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成
攻关文题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艺术的呈现上,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但由于艺术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
——普鲁塔克《诗的研究》
“娱乐至死”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娱乐本身,而在于人们日渐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在于人们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以上两则材料蕴含的道理引人深思,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作文题为两则言论,审题立意时应该先弄清两则材料的内涵,然后视情况决定最终可行立意。
材料一中普鲁塔克的话语中关键词有两处,分别是“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功夫精到”,前者揭示了“丑”的来源,即模仿现实中的丑;后者进一步指明了模仿的要求,即精益求精。“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则是对前面模仿丑的行为的定性、定位,即模仿丑也是一种境界。这里应注意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说话者说的是丑与美的转化,换言之,丑就是丑,是“不一样的烟火”。
材料二中尼尔·波兹曼指出了“娱乐至死”的可怕后果,即“失去对社会事物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智判断的能力”,培养出“无知无畏又不自知的社会群体”。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在弄清两则材料要点的基础上,再看材料之间的“应然”关系。由此可以得出:材料二是材料一的“背面”,是材料一“过犹不及”的部分。
立意参考:
1.审丑是另一种趣味,但不能陷入娱乐至死的境地;
2.审丑的奥义在于严肃思考与理智判断;
3.审丑无过,但要有“边界”。
示范
普鲁塔克说“模仿出来的丑还是丑”,是在强调丑得真,也就是作为观赏对象的丑应是现实的翻版,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普鲁塔克所言的丑与那些只为博取流量而胡作非为的丑,有了根本性的差别,比如有人剃光脑袋,擦黑面庞,蓄着两撇胡须,背扣一口黑铁锅,曲起双臂,扮演“活王八”,此种审丑就是“胡作非为”;日本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在其著作《跟动物交换身体》中把人类画成乌龟的样子,以此将专业的生物解剖学知识转化成夸张、冲击力超强的画面,产生真实有趣的对照,带读者走进一场跨物种体验的惊奇之旅,此种审丑就是“另一种趣味”。普鲁塔克所言“艺术家功夫精到而有一种与美相呼应的境界”,则是在强调模仿的程度,这非有精雕细琢的功夫,绝不能丑到极致,与绝美并驾齐驱!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个词条出现在许多短视频中,拍摄者将其作为短视频的一部分。这类视频的特点是,先展示一个人从前的生活画面,再与声名鹊起之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其中的这个转折点,就被叫作“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一部分观众将该词条认为是“毒鸡汤”,在他们看来,人的命运是由某种超自然力量决定的,人们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这种观点让他们担忧,因为普通人可能因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一部分观众肯定这一词条,理由是,人们用“命运的齿轮”来叙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体现的是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感。
以上材料蕴含的道理引人深思,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作文题审题立意时应先捋清楚相应要点,然后展开辩证思考。
第一段材料介绍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强调的是今昔变化之间的转折点。
第二段材料介绍了一部分观众对“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网络流行语的批评,并指出了在其影响下出现的后果——人们不愿意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同时又介绍了另一部分观众对该词条的肯定看法,肯定的着眼点是“突出自我”。
将两段材料加以对照,可以看到: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背景”,材料二是在背景之下两种矛盾的认识。辩证思考的着眼点即在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是不是宿命论?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自己的“命运”?
立意参考:
1.“命运的齿轮”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并非宿命论;
2.我命由我不由天;
3.莫以宿命论为借口放弃努力。
示范
作家路遥在《人生》中写道: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仔细思考“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网络热语,似乎表达着并不新鲜的内核:人只要足够坚持、努力、勇敢,幸运终将降临。所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并不如一些人批评的那样——宣扬“宿命论”,它表达的恰恰是一种不相信命由天定的务实命运观,是与“尽人事,听天命”一脉相承的积极价值取向。在时代大背景下,一些潮流和趋势是个体难以改变的,但能够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等待机会的降临,未尝不是一种科学的处世哲学。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这本书里说过一句话: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说法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材料呈现了关于“说”与“沉默”的关系陈述,“能够说的”“不能说的”是对所说内容的性质的规定;对于“说”与“保持沉默”的转换问题,应兼顾材料中维特根斯坦的说法,以及“不尽如此”的说法。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由“说清楚”到“保持沉默”,唯一的标准是“能不能说”,而有人认为不尽如此,那可能是认为“凡是能够说的,可以不必说;凡是不能说的,必须说”,前者应是从交际的效率看的,后者可能是在强调“人们必须尊重事实、真相”。
行文构思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一、“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必须保持沉默”是一种智慧,也就是在与人交际中需要有选择地呈现所讲,并从根本上解决它。然而,人们在处理事物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分不清什么该说清楚,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二、“说清楚”“保持沉默”是一种高阶认知能力。人的认知提升、知识积累,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慢慢地把点串成线,线织成网,最后形成思维的框架结构,这个将知识由零碎、烦琐到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是人形成说清楚的能力,适时保持沉默的根本途径。三、在信息爆炸、社交过载的时代,我们生活中充斥着海量信息,这些信息抢占人们的注意力、心智,此时不说那些能够说的,而着力于遴选那些不能说的,说清楚,从而保持清醒。
立意参考
1.说清楚“能说的”,不说那些“不能说的”,做到理性判断;
2.不说那些“能说的”,而致力于说清“不能说的”。
3.说清楚“能说的”,是常态;保持沉默是心态,能说与不能说灵活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