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北京文化守护人钟连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钟连盛参与了北京APEC会议雁栖湖国际会都大型景泰蓝装饰斗拱的工程设计和指导监制。2016年,钟连盛设计制作了中国政府赠送给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景泰蓝《盛世欢歌》大赏瓶(合作)。2016年,钟连盛领衔制作的景泰蓝《四面方尊》大型赏瓶,成为中国政府赠送国际经济论坛的国礼。
一度濒临人绝技亡的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应为“铜胎掐丝珐琅”。这种由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工艺品,经历史考证是元代进入中国的“舶来品”。因为其制作技艺成熟并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且作品代表色是典雅华丽的蓝色,因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并非只有蓝色,景泰蓝的盛世并非只有景泰年间,景泰蓝的制作也绝非机械的流水线工程。它是集青铜器、瓷器、传统手工绘画、雕刻技艺及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工艺于一体的繁复工艺美术门类,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600多年间,景泰蓝技艺几起几落。新中国成立之初,包括景泰蓝在内的很多工艺几近人绝技亡。钟连盛的恩师钱美华经常讲起梁思成和林徽因抢救景泰蓝的故事:一个周末,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游逛,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住了,摊主见他们很喜欢,便讲起了花瓶的来历,“二位先生还是有眼力的,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蓝,别处你见不到了。就是‘老天利这家大字号,也撑不住快关张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到这会儿算是快绝根了。”由此引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景泰蓝的关注。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成立美术小组抢救景泰蓝。当时,23岁的钱美华刚进入清华大学,师从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加入了保护景泰蓝的美术小组。
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创新设计与抢救工作很快看到了成果。他们设计的景泰蓝和平鸽大盘、台灯、烟具、金漆套盒等成为当时赠送给“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贵宾的礼品,这些带有鲜明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获得了世界各国访华政要和艺术家的交口称赞。从此,精美的景泰蓝艺术品再次焕发生机。
择一事终一生
1978年,钟连盛与很多热爱美术的学生一起考进北京市珐琅厂技校。当时专业书籍稀缺,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故宫里临摹:青铜器馆、陶瓷馆、珍宝馆都成了学生们的教室。回来之后,同学们把在不同展馆临摹的材料整理汇集到一起,再交流分享。
钱美华在23岁时为了能多临摹一些素材,经常带着干粮和水,一头扎进故宫的库房,一待就是一整天。冬天冷得连笔头都冻住了,在嘴里呵呵气继续画。不到20岁时,钟连盛为了在练习掐丝时更好地表现精细的翻转折叠,拇指被铜丝压到淤血……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在几近枯燥的重复练习中,不同的时间轴上的两代大师都是因为热爱,开始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起点。
从兴盛到低谷,又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景泰蓝的发展一路走来跌宕起伏。钟连盛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珐琅厂掐丝车间的青年班工作时,正是景泰蓝出口创汇的辉煌时期。车间、楼道、厂区,到处都是堆得像山一样的景泰蓝成品、半成品,工作台上各种颜色的釉料令人眼花缭乱。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北京市珐琅厂陷入低潮期。
2002年,北京市珐琅厂经历企业转制,职工也开始分流。很多同学叫钟连盛“出来干”。但对景泰蓝的这份喜爱和责任,让钟连盛无法割舍。他总会想起钱美华大师反复说起的、林徽因先生离世前说过的那句话:“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
匠心传承跨越时空
在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景泰蓝艺术珍品,形象地展示了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几代京珐人的不断开拓、创新。“师古而不泥古”在钟连盛的代表作《荷梦》中得到了极大体现:夕阳之下荷花湖中,金色的暖调光芒下,野鸭游过,莲叶摇摆,温馨浪漫。这与景泰蓝几百年的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的腔调截然不同,这件作品也是钟连盛源于生活灵感的创新作品。
同时,景泰蓝也开始实际应用到室内外的建筑装饰中。2014年APEC峰会时,在雁栖湖国际会都集贤厅内,18个大型景泰蓝斗拱成为景泰蓝创新之路上的里程碑。钟连盛和珐琅厂的工作人员面对如此大型的景泰蓝制作开始了反复试验:即使分件制作,一个件也要1米多高,而且斗拱的结构与平时制作的瓶子完全不同,铜胎即使再严格打造,也不可避免地会有膨胀……钟连盛组织了各道工序的老技师一起研讨,最后终于用“火里求才”的景泰蓝制作工艺,让29个零件实现了木质榫卯般精密的严丝合缝。
除了不断出精品,钟连盛一直认为,非遗必须要“见人、见物、见生活”。将景泰蓝技艺用于制作腕表,是继装饰工程后景泰蓝在应用领域的重要一步。这门古老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如今全世界掌握珐琅腕表技艺的工匠只有10人左右。珐琅表的制作格外精细,每一个表盘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能够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珐琅腕表,对于钟连盛来说,是又一次将景泰蓝发展到了新的境界。
这些年来最让钟连盛骄傲的是,很多徒弟现在都已经成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他带领着年轻人一起完成了很多重点作品和“国礼”级作品。钟连盛说,新一代的景泰蓝技师们已经成长起来,“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匠心可以跨越时空,用一世一生去守护。”
文/王萍 摄影/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