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和岁月中走来的永定河,在北京城留下诸多文脉记忆。自北京建城伊始,永定河就像母亲一般,始终源源不断地输出着自己的能量和动力,养育了北京城和北京人,也孕育了北京文化。
文明之源 历史之根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她,形成于340万年前。从地质时代开始,随永定河而来的泥沙,开始在北京湾沉积。历经漫长的时光后,一粒粒泥沙最终集聚成了北京平原。在这片辽阔的平原上,水源丰沛,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北京初始文明的“种子”很快扎根发芽。
时光的指针往回拨。1966年的一天,争论不休的男女混合之声响彻在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争论来自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学生们,在地质考察时,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座古墓。墓中有两名成年男性化石和一名16岁左右的少女化石。然而,古墓的年代归属却让他们有了分歧,在经历一场激辩后,他们仍无法说服彼此。那时,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古墓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距今有11000年-9000年。
作为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东胡林遗址备受重视。随着考古学家迅速抵达遗址现场,石器、陶器、骨器、植物种子等遗存被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万年前就已在永定河畔生活的古人类的神秘面纱被就此揭开。永定河的滔滔河水在人类文明和北京文明的曙光照映下,现出耀眼的粼粼波光。
远古人类的生活虽湮没于历史尘埃,不过由他们点亮的文明火种仍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熠熠发光。时光转瞬。3000多年前,随着“召公封燕”,燕国人开始在永定河畔书写北京城市文明的历史新阶段。今天,位于房山琉璃河附近的西周燕都遗址仍在默默诉说着北京成城的故事。
跨越秦汉,步入三国,城河相依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内容。史载,三国曹魏时,为灌溉良田,镇北将军刘靖在永定河流域主持修建了引水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车箱渠,它们成为有文字记载以来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因这项水利工程的兴修,永定河成为古代北京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莲花池是永定河改道后留在北京诸多湖泊中的一个。从最初蓟城始建,到战国燕都、唐幽州城、辽南京城,当年的大湖,也即今莲花池始终是他们“依水而居”的凭仗。20世纪90年代,一座水关遗址被发现于右安门外凉水河畔处。后经证实,这座水关遗址是一处金中都建筑遗址。它的发现证明了金中都城内的水系流向以及金中都城的具体位置。史书记载,公元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正式迁都中都(今北京),当时,缓缓流向金中都城的河水正是从莲花池东引而至。今天,伫立在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遥望800多年前的水关遗址,城河佳话依旧让人忍不住喟叹过往时光的伟大。
从历史和岁月中走来,永定河因在北京城留下诸多文脉记忆,而完整保存了她在历史中的面貌。沿永定河蜿蜒而下,卢沟桥虽见沧桑,却依旧坚固。古桥因河而建,自落成至今,它在831年间见证了波澜壮阔的永定河水面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繁华喧嚣。公元13世纪的一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登上卢沟桥,向远眺望,只见聚集在这条河上的商贩们正在运输商货。这一幕想必给这位外国旅行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当他开始撰写《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时,曾把当时站在卢沟桥上目之所及的一幕化为一句简短的文字,“河上舟楫往来,帆船如织”。永定河及河畔美景从此被世界所知。
由“城”到“都”,由“都”到“国际都市”,3000多年来,北京城的身份在不断转变。而在一路走向世界名城的过程中,永定河就像母亲一般,始终源源不断地输出着自己的能量和动力。
永定河养育了北京城和北京人,也孕育了北京文化。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历史上的永定河曾有“一副坏脾气”—河患不止。据文献记载,自金建都后,随着人们对永定河流域的开发日益加深,河道泥沙淤积愈发严重。至元明清三代,永定河频繁决堤泛滥,时常让朝野震惊。汹涌的永定河水让寓居在北京城中的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对其水患的治理,而在永定河治河史上,由清代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的治水工程规模最大。史载,康熙皇帝曾多次亲自巡视河道,考察水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698年下旨,令直隶巡抚于成龙实施“筑堤束水”治河工程。经过河道疏浚与河堤加固后,永定河暂被驯服。为求河道永久安定,康熙皇帝下旨,赐河名“永定河”,并沿用至今。
以水开路 用水引路
如果说一河一城的古代史主题是古河孕育的城市文明,那么护佑母亲河正是仍在进行当中的现当代史书写主题。
永定河与北京城的现当代故事书写,始于官厅水库的修建。清康熙时期筑堤束水虽一时缓解永定河河患,却无法彻底改变它桀骜不驯的本性,泛滥的洪水仍会时不时侵扰着北京城。新中国成立后,永定河水患治理受到重视。1954年,官厅水库正式落成在永定河干流官厅山峡入口处,作为中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曾多次将上游暴发的洪水拦蓄库中。河患由此根治,千年“无定”终变“永定”。
挑战接踵而来。因气候变化与上游生态恶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永定河水量逐年减少,终致断流。“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这首广为传唱的歌谣,渐渐成为人们企盼永定河畔旖旎风光的一种愿望。
为坚守首都生态屏障,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根据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国家战略,坚持“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开创并深化“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型、固河滩、复生态”治理模式。2013年,随着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及园博园湿地在内的“五湖一线一湿地”修建完成,一条长18.4公里,水清岸绿的自然河道在京西大地上闪亮问世。行走在被一河串起的五湖景观中,400公顷水面和440公顷绿地,尽可一步一美景。2017年,京津冀晋四省市共启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跨省市治水的大幕首次被拉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接连开展水源保障、沿河湿地、滨河森林、公园绿化、河道治理等数十项工程建设,一条绿色生态河流廊道正沿着永定河悄然形成。
“以水开路,用水引路。”2019年,北京首次大规模引黄河水进京,开展跨流域生态补水,永定河上游130公里河段,在当年春夏重现碧波荡漾。2020年,经过生态补水后,永定河北京境内河段水流贯通。在北京段全线通水后,北京市水务部门加快完成小红门再生水、南水北调中线向永定河补水工程,使得永定河水源多元化。承载着古老历史的永定河,再次发挥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效益。2021年9月,永定河首次实现865公里河道全线水流连山通海。经过5年的生态补水和地表地下协同修复,如今,北京的母亲河尽显绿水青山的典范。
在永定河生态恢复的同时,2017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下,再现西山脚下的湖光塔影,俨然已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实践。可以相信,随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张名片的继续打造,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母亲河的故事将一直讲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