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昱凌
2023年已然过半,景区人挤人、免税城排长队、春节票房超百亿,各种变化都在指向消费复苏。消费的确是在回暖复苏,但复苏不如预期,市场需求不足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受不确定环境的影响,消费者变得更为谨慎。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消费者将“宠爱自己”的花销减少,对必需品的消费也是三思而后行,喜欢储蓄,未雨绸缪。与此同时,需求不足带来的高库存压力迫使眼镜行业“内卷”白热化,为争取到更多的流量,企业在线上和线下都使出了自己的“低价”绝招,价格战似乎已卷土重来。
此前,本刊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旺季来临,你的眼镜店‘旺吗?”的线上调查,调研对象为企业主、店长、验光师及店员,范围涵盖广东、福建、浙江、河南、山东、湖北、四川、北京、上海、湖南等省级核心市场,共回收524份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达了他们对今年旺季经营情况的“失望”,“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增长”“消费复苏不明显”已成为共识;从销量层面来看,仅有22.2%的受访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店铺整体生意较去年同期明显上升,超50%的人表示业务成交量、营业收入、经营利润较去年同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在被问到“旺季遇冷”带来的影响时,“收入减少”“顾客流失”最为突出,“现金流紧张”“未来生意扩展计划暂停”是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旺季遇冷”给门店带来的影响是?(多选题)
以上样本虽然有限,但不难看出当前眼镜消费市场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其一,现在的消费者已经趋于理性,面对价格相对较高的眼镜产品,不太会冲动性消费、报复性消费,他们更加关注性价比,但这个性价比不是在限定产品价格上限追求产品更高的品质,而是在限定产品效果和品质下限的基础上,追求更低的价格;其二,旺季期间的价格内卷是必然的,但今年的“价格战”火药味似乎更浓烈一些。事实上,这一切早在年初抖音低价团购、大促时已经发出预兆,看到大家都在“比赛”降价,发放大额优惠券,抢这波旺季低价卖货,一些原本坚持不做“慈善”的商家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洪流,被“低价”裹挟着往前走。
旺季不旺、消费不振,销量同比下降幅度大,且低价螺旋来得比往年更早、更激烈,2023年注定不那么平静,以至于有从业者已经开始对今年的业绩进行总结,无奈地给出了“不亏就行”的答案。
尽管市场形势不容乐观,甚至出现后劲不足的迹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阴霾只是短暂的,从业者既要看到消费的韧劲与活力,也要重视新情况、新变化,充分调整心态,用理性、前瞻性的眼光看待行业发展。需求不够旺盛的背后,不仅还原了恢复性的基本面,还承载着很大的压力,抓住机会的同时也要保持警觉。
对于未来,不少受访者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弱复苏”将是今年下半年经济的主旋律。在被问到“下半年如何规划零售生意”时,“调整产品结构”“打造团队,提升员工专业度”“暂缓一切新的投资和行动,保持观望”是提及最多的方法与策略。
您计划下半年如何规划零售生意?(多选题)
“当下如果过于期待市场的回暖能顺其自然地带来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一位从业者告诉笔者,“消费变少是不争的事实,后期就要拼谁做的准备充足了。现在应重新审视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做好市场铺垫,把基础打牢,等市场环境恢复才能有备而战。”
有经营者指出:“坚定信心至关重要,越是在困难的时期越要坚定发展的信心。今年的重中之重是在行动上破局,苦练内功,提质增效。在管理上,提升团队效能,提高员工专业服务水平与综合能力素质;在营销手段上,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开展线上直播等方式,扩展营销渠道。”
同时,也有经营者表示,在当下的种种不确定性中,优化人效管理带来的效益,是企业能够把握的最大的确定性。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是行业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的共识,而手握一支精兵强将,企业就拥有了穿越寒流的信心,并生长出向阳而生的底气。
对于眼镜零售业而言,求生存与谋发展的选择困境曾数次摆在面前,不管怎样选择,求变依然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客观来说,外部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发生,我们不仅要尽可能地看到宏观趋势的流向,避开风险,也要看到市场主体和消费人群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