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通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彀中,指弓箭射程所及的范围,喻圈套、牢笼。“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以考取士的方法后讲的一句话,意思是“将天下英雄尽揽囊中,谁还能与我为敌?谁还能撼动朕之江山?”这确实是李世民的英明之处。
科举制度满足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要求。首先,科举考试完全由中央政府来掌握,一变过去世家大族所操纵的九品官人之法,中央政府通过科举考试,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愿意为它服务的人才,留在中央或分配到各地去做官,这就使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广泛地参与到政权工作,从而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其次,选拔官吏有了统一的规格和要求。唐代以科举和门荫取士,而科举中进士科独为矜贵,因为进士科重辞赋,更能适应当时统治政权的要求,所以想要做官的士子,必须娴习辞赋,孰谙儒家经典,无形中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传统局面,这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一种变化和发展。科举制度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公平的,任何人只要埋头读书,就有资格应考,也就是有参加政权的可能。但是在封建经济的限制下,在依附关系的牢固束缚下,受教育决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到的权利,对于必须靠自己劳动来生活的穷人子弟来说,读书识字几乎是不可能的。唐代做官的人,概由吏部“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通典·选举典》),在家庭成分上限制很严,有“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唐六典·吏部郎中》)等等规定,所以真正出身于被统治阶级而能参加政权的人极少,绝大多数的官吏是从地主阶级中选拔出来的。有些中小地主家庭的子弟,一旦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除非是和贵族大地主合流,否则不可能仕宦得意。纵然偶有出身于富裕自耕农民家庭的人登科做官,他在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决不是也决不能再代表出身阶级,这是因为他在思想意识上已经符合统治政权的要求,在社会地位上已经获得特殊身份的缘故。科举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士子除了汲汲于功名富贵而埋头读书以外,不再产生任何对统治政权不利的念头,所以有了太宗皇帝感叹“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但是明清之后逐步僵化,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