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频主题:专与杂

2023-04-29 00:44
关键词:厚积博学梁思成

主题 阐释

广纳百川终成海,海之大,在于其“杂”,在于其能兼收并蓄,不囿于一隅。厚积微土方为山,山之高,在于其“专”,在于其能有的放矢,不散于旷野。“专”是奋斗,是过程。“杂”是积累,是条件。我辈青年在自身发展之际,应笃志以求“专”,也应博学以求“杂”。需谨记,广纳百川终成海,厚积微土方为山。

素材·名言警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 迅

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曾国藩

优选 题目

深入专,浅入面

盈己以杂,粹己以精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执渊博之手,踏广猎之路

繁杂出丰富,精简有深度

博学润己知,精专助己思

专精以立身,博学以广才

纳百川之水,凝三寸精冰

不专无以造极,非杂无以聚长

素材·人物

丁肇中的“不知道”

2010年,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时,面对记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他回答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丁肇中坦言,15年来,自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大多数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只做实验。跟自己一起工作的有600多位教授,只谈论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其他事情都不了解。

运用示范

术业有专攻。人才济济的时代,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才靠谱。情牵汉字的语言文字专家王宁,研发杂交稻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发现J粒子的丁肇中,他们都是一生择一事,倾尽全力专注深耕于各自的领域方见成效的范本。事实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也难有一个专长,更谈不上杂学,追根究底,不是不能,而是不愿。丁肇中的“不知道”,说明他是一个极为严谨诚实之人。也正是因为他拥有这样一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才能够帮助他在研究领域进行无尽的探索,从而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多才多艺的清华学子——梁思成

梁思成在清华时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使他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据他的同学陈植回忆,梁思成酷爱音乐,与其弟思永及黄自等四五人向张蔼贞女士学钢琴,他还向菲律宾人范鲁索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则引以为乐。约在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梁思成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清华毕业的时候,同学们用英语评价他是一个“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能欣赏多种乐曲”。

绘画方面梁思成也体现出超人的能力,他涉猎多种绘画,尤其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潇洒。他还曾任清华年报的美术编辑,一直是清华艺术俱乐部的活跃分子。他高超的绘画技艺,给他之后的建筑设计绘图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梁思成也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他还经常参加一些学生的政治活动。清华校史这样记录:学生时期的梁思成的另一与众不同处,就是他具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同学们称他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清华学校的教育为梁思成准备了英语和通晓西方科学历史的背景知识,而他作为梁启超的儿子也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每到假期,梁启超就会给他们讲解国学,《国学源流》《孔子》《孟子》《墨子》等等国学经典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业上,梁思成成绩优异。清华学校的体育教育使他在多项体育技能中样样拔尖,也给他之后的田野调查奠定了很好的身体基础。年老之后的梁思成曾笑着对学生们说:“别看我现在又驼又瘸,可是当年还是马约翰先生(清华大学体育教授)的好学生,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的。”

运用示范

翻开史籍,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专与杂的典范。因为在认识论、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方面颇有建树,墨子才书写了墨家思想的传奇;因为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王维才创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因为爱好音乐、善于绘画、通晓中西方文化、擅长体育,梁思成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杂学”可以带来跨领域的碰撞和灵感,能加深我们对所钻研的那一件“精”的东西的理解和感悟。

素材·经典

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 ,类书如厨柜,说部如庖湢井匽,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今之博通经史而不能为诗者,犹之有厅堂大厦,而无园榭之乐也;能吟诗词而不博通经史者,犹之有园榭,而无正屋高堂也。

——袁 枚《随园诗话》

【译文】

四子书就像是窗户,九经就像是厅堂,十七史就像是卧室,杂史更像东西厢房,注疏像是门框,类书好像是厨柜,说部好像是浴室、井台,诸子百家诗文词好像是书房花园。厅堂卧室,可以待宾客,书房花园,可以养神娱乐。现在有博通经史却不会写诗的,就好像有厅堂大厦,却没有园林花木的乐趣。能写诗却又不通经史的,像有园林花草却没有正屋高堂一样。

运用示范

清朝著名学者袁枚曾说,学问之道,经史犹如厅堂正寝,诸子恰似书舍花园;而读书,正如厅堂正寝用于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他以家居庭院作喻,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越多,则眼界越宽,格局越大。如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终成博学鸿儒。丰博的学识,厚实的底蕴,就是以后专业、事业发展不断井喷的源源动力。未来社会,交叉学科勃兴,学科、领域之间的鸿沟壁垒开始兼容互通,通才、全才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无疑是更具优势,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能有“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自信从容。

考场 范本一

广汇百川终成海,厚积微土方为山

一考生

自恨太不“杂”,李泽厚先生的话虽是自谦,却也给予我们思考。正如先生所言,如今是一个各科知识日益沟通融合的新历史时期。“深”与“杂”并非是相互对立的两面。我辈青年,自应立志高远、笃行慎思,却也应博采众长、广开天地。

荀子《劝学》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是古之仁人就知道应遵循的做法。又如《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与“笃志”是可以且应该同时进行的。我们追随前人的步伐,行在崭新的时代,想要作为时代接班人担起自己的职责,做出一番成绩,则应既“杂”且“深”,需谨记,广汇百川终成海,厚积微土方为山。

