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历史自信的培育

2023-04-29 21:59:41张金鹏
秦智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培育他们的历史自信,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政课程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历史自信教育。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与当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培育联系最为紧密。虽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走向沉沦的历史,但是我们并没有在沉沦中灭亡,而是在沉沦中通过抗争,走向了复兴之路。通过学习这样的一段历史,更能够让当代大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并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抗争史、奋斗史和创新发展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

[关键词]思政课程;历史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广大青年,是我们党百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1]坚定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应当把历史自信的培育与“五史”(在过去“四史”的基础上增加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和“四个自信”的培育有机融入到一起,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之中。

一、加强历史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三个务必”时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2],这不仅是对全体共产党员提出的要求,也是向全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发出的号召。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培育他们的历史自信,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发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生存的空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民缺乏历史知识和历史自信。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人们对历史知识的一知半解,曲解甚至捏造历史,丑化英雄人物、抹黑党的历史功绩,或对严肃的历史进行戏说,或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对我们的党史国史提出质疑和否定,通过标新立异博人眼球。我们的青少年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并有着些许叛逆的年纪,极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侵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建设者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历史观直接决定了未来他们将走什么路,这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五史”教育,培育他们的历史自信,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最有力的回击。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通过“五史”学习,当代大学生可以对我们的国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于我们今天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能有更加客观清醒的认识。全体中华儿女在古代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在近代共同经历了艰苦岁月的磨难,通过共同抗争和携手奋进建立新中国,走进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证明了,只要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在党的科学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有理由感到骄傲自豪,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三)有利于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动自觉

有研究认为,历史自信“是对历史的肯定、信任,同时历史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能动地作用于现实,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继续开创新的辉煌历史”[3]。简而言之,历史自信产生的基础是历史认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历史自觉。我们不断加强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形成历史认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历史自信,但这并不是全部,还需要他们在学习中形成担当历史重任的自觉,这种自觉在思想上最终将伴随他们走上未来的工作岗位,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行动上的自觉。

二、在“纲要”课程中培育历史自信的有利条件

思政课程作为铸魂育人的主要阵地,有责任和义务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历史教育,培育历史自信。其中,“纲要”课程具备“寓教于史”的特点,与培育历史自信紧密相关,因此,该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的过程中具备一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4],“纲要”课程是大学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当代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5],这与培育历史自信,增强各族人民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认同的要求高度契合。

此外,依托“纲要”课程加强历史自信的培育,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动自觉,这既是推动“三进入”的实际行动,也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的直接体现。

(二)课程的教学对象覆盖广泛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与加强历史教育,培育历史自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以各类历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但是绝大多数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受众都相对有限。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优势,就是教学对象的覆盖面非常广泛。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纲要”课程是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虽然该文件没有将“纲要”课程作为大学专科生的必修课,但是专升本的学生需要完成“纲要”课程的学习,部分具备开课条件的院校,也将“纲要”课程纳入到了专科生的选课列表中。因此,“纲要”课程至少在大学本科教育层面上实现了全员覆盖,而且将许多专科生纳入到了覆盖范围,这是许多课程都不具备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便于融入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成员集体历史记忆和共享的文化符号是构建民族认同的依据和标志,共同的历史记忆对民族认同形成乃至民族存续都至关重要[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在历史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自信和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历史自觉。

“纲要”课程是一门“寓教于史”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教学内容的历史线索可以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觉醒、万众一心共御外辱,一直延伸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利用的素材和案例非常丰富,与培育历史自信的任务紧密联系,避免了“硬融入”和“表面化”的尴尬。

综合以上有利条件,我们不仅要在“纲要”课程中发挥出培育历史自信的作用,还要充分利用课程的这些有利条件,将这个作用发挥得更好。

三、在“纲要”课程中培育历史自信需要把握的要点

(一)培育历史自信是开展“五史”教育的落脚点

“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五史”相互交织,是在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五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虽然从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来看,“纲要”课程与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紧密相扣,可以比较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但是“纲要”课程除了可以比较系统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还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同近现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结合起来,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浮同五千年文明史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史教育。这些历史不论是辉煌灿烂的还是沉重黑暗的,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中华儿女同甘苦共患难,历经百年奋斗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值得大家共同珍视。这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历史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中,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

我们通过学习“五史”,不仅是为了形成历史认同,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要形成历史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心。

(二)培育历史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支撑点

“四个自信”源自我们对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历史、社会主义五百多年发展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的认同和肯定,拥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是形成“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

通过“纲要”课程,我们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有理由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四个自信”与历史自信相互渗透、相互融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三)培育历史自信是增强历史主动的着力点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开篇的第一个章节就是“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体现了新时代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意义。这也要求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未来的接班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8]。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有利于激励当代大学生勇担时代重任,并激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通过“纲要”课程,我们不仅要引导当代青年迎难而上,更要培育他们的历史自信,以历史自信推动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取得胜利的信心,最大限度发挥其历史主动精神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我们的历史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是对科学理论的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自信;是对当今国家实力和人民能力的自信。历史自信是我们今天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它支撑起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勇气和信心。过去我们能够成功打碎一个旧世界,今天我们也能建设一个新世界,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势必将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秦宣.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1-08-02(1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2022-10-16].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3]刘芳,陈信铖.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路径探析[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2(9):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OL].[2018-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9.

[6]吕超,张仁来.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

[8]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人民日报,2022-03-02(01).

作者简介:张金鹏(1985.5-),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3期)2017-05-24 22:10:16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商情(2017年3期)2017-03-20 19:38:43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人物说史
考试周刊(2016年58期)2016-08-23 07:33:39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9:03:09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财税月刊(2016年4期)2016-07-04 09:51:5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