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2023-04-27 23:06:54章健王琴刘书宜郭甜甜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三全育人劳动教育

章健 王琴 刘书宜 郭甜甜

摘 要: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和择业观。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文章从构建“1234”课程教学方案,教育反馈机制和课程保障体系三方面阐述两者融合的路径探索,发挥全员在大学生培养全程当中的重要性,既嵌合了学生成长规律,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三全育人;劳动教育;生涯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8.035

0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成为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方针。劳动是通过培养人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促进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身体素质等素养的成长上都具有作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体系,从实践范畴和历史范畴上来说,劳动教育与其他它四育并举是合乎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此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端正自身的择业观,形成劳动崇高的理念,实现全面发展。

1 劳动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的意义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慢就业”成为大学生毕业后的普遍现象。当前国内就业市场不稳定,就业“供给侧”出现严重失衡。就业于大学生而言,实质是参与社会的不同分工劳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运用劳动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思想认识,端正就业态度,实现大学生“五育并举”的新发展格局。

1.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对引导大学生认清个人职业选择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明确表示青年择业的价值取向要和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联系。而人的成才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能让人与社会持续发展。劳动教育是形成择业观的基础,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择业理想。因此将劳动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塑造正确的择业观念,将职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

1.2 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精神是一个时代集体人文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能让大学生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把大学生的个人抉择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到基层、到需要的地方就业。

1.3 有利于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整合高校内外资源,以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对象,用系统性、协调性思维做好大学生培养工作。大学生生涯规划是一项综合性课程,需要高校共同谋划,全程参与,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理念同“三全育人”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仅丰富了“三全育人”的理念,而且还拓宽了就业理论。

1.4 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一步发展完善

大學生的就业是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慢就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高校在谋划大学生生涯规划时,应重视培育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主人翁意识,承担起个人应有的责任。在阐述生涯规划等课程时,应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用时代劳模实例结合理论宣讲引领课堂教学新模式;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专业见习内容,深入体会专业服务劳动,从实践层面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体系。

2 劳动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层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大学生没有体会过艰难困苦生活,再加上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影响,他们做不到吃苦耐劳、勤俭克己的精神追求。

其次,网络新媒体的兴起让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信息内容,网络环境充满着奢靡主义、庸俗等不良行为,大学生在受到这些不良环境的侵蚀下,会产生对消费主义的向往之心,而现实中的生活条件无法提供“理想”中的消费,往往会走上“消费贷”等不归路。因此,网络媒体已经影响了新一代的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否定了踏实劳动获得的报酬,扭曲了劳动的意义。

2.2 学校层面

高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是推广和实践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择业观受劳动观的影响较大。虽然高校重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问题,但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考评环节都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同时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目前的教学对学生的择业观培养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作用有限。

2.3 家庭层面

中国家长一直存在着最朴素的家庭教育观:学而优则仕。这种朴素的观念让家长认为子女应专心学习文化知识,考取名校,找到一个好工作,而不是在学生阶段去劳动。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淡化了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联系。家庭教育的偏颇,导致大学生没有养成劳动观念和意识。

2.4 个人层面

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劳动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识层面上没有主动思考和审慎劳动教育,只是粗浅地把劳动看作是“苦力”活动;行动层面上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主要对班级活动、比赛缺乏参与热情,基本不会主动参与劳动。因此,从他们消极性的劳动习惯而言,基本上是没有劳动技能,这又逆向助推他们不想劳动,恶性循环之下,他们只会越发逃避劳动,越发依赖别人,更加注重脑力劳动,导致肢体不勤,知行分离,不会产生劳动的自觉性。

3 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育人体系构建

在三全育人视角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育人体系。依托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全员格局下,形成一主导(政府主导下的顶层设计)、二参与(社会、家庭共同辅助教育)、三教育(学校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四素养(大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1234”课程教学方案,对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科学重构。在课程服务保障建设中,充分发挥多方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将课程教育全方位落实到校内校外。在构建课程评价反馈机制中,社会和家庭要全程参与,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3.1 构建“1234”课程教学方案

3.1.1 政府主导下深化在课程体系建设下的主导作用

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政府要总览全局,确保课程体系建设有依据、有经费、有保障。在政府主导下,一是做好协调各方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将各方力量充分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二是做好课程实施方案的顶层设计,政府应积极出台教材,确定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以便高校知道把握重点在哪,教师才知道如何去教。三是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系统,统筹规划求职招聘。四是加大政策引导,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3.1.2 社会参与下充分发挥市场支持作用

