中论及奚禄诒评点杜诗与治《楚辞》之关系,“作为楚地人,他在批评杜诗时喜欢将杜诗与诞生于此地的《楚辞》相联系,加上自己曾经详解《楚辞》的经历,故在批点杜诗时有意与之挂钩。”[28]奚氏在《楚辞详解》中所引诗句,同样也可作为相关诗歌研究的补充材料。
注释:
①据姜亮夫及其弟子崔富章统计而来。(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崔富章:楚辞书录解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②原文如此。疑为衍字。
③原书作“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怂长剑兮拥幼艾,荃独宜兮为民正”,据中华书局1983年版《楚辞补注》((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第73页)改。
参考文献:
[1]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李中华,朱炳祥.楚辞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3]潘啸龙,毛庆.楚辞著作提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4]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孙巧云.元明清楚辞学史[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6]黄灵庚.楚辞文献丛考[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7]陈欣.清代楚辞学文献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2022.
[8]吴平,回达强.楚辞文献集成[M].扬州:广陵书社,2008.
[9]《楚辞要籍选刊》编委会.楚辞要籍选刊[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10]黄灵庚.楚辞文献丛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11]周建忠,施仲贞.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楚辞学的形成因由和发展态势[J].文学评论,2009(5):120.
[12]王凤仪,修.杜乘时,纂.乾隆黄冈县志[M].清内府本.
[13]王勍.黄州府志[M].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14]于琨,修.陈玉璂,纂.康熙常州府志[M].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15]陈延恩等,修.道光江阴县志[M].清道光二十年本.
[16]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编著.湖北文征:第6卷清[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82、82-683、83-684.
[17]陈诗.湖北旧闻录[M].姚勇,邱蕤,杨晓兰点校.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8]苏良嗣,修.奚禄诒,纂.黄州府志[M].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19]徐国相,等,修.宫梦仁,姚淳焘,纂.湖广通志[M].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20]杜濬.变雅堂文集[M].清同治九年刻本.
[21]刘浏.变而不失其正——叶燮《原诗》论纲[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00.
[22]王夫之.周易外传导读[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141.
[23]奚禄诒.楚辞详解[C]//黄灵庚.楚辞文献丛刊,第5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
[24]姜亮夫.楚辞通故 第一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0-32.
[25]朱熹.楚辞集注[C]//黄灵庚.楚辞文献丛刊,第24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169-170.
[26]葛鑫,施仲贞.吴世尚《楚辞注疏》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就[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8-37.
[27]黄灵庚.《易经》筮法与屈赋占卜[C]//.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五辑)——二〇一五年中国淮阴屈原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5:445.
(责任编辑 吴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