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慕挺直的松柏,渴望挺拔的人生,热衷于壮志凌云后俯身天下的自得;有人赞美弯腰的谷穗,习惯质朴的人生,陶醉于云淡风轻中仰望星空的惬意。在我看来,应俯仰有节,进退有度。当俯身则俯身,当仰望则仰望,才是人生最好的姿态。(借“有人”,列举俯仰两种人生态度,快速引出自己的观点,开篇点题。)
仰以进,那是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的人生姿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又有言:“知其不可而为之。”更有辛弃疾词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们身处江湖之远,亦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便是“仰”的人生姿态。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孟德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处引述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旨在紧扣文题。)为立德言以传后世,为安天下以求贤士,感慨时不我待,积极进取,这也是“仰”的人生姿态。汨罗江畔,屈子疾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北京城楼,明主誓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们的姿态,有一种无限崇高之感,有一种无比唏嘘之痛,这是“仰”到极致的人生姿态。(将“仰”与“进”结合在一起,借用课本熟悉的事例,分三个层次论述“仰”在人生中的意义,采取了引用论证和说理论证结合的方法,增强了论证力度。)
我们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痛,安顿心灵?(借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引起下文,凸显文章的逻辑性。)
俯以退,是欣于所遇、安顿心灵的人生姿态。陶渊明因“性本爱丘山”,毅然决然地“守拙归田园”,最终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乐。他找到了心的归宿,为心灵安家,这就是“俯”的人生姿态。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赤壁江上之清风为声,以黄州山间之明月为色,感慨其“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体悟“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境界,最终让自己的状态重归和谐。他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这也是“俯”的人生姿态。(为避免重复之嫌,在举例的时候间隔使用和化用了人物作品的语言,使之熟悉而不失灵动。)
然而人生如梦亦如戏,起起落落又几何。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言以蔽之:仰不得以进而自得,俯不得以退而自卑。(在上文分论点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的论点,让论点更具有普遍性,体现二元辩证思维。)
反观历史与现实,有多少人因为一两次的成功便骄傲自满,结果身败名裂;又有多少人,因为一两次的失败便自暴自弃,最终失意一生。再看,历史与现实中,有多少王朝与国家,因为在高歌猛进中洋洋自得,结果故步自封,衰亡败落;又有多少王朝与国家,因为在失败中一味委曲求全,卑躬屈膝,最终迷失自我,苟延残喘。(结合实际,但没有列举具体事例,是采用了泛化举例法,以某一类人、某一现象为例,着重强调事与理的联系,淡化人与事的关联,降低了举例的难度。)
总之,“俯”与“仰”都是人生的常态,也是辩证的,可以互相转换的。作为时代新青年,不仅应该具备“进,吾往也”的“仰”的进取担当的精神姿态,也应该拥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俯”的淡然自足的人生境界,做到“俯仰”有节,方能服务最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彰显最美丽的人生姿态。
亮点总结
文章总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提出论点,中间分写论点中的两个元素,第三部分中将论点中的两个元素以“二元辩证统一”的方式、以“度”为核心词联系在一起,从而再次呈现论点。结尾回归“新时代青年”,旨在体现作者主体,照应文题中“引发了你”中的“你”,突出作文任务驱动的主体认知。本文举例大部来自课本,其余采用了泛化举例法,对于作文素材积累薄弱的同学,具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