作为大学生群体就业的外部环境,社会氛围对他们的影响是长久的。首先,应在舆论层面上宣传正能量,社会各界应守好门户关,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营造全社会和谐向上氛围。其次,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一是社会要增强信任,良好的信誉能让企业和大学生更加信赖。二是主动搭建平台,提供劳动实践岗位,让专业学习和社会生产联系起来。

3.1.3 家庭参与下奠定基础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是给学生系上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起点,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是示范性和终身性,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各个方面都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家庭教育应灌输一个概念: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崇高。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运用家务劳动教育大学生。让大学生主动承担生活劳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习惯,让他们在经历劳动过程中体会收获之美,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3.1.4 学校教育下发挥育人主体作用

高校作为教育大学生的主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重任。大学生的全面成长离不开高校的培养。

第一,完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机制。一是建立以创新创业学院为主导的工作小组,设置就业创业教研室,学工队伍为成员的三级教育管理队伍。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管理督导等多方面为课程实施做保障。二是建立制度。制定劳动教育考核制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将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形式纳入综合考评中。

第二,打造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人才的培养在于教师,高校应积极谋划建设一支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企事业专家为辅的专兼职队伍。在学校内,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劳动实践,将劳动内容贯穿专业学习中;学校外,邀请企业家、高级技工和劳动模范等来校授课,让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打造劳动教育平台。应该指出,我们的教育和生产实践有所脱节,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因此,要打造“产教劳”融合的劳动育人平台。首先要结合课内外,把理论学生和专业实训结合,强化劳动意识,学习劳动技能。其次,结合室内外劳动实践,把志愿服务、生活劳动整合到学生的日常中,形成劳动习惯。最后,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把专业实训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3.1.5 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素养提升

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劳动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的根本动力。大学生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找什么样的工作、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发展成什么样。因此,大学生应从“知”和“行”两方面理解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并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第一,正确认识劳动。科技产业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离不开劳动,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思辨地看待劳动、理解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第二,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实践检验真知,只有在劳动中不断重复,才能真正理解并获得相应知识。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专业见习等,在参与劳动中,审视自己,历练自己,在就业中实现才能抱负,激发劳动创新,实现全面发展。

3.2 全方位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实施

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保障体系是确保大学生劳育课程有条不紊进行重要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大学生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去培养,树立劳動伟大、劳动崇高的理念,使大学生深刻体会个人的进步和祖国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二是强化物质保障。高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学设备、实践基地建设等物质条件能配备到位,确保教育实践环节的正常开展。三是加大师资力量培养。通过政策倾斜,加大投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会,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本领,营造良好氛围,让优秀的教师能充分施展本领。

3.3 多方协助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的反馈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应遵循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反馈。一是紧随国家教育方针,牢牢把握人才培养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价;二是立足于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大学标准进行内容设计和探索实施路径;三是遵循教育规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进行资料收集,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定性评价;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因时而变,用发展的思维做好评价标准,确保反馈评价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因此,从大学生层面来说,关注的评价指标是:劳动教育的认可度、专业技能熟练度、择业观塑造;从教师的层面来说,教学内容是否包含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是否新颖、是否能针对学生的劳动认知、价值观培养起指导作用;从社会层面来说,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生产,毕业生的个人就业意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的认可程度。

4 结语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发严峻,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很有讨论必要。大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本质就是参与社会劳动,因此将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仅能正确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和择业观,还能提升就业本领,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标,伊鑫迪,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1):7277.

[2]李逸.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阐释[J].甘肃教育研究,2021,(03):959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01).

[4]郑金洲.劳动教育的“自立性”辨析—兼谈黄济、瞿葆奎先生的为学与对劳动教育的论辨[J].教育研究,2021,42(02):3544.

[5]杨兆山,陈煌.马克思主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21,(01):218229.

[6]马梦雪,白艳梅,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2,(03):87.

[7]毛宇飞,曾湘泉.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来自招聘网站数据的经验证据[J].学术研究,2022,(01):104110.

[8]陈振航.数字化时代社会分工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21,37(11):8494.

[9]刘海燕,杨连生.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内在意蕴及启示[J].人民论坛,2021,(09):7173.

[10]刘海燕,杨连生.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内在意蕴及启示[J].人民论坛,2021,(09):7173.

[11]张玲,廖钰.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确立正确劳动观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9):8387.

[12]卜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1):7779.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三全育人劳动教育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思考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29:30
生涯规划在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