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资战”的实践结晶

2023-04-29 18:36潘宏
雷锋·强军号 2023年11期
关键词:华里吴老炮兵

潘宏

忠诚·勇敢

第二次战役有关38军穿插三所里的故事,我几乎耳熟能详了,但是采访海淀44离休所陈生秀老首长,他带来的印有志愿军38军113师穿插三所里地图的磁盘饰品还是深深吸引了笔者。采访中,陈老的回顾与描述仿佛让笔者“穿越”到70多年前的战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志愿军将士对党的忠诚和敢于胜利的勇敢精神。

陈老这样回忆:1951年的11月25号第一次战役结束,11月27号,我们38军113师就接到了彭德怀的命令,要在11月28号早晨7:00以前赶到三所里。交代的任务就是:插得到、堵得住,就是胜利。我们接受这个任务时很仓促,当时,113师刚打完德川,打扫战场、处理俘虏等工作还没有做完。志愿军司令部的战役意图是:在清川江以北,志愿军第一批入朝的6个军,摆了一个大口袋,113师插到三所里,就是要把这个口袋扎死,叫敌人不能南逃。

三所里在大同江以北,地势很险要,是敌人南逃北援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德川到三所里在地图上看是145华里(72.5公里),但是要跨过大同江,还有好多山,所以直线145华里(72.5公里),走起来就不是了,要曲里拐弯地走,而且路上还可能碰到敌人。

这次穿插迂回,对整个战役作战关系重大。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要按时间插到指定位置。考虑到时间紧迫,必须抓紧时间立即开进。因关系重大,志愿军司令部要求指挥员要“提前一步”便于指挥,就是要求师的指挥员要到团里去,团的指挥员要到营里去,这样,刘海清副师长就跟着我们338团的团指挥所走。我们338团从青龙里出发,9连和4连是尖刀连,3营部和我所在的机枪连——我当时是指导员——紧随其后,接着是8连和7连。副师长刘海清随着团指挥所在3营后面行进。

为争取时间,部队制定了几条应急措施,师首长分头直接传达命令,部队边动员边补充粮食弹药,粮食弹药由后勤部门统一集中送到部队前进的路口,谁到谁补充,边走边补充。

拂晓时,我们离三所里还有30余里,刘海清副师长预计敌人的飞机必然出动,他果断下令去掉伪装大步前进,让我们省去了隐蔽防空的时间。可这时候也是我们行军最疲劳,人员最困乏的时候,很多战士边走边睡,有的时候打瞌睡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有的睡着了,被后面的同志碰醒了再走;有的掉到了路边的河沟里摔伤了;有的站着就睡着了。行军队伍拉得很长,我们担心能不能按时到达,就在行军的路上开支部会,用15分钟研究怎么办。我和连长商量,我们两个人,一个带着我们一些战斗骨干老党员到各个班去做思想工作,副连长王宝祥带一些身体好的党员、骨干、干部,帮助战士扛迫击炮、重机枪等。经过一番努力,我们这个越拉越长的队伍,步伐很快跟上来,情绪也起来了。

我113师前卫团38团,最终在28日7:00前,以14小时急进145华里的速度到达了指定位置三所里。我当时才19岁,我的连长38岁。到了三所里的南山坡,我爬到山上直吐白沫子,爬不起来,但是听到了枪声,我和大家立刻精神起来,爬起来就追击前面的敌人。全体官兵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极度疲劳。

14小时急进145华里,感谢这次采访让笔者感受到世界陆战史的奇迹是如何诞生的。

时代·使命

在采访中,吴铨叙副总长是受访者之一。采访之初,吴老感慨自己已经84岁了,我接过话茬回复说:首长,您是所有接受我采访的人中年纪最小的一位。“真的吗?”我们相视而笑,采访便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吴老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70年前的那场战争,也引发我们共同的思考。

吴老说,1939年他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多子之家。解放后因为上学受到国家的免费教育,所以从小心里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充满感激之情。我1954年7月入伍,两年后从沈阳炮兵学校毕业,学校准备安排我留校任教,担任军事地形学或炮兵射击教员。我当时想,学员中有许多打过仗的老同志,我只有17岁,年龄小、资历浅、底子薄,不应留校任教,应该到基层部队去、到最艰苦的地方捶打磨炼自己。于是,在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面前,我决定入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们那一届一共有18名学员被分配到驻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我被任命为步兵第2师直属57战防炮营1连2排见习排长。我入朝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停战,部队当时狠抓训练,领导对我很器重,让我这个科班出身的炮兵负责连队大部分训练任务。于是,我主动开展共同基础科目和炮兵专业训练,我把在学校学到的炮兵知识运用到训练场上,带领全排严格执行“车炮场日”制度,为邻近群众修建专用道路,既实现了训练场的封闭式管理,也便利了朝鲜百姓出行。我们是最后一批撤回国的志愿军部队。当时,我们认真落实总部要求的“苦干一年,多做好事,满载中朝友谊而归”的要求,带领全排积极参加防区工事和道路整修工作,帮助朝鲜百姓修建水库,在工作中坚持到最艰苦、最劳累、最危险的地方作业,主动找沙袋、抡铁锤,肩头和双手磨出血泡依然坚持……这次在朝鲜战场的炮兵战术、技术训练也为日后我主持总参谋部的训练、院校和兵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结束回忆,吴老亲切地问我:“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我针对吴老那个时代的人乐意“自找苦吃”发问,我得到这样的回答:我们从贫穷中走来,我们的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军队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我们对个人磨炼的选择,相较我们民族和个人经受的苦难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我们的选择也是个人回报社会的能力和精神的培养过程,那个时代中国人有习惯于贫穷的共同社会背景,人人都这样想这样做,并以此为荣,这种自觉已形成了时代精神。吴老接着说,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新时代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目标进发,在百年都未有变局下凝心聚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我坚信,在中国 完成统一大业问题上会团结一心朝着既定目标走,中国人民还会像抗美援朝时期那样,团结一心打败美国野心狼。

采访结束了,我深深地感到采访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它比任何书本都来得生动和深刻。与长我半个甲子的、经受过战争洗礼的人对话,他们曾被同时代的人称为“最可爱的人”,或被后人有诸多不理解,却让我真切感悟了人生的意义:不负时代,韶华才有最精彩的绽放。

项目采访接近尾声之际,我们得到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中宣部、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的《通知》,让我们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资金支持的形式,依靠高校师生对全国健在的20万志愿军老战士进行普采。我们先期开展的对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史工作,因不期然地为这项国家工程做了必要的学术准备受到关注,我为这项国家工程起草了《工作规范》并计划录制工作视频,课题成果也列入“十四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出版物规划。

(责任编辑:仇学平)

猜你喜欢
华里吴老炮兵
蜜獾哥的别样温柔
国医大师吴咸中的养生之道
虚惊一场
新品“炮炮兵”系列
酒中日月
唱歌排解烦心事
偏 见
我和你
怀念吴老,学习吴老——我心中的吴恩惠教授
试论抗美援朝战争中炮兵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