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亚
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加重视情感的启发、情绪的感染和人生的启迪。音乐教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以及个人情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模式的音乐教学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新课改要求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深化的学习体验。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科之间的融合更为紧密。作为小学音乐教师,也要不断找寻音乐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属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的音乐教育将美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这已经成为新时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教学、文学、流行音乐与素养、审美有关,将文学、流行音乐与音乐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文学作品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环节,对整节课而言是很关键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内心充满好奇。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那么就会使其在音乐课堂上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导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而将文学渗透到音乐作品赏析中去,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是一种互补互融的教学形式。只有学生接受的导入形式才是最有效的,以他们喜爱的文学作品来导入音乐课程,会使其耳目一新,产生极大的参与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讲述文学作品、作家故事,可以用诗歌怡情,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儿歌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二、反复吟咏歌词,寻找思想内涵
音乐,是有关情感和灵魂的。离开了情感的音乐,是没有价值和学习的意义的。小学音乐课程所选择的作品都有着深刻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对于身心都在成长着的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关注旋律的同时,音乐教师也要寻找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从学生的思想成长出发,以他们的品质提升为目标,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而反复吟咏歌词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以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往往更加看重旋律和节拍,而忽视了歌词的重要价值。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歌词看得更重些。这首歌旋律激昂,而歌词却是小学生应该去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对于这两句歌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并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歌曲传达的一种怎样的精神?血肉怎么能筑成长城?”“这是一种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是一种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在反复吟咏每一句歌词的过程中,学生们懂得了这首歌的深层内涵与表达的情感,音乐学习的广度得以提升,美育也自此展现。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大都会哼唱旋律,但记忆歌词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将每首歌曲按照抒情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三、倾听音乐作品,写出独特感悟
音乐是需要享受和品评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应该对自己学习的音乐作品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也将指导学生的人生之路。寻找文学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在倾听后写出自己的感悟,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方式。音乐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重学生是否会唱歌,是否学会了基本的乐理知识,但这是一种狭隘的教育理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音乐素养提升,才应成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融合中,学生更容易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更容易得到个性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感受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个性化教育。倾听感悟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感悟中去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理性的辨析力。
四、鉴赏流行音乐,引入中国风音乐
近年来,流行音乐成为了与生活最为贴近的大众音乐,也受到了高中生的喜爱。小学音乐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通过赏析流行音乐,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应该用包容、开放的原则去看待各种音乐类型,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真善美。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风音乐也备受人们的推崇。中国风音乐就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音乐色彩,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它的唱法和编曲,更是让大众加强了对流行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鉴赏,提倡学生多听一些带有中国风的歌曲,是音乐课堂成为联结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被重视,每节课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无一不可与音乐之美相融合,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