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2023-04-27 11:08:25武明霜高道才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实践逻辑

武明霜 高道才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实践原则强调“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在新时代中国实践中传承、创新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须遵循双重尺度。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要求传承精湛的器物技能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优良道德品质;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要求传统文化不断发展转化创新和树立新时代的价值方向;坚持双重尺度与实践统一,重在把握定性取向的原则,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抽取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将其注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实践中。

关键词: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实践逻辑;绝对性;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0.025

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精神之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必须要固其思想之本,要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必须要疏通其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会进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实践再次证明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本文试图从实践与真理统一的理论视角,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弘扬的基本的科学思想、文化精神、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并通过新时代实践对双重尺度的检验磨合,转化其文化方式、创新其文化内容、丰富先进文化体系。

1 马克思双重尺度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实践逻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实践时曾经提出过两个尺度的理论,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学术界的一般解读,“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强调的是人对于规律的发现和科学真理的认知,它告诉人们实践活动必须符合科学规律,符合真理性的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外在的尺度”(真理尺度);人又“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强调的是人按照自身需要把规律性的认知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人的积极欲望的满足,从而符合价值标准,这就是我们说的“内在的尺度”(价值尺度)。马克思这段话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核心即人们成功的社会实践必须既符合客体的“外在的尺度”又符合主体的“内在的尺度”,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乃“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只能统一于现实实践,因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换言之,只有实践才能够把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起来并推动其不断发展的现实基础,二者辩证统一于人的现实生活,统一于不同民族发展所体现的生存方式、历史传统和风俗文化中。依照马克思双重尺度理论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全面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优秀文化。

2 在真理尺度与新时代实践的撞击中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真理尺度与时代性需要的统一,要求对待传统文化与时代进步相一致或大体一致,从而使传统文化既符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新要求,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熠熠光芒和蓬勃生机。

2.1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绝对性,启示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历史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既包含丰富多彩的器物技能文化,也包括拓之不尽的精神文化、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按照“政治属性”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大类别。其中,很多十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无论中华民族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状态,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历史朝代,始终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所推崇。历史证明,优秀文化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即符合“真理尺度”,文明必须发扬传承下去。

真理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的认识,具体体现在传统文化上,包括非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理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理。对自然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方面,人们“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绝对的。”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器物技能文化,如天文地理、农牧水利、建筑园林,中医中药、礼乐诗书、戏曲艺术、武术杂技、民间工艺等,一直放射着民族文化的真理光芒。

2.2 真理具有相对性和检验标准的不确定性,昭示着传统文化转化和创新的价值方向

真理具有相对性表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某种文化思想的形成都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封建统治的需要,思想家们宣扬的价值理念必然为统治阶级服务。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文化,女子地位极端低下,人们认为她们应该“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大家闺秀的“美的尺度”只能体现于“棋琴书画”。伴随历史进步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评价女性的标准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伴随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实践的检验,传统文化被一代代人传承,又被一代代人扬弃和发展。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发展真理的过程亦即动态开放的过程。

当然,人类追求真理尺度的原则永远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文化实践中必须遵循文化进步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即评价某种社会文化时,看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方向、看其是否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看其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特别是新时代看其是否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意识形态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高度,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趋向,横比东西方国家现行体制和社会文化景象,文明发现,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的文化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三重尺度与新时代实践凝练而成的真理的结晶。从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着人类共处的文明契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的终极关怀”;“爱国、敬业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诚信、友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要求,是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3 价值尺度与新时代实践撞击中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3.1 价值尺度的主体性差异,揭示了中华民族有利于转化创新的文化底色——集体主义的主体文化

由于社会个体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以及经历、阅历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客体是否具有价值因人而异,因而评价价值的标准各有不同。作为社会整体的价值文化,则表现为由每个个体组成的团体、种族、国家长期凝结而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产物。如果按照最根本的价值认同趋向的性质划分,可以把世界范围的价值观简单地概括为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和东方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作为一个真正的信念体系出现后,西方社会开始严重依赖这种信念体系。”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及其衍生的“自由、民主、平等”,其根基是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历史形成的集体主义的主体文化,及其衍生的“忠君、报国、和谐、统一”其本质则是为“封建家族、团体和君主专制”服务的思想工具。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除了“愚忠、中庸、一统”之外,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甚至造成对独立人格尊严的摧残。

3.2 价值尺度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趋向

一方面,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其中与现代价值理念相通、相融、相契合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现代化转化,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比如,针对封建社会的“忠孝”思想的现代转化,就要剔除其对君主皇帝的“愚忠”信条,继承发扬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孝顺老人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为“忠于人民、忠于党,报效祖国,孝敬父母,仁爱大众”。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系统,必须以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既放眼世界,又展望未来,对其思想内涵不断加以补充、丰富和拓展,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比如文化理念的创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新概况就是很好例证,他将其发展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4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真理尺度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和确定性,又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尺度标准主体的不确定性。启示我们在面對浩瀚无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能简单地武断地给某一文化思想贴上“好与坏”的标签,重要的是要坚持它们的定性取向原则。坚持马克思双重尺度的性质取向,关键在于抽取传统文化中某种文化思想和观念的精神实质,看其是否符合新时代的社会要求,看其是否吻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4.1 立足时代要求,以新时代实践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归根到底需要体现在我们的现实存在中。所以,时代的需要构成文化选择的根本尺度。”某一传统文化内涵“好和不好”、如何实现转化、怎样创新发展,归根结底是看其是否解除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藩篱和桎梏、是否丰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否满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需要。其实,今天的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着周围的文化,并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地创造性地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已经将其发展成社会主义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大丰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新时代实践激活的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且彰显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精神源泉和文化自信。

4.2 立足时代要求,挖掘优秀经典名言中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发掘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并提醒我们,对于过去文化经典的研究,目的在于传承和弘扬其思想精华,不能拘泥于具体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具体的传统文化中提取“神似”的精神内涵,然后把这种精神内涵注入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生活实践中,从而转化成适宜今天社会生活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习总书记从构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高度,号召我们“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指明了方向。

4.3 立足人民需要,积极转化创新文化新形式和文化新内容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深入发掘甄别传统文化,将优秀文化融入现实生活实践,转化发展成蕴含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要求使其提升到至高境界加以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比如,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新理论,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继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科学理念和文化基因,坚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同发展,转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创造性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进而发展为科学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低碳、协调、环保、绿化的发展理念,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形成“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9697.

[3]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1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938.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7.

[6]列宁.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31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12,(3).

[8]孙熙国.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50108.

[9]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M].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责任公司,2009:103.

[10]季羡林.天人合一,文理互补[J].科学生活,2008,(9):6.

[11]何中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待澄清几个模糊认识[J].理论导报,2017,(4):2830.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64.

[1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9.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实践逻辑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建设的导向与实践逻辑
青年时代(2017年16期)2017-07-03 17:17:51
高职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消费导刊(2017年3期)2017-06-19 14:48:32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 15:53:17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36:53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29:29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0:30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54期)2016-07-18 07: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