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小学阶段的阅读指导一直是诸多教师的教学痛点、难点。阅读的核心要义、基础素养、思维模式、综合能力培养总是讲了很多、练了很久,但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质需求,教师只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其发展规律,鼓励其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发自内心地想看、想说、想写,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小学阶段是人的心理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思维和智力提升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心理机能的培养和发展。教师应抓住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构建小学课外阅读体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根据小学生的成就动机特点,安排不同的阅读任务
稳定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行为,是学习目标顺利完成的保障。学习动机的种类很多,而如何形成积极稳定且高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阅读学习水平提高的基础。
个体乐于并坚持完成某种任务以求成功的内驱力是个体的成就动机。个体的成就动机有两种倾向: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针对这两种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力求成功的学生往往喜欢中等难度的阅读内容,如《十万个为什么》《夏洛的网》《活了100万次的猫》等书,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满足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在阅读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在学生正式阅读前,可以设置一些形式新颖、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探寻答案。有了追求成功动机的驱使,学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而避免失败倾向的学生不喜欢竞争,害怕失败。所以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往往会选择一些简单的题目,以使他们的正确率得到保障,同时他们也倾向于完成难度较高的阅读题,这样就可以把失败归因于为外部因素,以此逃避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教师在针对这类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应考虑到他们这一心理特征。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
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影响着学生阅读的速度和层次。因此,一方面,家长要从生理上给学生补充营养,让学生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对于阅读能力较强者,即思维快而准的学生可以多采用默读、浏览和质疑的方法。
默读能使学生把对文字的感知转变为对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浏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阅读的期待、反思和批判等,这要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质疑。在传统学习模式中,教师和家长常常忽视质疑在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引导能力较强的学生从阅读的题目、内容、语言运用和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质疑,如《神探虎斑猫》《我们的星辰大海》《行动的秘密》等是适合运用质疑这一阅读策略学习的书籍。
三、根据学生的人格差异,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
学生的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类型和性格上。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思维灵敏、反应快,做事的热情度比较高。但这一类学生也同时具有行为不稳定、缺乏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等特征,他们主要依靠兴趣维持阅读。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向学生推荐情节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鲁滨逊漂流记》《三国演义》等课外读物。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黏液质的学生行为稳重并且有持久的兴趣,因此可以向这一类型的学生推荐篇幅较长、文章思想比较深刻的课外读物,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等。而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来说,他们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进行阅读活动时,也总能灵敏探查文章中的细节。笔者认为,这一类型的学生适合阅读《红楼梦》《昆虫记》《简爱》等描写细致、情感丰富、充满趣味的读物。
四、根据学生的品质培养方向,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在小学时期,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趋势是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即由根据他人的规定约束道德行为逐渐过渡到根据自己内心的规定行动。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和父母应充分利用他们对年长者绝对信任的心理特点,以模范的行动和典型的事例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德。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倘若能在这个时期针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书籍,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习惯,将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爱国品质方面的书籍,如《红岩》《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青春之歌》等;感恩励志方面的书籍,如《追逐梦想的男孩》《珍惜每一次的感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责任担当方面的书籍,如《不是我的错》《写给孩子的法律故事书》《我的责任我来扛》等;这些书都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
五、根据学生心理年龄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必读书籍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课外阅读体系,能够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课外阅读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下”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我们在课题实践中把阅读内容按照小学低段(一、二年级)、小学中段(三、四年级)、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分为三个大框架层次,并根据三个层次的学生心理特点梳理阅读书单。
小学低段的学生生字掌握得不多,绘本读物和拼音标准读物更适合他们,阅读这类读物会让他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而较好的阅读体验也能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社会规则的认知处于浅表阶段,许多行为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进一步加強,所以推荐必读的书目以《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逃家小兔》(绘本)、《我爸爸》(绘本)、《红鞋子》《爷爷一定有办法》《安徒生童话选》(拼音版)为主。
小学中段的学生由单一的形象思维向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存的阶段发展,认知水平有所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也有所上升,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小学低段的学生更长,更适合阅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月亮不见了》《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爱的教育》这类书籍。
小学高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独立阅读能力基本形成,他们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会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像《失落的一角》《草房子》《小王子》《秘密花园》《苏菲的世界》这类书籍更适合他们阅读。
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构建综合立体式课外阅读体系
在充分考虑学生阶段性心理特点和个体心理特质的情况下,综合立体式课外阅读体系是适合小学阶段的阅读模式。这一阅读模式旨在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小学阶段的学生品质特征、学习动机并不稳定,正是需要积极正向引导的阶段,而良好的阅读引导是促进学生正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综合立体式课外阅读体系,为促进小学生阅读学习水平提高、身心健康发展、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