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一辈翻译家里,许渊冲先生始终是一个异类。对翻译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对美学观点寸土必争的执拗,让他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饱受争议。
许渊冲把公认“不可译”的众多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分别翻译成英语、法语,使读到这些译本的外国人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美妙,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他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独创的“三美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坚持翻译出来的作品在情境与韵味上尽显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在直译与意译之间,他坚持选择后者。
比如,在《包法利夫人》的译本中,许渊冲不止一次改掉福楼拜的比喻,用自己的二次创作取而代之;更著名的例子来自《红与黑》,全书最后一句的“Ellemourut”,在法语中明白无误地表示“她死了”,许的版本将其译为“魂归离恨天”。不少人批评他的版本违背了作者原意,可许渊冲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译者应该发挥母语优势,战胜作者原文的观点。他还将自己的翻译称为“不忠实的美人”,为了追求美的至高信念,可以部分舍弃求真,把意境与韵味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思维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大力弘扬。文化自信源自文化认同,当我们深刻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大美时,怎能按捺住向世界展现它的激动之心?许渊冲正是秉持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一生致力于搭建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将中华文化传递给世界。当下,我们应积极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传统,面向世界,不惧交流碰撞,拥抱世界文明,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