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古刹中的银杏树多以“独木成林”的姿态引人瞩目,北京园林中的银杏树则被有意栽植成一条条“黄金大道”。深秋时节,当金黄的银杏叶与红墙黄瓦的古建筑交相辉映时,叶海波澜处那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美,曾给众多文人留下过深刻记忆。张恨水就曾在《天安门的黄叶》一文中写道:“秋天的黄叶,我是最喜欢的,它在不寒不热的天气里,会给予你一种轻松的情调。以我所到过的都市而论,北平的黄叶最好。”史铁生印象最深的则是地坛公园里的银杏,“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也许,你早已猜到这“微苦的味道”正是来自园内遍植的200多株银杏树。
岁月流金 古今胜景
地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史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初,只是修建了天地坛用以合祭皇天后土。直到嘉靖皇帝即位后,这种格局才被改变。嘉靖皇帝认为,祭祀当中“天地合祭”不合古代礼制,于是恢复明太祖“天地分祭”的制度。他下令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坛以祭地,地坛由此诞生。自1531年嘉靖皇帝在地坛首祭以来,明清两朝共有14位皇帝连续381年在此祭地,使地坛成为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祭地之坛。如今,这座祭地之坛在诞生之初自带的标识性符号已被淡化,提起它,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鼎鼎大名的银杏大道。
从公园南门走进,绕过方泽坛就到了银杏大道。栽植于大道两侧的银杏树虽不是参天古树,但它们仍将天空遮蔽,金黄的叶子层层叠叠,秋阳透过叶片洒在地上的斑驳光影,格外引人入胜。每当秋风轻拂,黄色的银杏叶合力撒下一地金黄,仿若金色的地毯。踏在厚厚的银杏叶上,举目红墙黄瓦,不仅处处是景,步步入画,连声音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季节的韵味。
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末,200多株银杏树被正式栽植于公园内,迄今已经在古老坛庙生长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每年秋天,地坛公园银杏大道都会成为摄影师的天堂。无论是拍摄整个大道延伸至远方的景象,还是捕捉一片叶子的细节,每个角度都是一个绝佳的构图。
五彩绘就 梦幻典雅
被“关”在北京园林中的秋色不只有银杏染就的金黄,还有由黄、橙、红、绿叠加的耀眼斑斓。颐和园后溪河是北京新晋的赏秋热门景点,深秋时节,位于万寿山北侧的后溪河迎来一年当中最美的景色。湖畔探水生长的元宝枫、白蜡、栾树、槲树等都换上了深浅不一的秋装,乘坐游船由后溪河往返于苏州街和昆明湖,眼前绝美的秋景让人忍不住直呼“这就是北京最美的秋天了吧”。
颐和园的秋色,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馈赠,在这个秋天,漫步于颐和园,在大自然造就的奇迹中,也能深度感受历史文化沉淀的深厚底蕴。沿后溪河抵达谐趣园,隐藏于此处的深秋景致,早在清乾隆皇帝时就成为整座园林中的赏秋好去处。史载,乾隆皇帝南巡时驻跸江苏惠山寄畅园,并命随侍的如意馆供奉(画师)把园中著名景物绘集成册。把这些“美景”带回北京后,乾隆皇帝仔细挑选其中中意之处,模仿、创建了这座园中之园,并命名为“惠山园”。1811年,嘉庆皇帝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之意,将园名改为“谐趣园”。每逢深秋,大果榆、柳树渐次变色,谐趣园里总是层林尽染,满目金黄。置身林中,眼前色彩与古建的交织不禁使人陶醉于这绮丽庭院中的美景和无限遐思之中。
位于颐和园西北部的耕织图景区,也曾是清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一处颇具江南水乡风情的园林景观。当时,耕织图里广种桑树,建造织房、染房、蚕房,远望仿佛是一幅洋溢男耕女织生活情趣的优美图画。历经时代变迁,耕织图园林景观最终丧失。2004年,经过整修的耕织图重现于颐和园中。在重建的耕织图景区,颐和园管理人员除栽植了松柏垂柳外,还有意在此栽植观赏树种桑树、银杏等。经历近20年的成长与修护,桑树和银杏开始在这里摇曳生姿,黄灿灿的银杏与红墙青瓦形成了园内少有的古建与银杏搭配的秋景构图,是颐和园内隐藏的赏秋的不二去处。
清冷着色 唯“残”而美
中国文人独爱秋,不仅是为金黄与斑斓绘就的大美秋色,也因秋的意境与姿态。事实上,在金黄与斑斓构成的季节里,还有许多人只追求由芦苇与残荷呈现出的生命凋零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早在春秋时代,芦苇就成为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深秋初冬,芦苇成为北京最有韵味的植物,行至涓涓湖水旁,湖岸的芦苇随风飘动,一簇簇苇花远望似雪,在深秋暖阳下则金灿夺目,美不胜收。位于陶然亭公园湖心亭景区、风雨同舟亭景区有2000余平方米芦苇,每年深秋时节,夕阳映照下,丛丛簇簇迎风摇曳的芦花共呈一片金黄,颇能感受到一番超凡脱俗的清冷感。恰是这清冷质感,曾让在南方定居十多年的郁达夫,每逢秋天的时候仍不免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著名学者邓云乡也曾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盛赞,穿行在摇曳的芦花中,“便有无限的江湖之思了”。
深秋时节,圆明园也迎来观赏芦苇的最佳时节。圆明园水域约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恬静的湖面,如明镜,倒映出湛蓝的天空和周围的景色。微风吹拂,湖水泛起涟漪,芦苇与残荷在水中摇曳,如梦如幻。漫步在玉玲珑馆、狮子林、福海等湖边,目光所及,满目皆是芦苇与残荷的身影。它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风采。有些高耸入云,如傲立的尤物,展示着它们坚韧的生命力;有些低垂着头,如柔情似水,静静地倾听着湖水的涛声。每一株芦苇与残荷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是这个季节的诗篇,是时间的见证。
在这个深秋,不妨前往圆明园,观赏这场由落日碧水、西山、芦苇花、残荷共同呈现的梦幻画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在这里,你将不难发现秋天的圆明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学情感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