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对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

2021-11-19 15:42茹世锋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取士士子科举考试

茹世锋

《聊斋志异》当中许多意图考取功名的士子,有时斗志昂扬,有时却落魄失意,这不难看出作者蒲松龄对八股取士制度表现出十分矛盾的态度。从情节以及各方评价当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态度大体上有三点表现得最为明显,首先,他对于八股取士这种考察方式,是持支持态度的,他还曾规劝士子通过修行积德来换取功名。其次,对于八股取士主考官的考核态度,他表现得异常不满,抨击其“目不识丁”,导致真正具有才华的人才无法入其门。最后,他对于在科举考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系列徇私舞弊之事感到十分愤怒,因为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黑暗无比,许多贫穷人家的士子往往科举无门。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当中所表现的对科举的矛盾态度,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真实经历,他的一生都在科举的历程中不停挣扎,所以他才会对科举中的黑暗十分了解,甚至深恶痛绝。但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科举考试对于底层人士来说就是实现伟大理想抱负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他对于科举考试这一制度本身是抱有着支持态度的。因此,《聊斋志异》中表达出的对于科举的态度才显得如此矛盾。

一、支持八股取士科举制度

对于八股取士这样一种科举制度,蒲松龄的意识十分清醒。因为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底层人士想要完成理想抱负的唯一机会,想要实现胸中抱负,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所以其对于八股取士这种制度表现出十分支持的态度,对于一些较为出色的八股文,他更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去看待。

例如,在《叶生》这篇文章中,叶生所表现出的才华被称为“文章辞賦,冠绝当时”,而证明叶生有此才华的人物,是以其所教授的学生再昌公子科举时得中亚魁,以及通过八股科考的丁乘鹤的夸赞称叹。这就证明叶生的文章绝不只是夜郎自大,而是通过科举的人来侧面映衬。所以如若蒲松龄表现出对八股取士不支持的态度,自然就不会借丁氏父子,来衬托叶生的才华。如果蒲松龄并不认可八股取士,自然就不会在后续叶生化为魂魄的情境当中,为他安排领“乡荐”这样证明叶生功成名就的情节。这就意味着蒲松龄从心理上并不对八股文持有反对态度,而是大方承认八股文中同样有一些作品十分优秀。

在《司文郎》当中,蒲松龄借由宋生的角度来劝诫王君子是修行火候未到,一定要继续积德行善。因此,蒲松龄是真的认为八股取士仍然是有意义的,且认为这一制度可以真正选取一些有才能的贤士,所以才站在宋生的角度来劝诫笔下人物,要注意积德行善,要为了科举而奋斗。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无数这样的情节都在表示着对八股文制度的高度赞赏,并认为有才华的士子应该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二、抨击科举考官

蒲松龄对于八股科举也同样持有着一些不满的情绪,这更多的是针对科举考官的荒诞态度和目不识丁。虽然八股科举制度方式无差,但却无法让真正有才华的士子去证明自己。在这之中,蒲松龄表现得最为不满的就是主考官有眼无珠、胸无点墨,潦草地将科考士子本应光明的前途断送。

《司文郎》当中,余杭生高中,王平子却名落孙山,这便是蒲松龄对科考官乱象进行的深刻讽刺。王平子与余杭生二人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余杭生所作文章胡乱堆叠,并且行事张扬,不守礼节,与真正的士子根本沾不上关系,其所作文章从瞽僧的角度来看,只是勉强可以看,却久久不可下腹,若是焚烧必然十分恶心。更具有荒诞效果的是在科考时,其与王平子属于同期入场,却是他高中,因为他是审卷者的门徒,文章自然与审卷者同出一门,而审卷者的文章更是被批评为“刺于鼻,棘于腹”“衡文之人水平亦如此”等。由此可见,高中之人的水平自然如余杭生一般。

在《于去恶》当中,于去恶的考官除了胸无点墨之辈,如师旷,抑或是十分贪财的和峤,被他们所选中的考生往往品性十分低劣,而真正有才华的士子却被埋没,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也十分可悲。八股取士当中最大的矛盾,低劣者可以高中,有才华者却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就是很多考官的胸无点墨,更是无法对八股文章的好坏给予正确的评判。因此,蒲松龄在书中通过方子晋在知晓考官之后便中途弃考这一无声的反抗,极其生动地将目不识丁的考官对有抱负和才华的士子的迫害以及士子们对荒诞现象的痛诉表现了出来。

在故事《贾奉雉》当中,贾奉雉的文章可谓风采生动,但考官却将他最为出色的作品掩盖,专门将其中不可告人之言语抄录下来,拼凑出一副腐朽的作品,那些摸清了考官心中喜好的文人为了取悦考官,集合了作品当中已经泛滥陈旧的高中经魁的文章。贾奉雉自己都觉得十分羞愧,认为这只是狗屎罢了,是无法拿出去供人品读的作品。通过贾奉雉的自我否定,也变相体现了蒲松龄身处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八股取士制度所持有的不屑态度。从这不难看出,蒲松龄虽然十分支持八股取士这一制度,但却对八股取士的考官的荒诞行径很是不满。在逐渐演变中,形成了《聊斋志异》中所表现出的在劝诫富有才华的士子要博取功名的同时,也十分憧憬修道成仙的吴生那种避世隐居的矛盾态度。

三、批判八股科举当中的徇私舞弊现象

在明清历史背景中的八股取士制度中,寒门士子天生处于劣势。由于那时八股取士的名额很少,所以许多富贵人家上下打点,更是出现了许多割卷传递、冒名顶替的情况。寒门士子纵然富有才华,却入而无门。这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当中批判八股取士的一个重要体现。

比如在《褚生》当中,褚生代替陈孝廉考试。诸如此类的替考情节在《聊斋志异》当中不在少数,这种风气不仅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也逐渐使许多士子们产生了徇私舞弊的畸形心理,不去重视才华的培养反而将精力全都放在了上下打点上。这一点在书中同样有体现,诸如陈孝廉再次恳求能代其春闱,贪念始终增长。徇私舞弊不仅体现在冒名替考上,更有许多富贵士子通过上下打点,贿赂考官。在清代的科举考试当中,这一风气更加盛行。

而在《聊斋志异》中,通过这种方式入围科举的往往都是骄纵傲慢的余杭生、沉迷风月的陈孝廉之辈。这种人的入选可以说与八股取士的初衷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这样的科举考试氛围当中,最终能留给贫困士子的机遇,自然是十分稀少的。所以科举数次不中的蒲松龄拥有这样的矛盾思想自然不足为奇。时代背景下,科举名额十分短缺,竞争也十分激烈,主考官贪财好色,士子的风气从博学明知转向贿赂成风,而那些真正的有志之士反倒不得其门。身处这样的风气和背景下,蒲松龄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对于科举中的不学无术之辈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也通过《聊斋志异》这一本著作向我们深刻地揭示了八股取士中存在的缺点和弊端,也展现出大时代背景下的艰难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蒲松龄是万千求学士子中身处底层的那一个,八股取士也是他这一阶层的士子唯一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但在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蒲松龄始终不得志。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蒲松龄在不停鼓励其他士子不要停止修行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想要游戏人间、隐居山林的避世态度。最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蒲松龄形成了《聊斋志异》中蕴含的对于八股取士的矛盾思想。

猜你喜欢
取士士子科举考试
赶考步履不停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科举考试”
“良知”的颜色
五代时期士子入宋对宋初公文文风的影响
比较蒲松龄与吴敬梓对八股取士态度的差异
——以《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为代表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