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同步练习

2023-04-29 00:44:03杨艳
关键词: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宪法

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B.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C. 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

A. 是民主革命的继续

B. 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 获得了各阶级支持

D.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3.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在长津湖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对美军实施分割围歼,多次打退美军进攻的英勇事迹。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剿匪镇反 B. 越南战争

C. 抗美援朝战争 D. 抗日战争

4. 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该主张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

5. 认真观察图,作为史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

A. 生产关系的改造

B. 经济恢复的成效

C. 政权巩固的措施

D. 体制创新的历程

6.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面对个别不明真相国家的无理指责,中国领导人作了即席发言,开宗明义地郑重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强调“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一发言在与会亚非各国代表间产生了共鸣,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据此推断,这次会议是()

A. 1945年雅尔塔会议

B.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1955年万隆会议

D.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7. 右图所示为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画面描绘的是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画面反映出当时()

A. 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B. 村民直接参政议政

C. 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D. 党内民主生活较好

8. 据统计,1954年宪法初步起草过程中,参加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所提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反映了()

A. 人民对于新宪法的拥护

B. 制宪过程中的民主精神

C. 民主政治建设的法制化

D. 起草宪法工作的艰巨性

进阶训练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 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10.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建立国营商业机构,发展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同时,鼓励私营进出口商通过联营等方式组织起来,增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至1951年,各口岸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中,私营出口约占64. 8%。上述做法旨在()

A. 加速推进公私合营

B. 利用外资活跃市场

C.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 打破西方经济封锁

11. 在某次国际会议的最后一天,美国副国务卿史密斯走近周恩来诚恳地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希望不管朝鲜也好,越南也好,都要能恢复和平。”该会议上,中国()

A. 推动着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 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C. 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12.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 3%。同时期苏联东欧国家年均增长5. 7%,非洲国家年均增长4. 5%,拉丁美洲国家年均增长5. 2%,亚洲国家和地区(不包括日本)年均增长5.2%。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

B. 中国实力已超越了苏东国家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确性

D.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开辟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外交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原则的制定,主要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同时,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即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为达到国内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最后,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摘编自牛军 《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美国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 实行全面军事部署。中国一些周边国家也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输出会威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敌对政策,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人中止了原来的进攻政策,并劝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摘编自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呈现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简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宪法
诗书画苑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人大建设(2018年4期)2018-06-26 08:38:16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大观(2018年8期)2018-01-23 18:02:37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考试周刊(2016年7期)2016-03-11 15:19:20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1:5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党史纵横(2014年9期)2014-12-01 20:21:1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