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29 20:46饶静安贺立龙孙晓凤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饶静安 贺立龙 孙晓凤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经济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现代化是动态的概念,其产生具有历史前提,其发展具有阶段性,其运动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的核心是现代大工业。现代大工业脱胎于工场手工业,催生了资本主义,然而,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而成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桎梏,造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自我限制。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变革趋向是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DOI: 10.13734/j.cnki.1000-5315.2023.02.002

收稿日期:2022-09-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风险冲击视角下规模性返贫的预警、阻断与长效治理研究”(21BJL060)、四川大学一般项目“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研究”(esdzx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饶静安,女,四川通江人,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E-mail:  377393785@qq.com;

贺立龙,男,山东泰安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晓凤,女,河南洛阳人,成都市哲社基地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重要主题,宣告从现在开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会强调,中國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其属性,要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必须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深刻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来源。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不仅对我国经济现代化有指导价值,更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经济现代化是以现代大工业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现代化的概念,但其著作中有丰富的经济现代化内容,这些内容多以“现代生产资料”、“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方式”等表述出现。例如,“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再如,“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夺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资本化、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过渡的一种人为手段”。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是以现代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为主要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现代化演化的科学思考和预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现代化是运动的概念,是以现代大工业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过程。

现代大工业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经济现代化的根源,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是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大工业才能发展那些使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消除成为绝对必要的冲突——不仅是大工业所产生的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而且是它所产生的生产力和交换形式本身之间的冲突”,同时,大工业通过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以现代大工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经济现代化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本质内容。

经济现代化是运动的概念,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生产技术革新推动现代工业不断发展。恩格斯指出:“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 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发生了革命。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转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期。”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现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马克思把它看作是历史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的力量。经济现代化是以科学技术为重要推动力,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的过程。

经济现代化具有阶段性。现代生产力发展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将生产方式作为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经济现代化具有阶段性,可分为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代大工业造就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取得社会领导权后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社会迅速走向毁灭,这是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而成了现代大工业发展的桎梏,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而这一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完成。因此,现代社会能够存在且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无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从而使现代社会主义得以建构,最终共产主义得以实现。其阶段性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现代化由资本主义开始,却不止步于资本主义,它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经济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革过程,是由传统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现代化特征的认识

经济现代化是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经济现代化以对先进生产力的追求为发展动力,现代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就构成经济现代化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现代化还具有以往各个历史阶段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论述。

(一)经济现代化具有世界性

首先,生产和消费的扩大要求开辟新的市场。大工业的产生得益于市场和需求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由于蒸汽和机器的应用,生产的规模前所未有地扩大,生产要素在国内的流动已经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它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取廉价原材料与劳动力,分工具有了世界性质,生产效率再次提高,生产成本再次降低,本国的消费不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生产,于是率先进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其次,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加速了经济现代化的世界扩展。铁路出现在最早进行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比利时等地,它与现代生产资料相适应,“给巨大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基礎,同时形成了从股份银行开始的其他各种股份公司的一个新的起点”。它推动了资本积聚,加速和扩大了借贷资本的世界性活动,也使得工业资本加速向世界扩展,加快了其他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经济现代化在不同国家的扩展大致相似。在率先进行大工业的国家,其社会发展大致相似,“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而“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工业较不发达国家会追随工业较发达的国家的脚步,从而使其社会发展趋同。经济现代化作为生产力进步过程,是社会一般发展方向,但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发展程度,并以国情为基础展现出不同发展模式。

(二)经济现代化是对社会全方位的改造

经济现代化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现代化首先在于以机器为核心的生产资料的变革,并以此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张联系紧密的网络,一个节点的变革会引发其他节点的变化,最终完成对整张网络的革新,“你们必须能够维修你们自己的机车、车厢和铁路;而只有当你们能在国内自己制造你们要维修的一切东西时,才能廉价地进行维修”,经济现代化需要各个工业部门的协同发展。大工业还影响到了商业的发展,“它在落后国家里排挤旧式手工劳动,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创造出现代的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和电报”。

经济现代化影响了社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完成对整个社会的改造。例如,经济现代化改变了男女关系,机器的应用使得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减小,女工壮大起来,只有当“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时,妇女的解放才有可能。经济现代化改变了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经济现代化带来旧社会制度的瓦解与新社会制度的产生,恩格斯在谈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提到:“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

经济现代化创造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现代化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一切生产和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从而打破了过去各地方和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代之以各民族的互相往来与互相依赖。在经济现代化的第一阶段,由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产生的资产阶级“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世界历史开始的同时,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也建立起来。

