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濑
我们或多或少会有类似的经历:刚开始阅读时,感觉很有收获,刷新了自己的认知,也产生了很多灵感。但读完后便将其束之高阁,隔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书里的知识和思想,早已被自己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想要回忆起它们,又需将书拿出来从头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读完一本书很容易,但在脑中产生“阅读痕迹”有些难。这时,我们就需要“助推器”——读书笔记,来帮助我们记录并输出精选内容,形成强有力的记忆线索。
巧用读书笔记,带你读“ 透”一本书
我们常听到一些同学吐槽经典名著晦涩难懂,感觉其中许多语言、思想与自己的认知格格不入。当我们准备开始阅读一本新书时,不妨把它看作是一场探险,摒弃原有偏见,客观探索、吸收书中的知识和观点。想要把一本书读透、读懂,我们最少也要读三遍,每一遍的目的和侧重点都不一样。
第一遍通读,了解书中提到的概念和知识,这时我们已具备了做读书笔记的基础。许多同学写不好读书笔记,是因为他们在通读整本书后才去动笔,这样全盘回忆、总结就稍显困难。其实,我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开始动手做记录,这便有了读书笔记的雏形。第二遍精读,梳理核心观点和思想。书籍会向我们传达很多的信息,阅读中我们会产生一些直接的情绪感受。写下中意的词句、零碎的想法、有趣的知识、懵懂的疑问,优化读书笔记。我最早读童话故事时,心情会很自然地随着公主与王子的经历起起落落,他们遇到危险,我就揪心;他们战胜困难,我就高兴。精读阶段无需强求感受书中深刻的意义,只需诚实地记录下真实的感受即可。第三遍深读,通过提问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对话。精读时列出的疑问在深度阅读中寻找答案,写下自己的感悟,将其中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把书读薄。最后,复盘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将所感所悟延展开来,把书读厚。
做好读书笔记的三个实用小技巧
科学做好读书笔记,是有效阅读、把书读透的“助推器”。读书笔记虽然是感受型的文字,考验着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但它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难,这三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
第一,不必拘泥于固定格式。很多同学写读书笔记,首先会复述书中的核心主旨,然后罗列具体内容,最后谈及思考和感想。其实,读书笔记可以有格式、有层次,也可以不必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格式。笔记写得再漂亮,言之无物也没有用。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在于记录阅读后认真思考的结果,分析书中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剖析某个印象深刻的事件。笔记中,大家还可以对书中写得不合理的地方,发散出你觉得更具可读性的写法,写作灵感便一触即发。
第二,汲取精华,创意输出。读书笔记的答案,也许就藏在书中的只言片语里。阅读时,当我们发现书中的人物性格塑造得非常丰满时,那关于人物的外貌、心理以及对白,这部分内容便可精炼记录在笔记中。有的书籍会向我们传达高尚、优秀的价值观,同学们便可设身处地代入自己,用心感受书中角色某些行为背后的深刻含义,写下自己的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维的习惯是反复训练的过程。建议同学们在阅读后,和同学、家长适当展开讨论。一方面,讲出自己对书籍的总结和看法,这是把“ 心里”的读书笔记整理、发表的过程;另一方面,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启发我们,帮我们找到阅读中的遗漏点和盲点。
第三,不忘初衷,常读常新。做读书笔记,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要求,而是为了更好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和思想。阅读,是拓宽视野、增进对社会了解的有效途径。读书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喜欢的且有意义的好书。一本好书,具备反复阅读的价值。在小学、初高中阶段,甚至成年之后,对同一本书的感受和理解,也会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发生变化。这就是“常读常新”,每一次全新的理解都是一篇新的“ 读书笔记”。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适合我们阅读的书籍上,通过读书笔记的辅助,从书中读出自己的感悟,为己所用,这便是将书读“ 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