广汇百川终成海,海之大,在于其“杂”,在于其能兼收并蓄,不局于一隅。

若无百川的汇聚,则海不成海;若无广博知识的支撑,则人难以在当今时代有卓越成就。东汉张衡精通计算,造候风地动仪名流后世,又兼具文采,《二京赋》风行一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是出了名的全才,除绘画外,还精通数学、建筑、工程等;以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起家的俞敏洪,在工作之余总会抽出时间学习计算机编程,让人津津乐道。多一点“杂学”便能多开拓一点思路与眼界,也能多积累一点底蕴和涵养。如此便可为自身的发展做好支撑,如此才可让自身的发展广开天地。因此,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可以对各个学科和行业多一点关注,多一点思考,以求更广阔的未来。

厚积微土方为山,山之高,在于其“专”,在于其能有的放矢,不散于旷原。若万仞高山的沙土散于茫茫,则山不成山,只有当它们都积在一处、凝在一起时,方才形成山高。若无明确的目标,坚持的毅力,则人亦难有成就。“杂而不精”不能算个好词,但“杂”未必“不精”,只有当人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时方会“不精”。当今时代,我们既讲求“大学科”“跨学科”,也推崇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狭而深的专题研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业已成功返航,但成功的背后,离不开的是科研工作者的不眠不休,离不开的是航天员们的刻苦训练。正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深耕钻研,才有了中国航天的新成绩;正是因为他们朝着目标专注前行,才让中国航天进入了新的阶段。

梁启超先生曾说过,“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专”是奋斗、是过程。“杂”是积累,是条件。我辈青年在自身发展之际,应笃志以求“专”,也应博学以求“杂”。需谨记,广汇百川终成海,厚积微土方为山。

亮点借鉴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杂”和“专”的讨论,然后分别从“广纳百川”和“厚积微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再次总结强调这个主题。内容丰富,引经据典,从古代的荀子到现代的李泽厚,从各科知识到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模拟 优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泽厚回忆自己的一生,在《走我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据说有人曾说我“杂”,又是中国思想史,又是外国哲学,又是美学……

我倒是觉得,今天固然科学分工愈来愈细,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我们正处在边缘科学方兴未艾、各科知识日益沟通融合的新历史时期,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亦然。

我以为,一方面确乎应该提倡狭而深的专题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应排斥有更高更大的目标,特别是对搞理论的人来说,更加如此。

我自恨太不“杂”,例如,对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太少,没有发言权,否则我想自己的研究工作将另是一番天地。

其实,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杂”和“狭而深”的困惑,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这样的困惑。李泽厚的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场 范本二

“杂”与“狭而深”之辩

一考生

“千秋耻,终当雪;复兴业,须人杰。”抗日烽火中的西南小城,杨振宁在木头仪器下焚膏油以继晷,专研物理一科;闻一多博采众长,文学、政治兼修,终成国学大师。

杂取百家,亦或独学“狭而深”的一门,如何选择?两者优缺分明。

杂,指的是博采众长,统筹兼顾,兼收并蓄,不追求深度,而追求广度。一方面,“杂”能够帮助我们扩大所得范围,另一方面,“杂”把握不好也会导致浅尝辄止、学而不精等问题。

狭而深,指的是集中某一事物深入挖掘钻研,毫无疑问,这能够帮助我们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它也同时带来了范围狭窄、过于片面等问题。

莱昂纳多·科恩曾言:“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我认为,“杂”与“狭而深”,都有其适用的条件。于整体而言,“杂”能够帮助我们在有限时间内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在面对诸如学术问题或思想研究方面,采摘群芳明显胜于固守脚下的泥泞。于自身而言,专注于“狭而深”有利于我们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的提升,在面对关系个人、国家命运的选择时,我们应坐得住“冷板凳”,研究得“大学问”。

赫尔曼·黑塞曾言:“在一切对立与矛盾都告终结之处,便是涅槃。”“杂”与“狭而深”看似对立,实则相与为一,相辅相成。于人生沉浮处,苏轼选择在芦叶扁舟中对酹江月,于屋后东坡旁挥汗如雨。文学家、美食家、禅道者苏东坡身份看似“杂”,实则不正是在人生沉浮中探索属于自己“狭而深”的豁达之路吗?拥有“杂乱”身份的苏轼,也是一个旷然境界中“狭而深”的东坡居士。

反观当下,世界变局匐然而至,世界仍不安宁。吾辈青年,当怀“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染”之心,信步永攀,勇立潮头,对内,挖掘自己“狭而深”的潜能,专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对外,兼收并蓄,统筹兼顾,汇百家精华。

在“杂”与“狭而深”的融合中,有大作为,有大贡献。

亮点借鉴

这篇文章围绕“杂”与“狭而深”的主题展开讨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有自己的主题或观点,而且这些主题或观点都是在为最后的结论作铺垫。全文文笔流畅,深入浅出,逻辑清晰,观点鲜明。

猜你喜欢
厚积博学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根植红色基因 厚积红色能量
“厚积”和“薄发”的关系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厚积
博学的猫头鹰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