(三)经济现代化以人的自由联合为社会追求

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分工与竞争造成了人的分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经济现代化对工人的影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机器替代了一部分工人的职能,要求有专门的工人掌握机器使用的技能,在消灭一部分职业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种类的职业。工人不仅要服务于生产,还要服务于机器。工场手工业时期仅仅雇佣小部分工人就能生产的情况不复存在了,工人不需要掌握全部或者大部分生产技能,只需要掌握所负责的生产链条上一小部分技能,这使得单个工人的职能进一步简化,也使得工人群体的职能进一步分化。资本家不仅需要采购一定量的机器,还需要雇佣更多种类的工人,于是,资本被进一步集结,工人被进一步分割。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工人被雇佣生产的过程也是工人出卖自己劳动力商品的过程,其出售存在竞争。然而,机器的产生降低了对劳动者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劳动市场,当劳动市场供大于求时,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来成为产业后备军。又由于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的存在,雇佣工人之间的竞争持续下去。马克思总结道:“生产资本越增加,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就越扩大。分工和采用机器的范围越扩大,工人之间的竞争就越剧烈,他们的工资就越减少。”竞争使无产者彼此孤立,工人不仅需要竞争进入工厂的资格,进入工厂之后还要彼此竞争以求不被解雇以及获得更高的职位,直到工人能够联合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自由联合才是未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细化分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普遍竞争加剧人的异化,人的自由联合才是未来趋势。现代大工业将工人组织起来,资产阶级的压迫使工人联合起来。现代大工业拥有庞大工厂,由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以及分工对生产活动的分割,工人被组织起来,“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错综复杂化,正在到处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工人从组织起来到联合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生产力的进步是其根源,“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无情剥削是其推动力量,“因为由于现代工业,由于运用机器,英国一切被压迫阶级已经汇合成为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庞大阶级,即无产阶级”。通过革命联合,掌握更先进生产力的工人将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这种使人异化成工具的旧式分工活动,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经济现代化动态发展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现代化的产生具有历史前提,发展具有阶段性,其产生与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一致性在于经济现代化产生与发展的根源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连续性在于经济现代化产生与发展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变革是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

(一)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历史变革

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既是生产力的大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大变革,社会整体的经济基础变革要求上层建筑变革,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大工业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积聚了足够的力量,联合无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

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历史变革首先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从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生产力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劳动资料上,机器与蒸汽代替了过去的简单工具与人力,它们将巨大的自然力应用到生产上,使劳动者突破了生理极限,可以掌握比过去大得多的力量,获得比过去高得多的效率,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劳动对象上,机器与蒸汽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借助机器,人对自然进行强力开发,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获取了数量庞大的原材料。劳动者上,大量生产者从农奴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汇集成丰富而廉价的自由劳动力。这一切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使社会化大生产成为可能。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历史变革其次是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化。“凡是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地方,工业革命都使资产阶级及其财富和势力最大限度地发展起来,使它成为国内的第一阶级”。经济现代化发展了经济力量,资产阶级通过经济力量获得了政治力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由于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而“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资产阶级获取足够的力量之后,最终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为扩大己方势力,“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从而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二)现代大工业的发展问题:资本主义的自我限制

现代大工业继续发展,带来生产力的继续飞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很快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其产生了桎梏。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与随之而来的阶级关系的变化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变革趋向是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必然灭亡的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潜藏危机,一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二是由于经济现代化作为经济基础所催生的社会的产物:现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双方由经济现代化产生,自产生就存在对立与斗争,但无产阶级是更先进的阶级,必将在斗爭中取得胜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桎梏造成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大工业造成的生产扩张与市场扩张的不匹配。大工业具有巨大的扩张力,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但是市场的增长受到消费、销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市场扩张的速度与规模赶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与规模,市场匹配不上生产,生产过剩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形成了恶性循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另一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也体现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造成了毁灭自身的因素。现代大工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超越造成了资本主义存在基石的毁灭,即生产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并使其达成革命联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本主义的自我限制在于,资本主义越想解决危机,危机越深化,资产阶级越想进步,毁灭越接近。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时,资产阶级不想也不能对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只会造成“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而资产阶级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其掘墓人无产阶级的发展。

(三) 现代大工业的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未来趋向

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未来趋向以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为动力。现代大工业的继续发展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创造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不断激化:一方面使得上层建筑变革,自上而下形成了对生产关系变革的压力;另一方面使得生产力发展,自下而上造成了对生产关系变革的推力。两重矛盾下,生产关系唯有进行彻底的变革才能满足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生产关系怎样才能进行彻底地改变呢?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大工业产生的巨大生产力。

共产主义的实现以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共产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孕育于资本主义,并以资本主义时期创造的物质条件为基础。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实现共产主义是渐进的过程。

实现共产主义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先进且革命的阶级,它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不断强大。当无产阶级掌握社会领导权,至少是部分领导权时,无产阶级要求对生产关系作出更符合其本性的变革,即作出符合现代大工业发展趋势的共产主义性质的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了描述。共产主义将消灭阶级,阶级“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必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共产主义将消灭私有制,“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共产主义将用联合代替竞争,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单个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所有人的需要来领导”。

马克思还提到,落后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存在跨越发展的可能。落后国家不一定要完全沿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走,可以在学习资本主义先进之处的同时避免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谈到了俄国的革命问题,从理论上说,俄国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单纯从它可能延续的时间来看,在社会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而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从现实上看,“如果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来以保证农村公社的自由发展,那么,农村公社就会很快地变为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变为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的因素”。

四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思想占据国际社会主流,狭隘地认为经济现代化就是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甚至将经济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这是对经济现代化内涵的削减、道路的僵化,否定了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与未来的可能性,将经济现代化禁锢在资本主义狭隘的经济关系中,从而丧失了将经济现代化推向更高阶段的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资本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实际上就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学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而经济现代化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经济现代化发展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向的分析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所有文明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似,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基于国情的不同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向的深刻认识,破除了西方現代化迷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把握、道路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现代化思想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践指引。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现代化本质内涵、根本动因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牢牢把握经济现代化的中心任务,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正确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新水平。在新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现代化世界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解过去十年“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意义。在新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理解过去十年“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促进世界普遍交往的扩大与深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学习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现代化命运的关注和对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影响及发展趋向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过去十年“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的生活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的重要意义。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下,社会两极分化,工人生活困苦,人们普遍异化,资本主义的经济现代化是以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牺牲为代价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经济现代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追求,共产主义经济现代化是更全面、更高级的经济现代化。在新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高劳动者福利,持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劳动者能力发展;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现代化的思想丰富而深刻,将为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和部署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引。

[责任编辑:何毅]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