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夺标】]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概况和内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 概述人民政权巩固的主要措施,认识这些措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分析其重要意义。
[【本课必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 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新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1. 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和平。
2. 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势力及其战争政策,振奋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
3. 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4. 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5.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建设,为我军积累了进行现代局部战争的重要经验。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 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2. 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2)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 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2.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 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是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的特点
1.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3. 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
4.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