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研究

2023-04-27 09:34:53何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何云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件,在其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讨论人和环境、教育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的双向关系,并阐明了实践对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的作用。这启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要从实践出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与教育;人与环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67

1 《提纲》第三条主要内容分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第三条中,马克思先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认为他们只看到了人受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未从实践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导致其并未发现人与环境、人与教育的关系是基于实践的双向关系。这里的旧唯物主义者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及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认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坚持辩证方法论,看到了人与环境、人与教育是基于实践的双向关系。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不重视实践的观点,并提出了实践对环境和人的教育的作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研究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时,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是将环境因素归结为人对于理性思考方面的进步,只认为仅有那些一小部分充满理性的人才能创造出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制度,而后才可以改变周围环境与现有教育,进而改变其他人。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这种学说,将社会分为提供环境与教育的人、接受环境与教育的人。社会如何是由提供环境与教育的人决定的,他们处于是社会的统治阶层,而那些接受提供的人则处于被统治的底层。这是从天才人物的“理性意见”支配社会的角度出发的,从“环境和教育决定人”回到了“理性意见支配社会”,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其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性。针对此,马克思引入实践的观点,阐明了人通过实践能够改变环境和对教育产生影响。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2.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第一,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知识为主,学生难以参与到思政课堂教学中,于是渐渐失去学习思政知识的乐趣。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不愿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理论灌输法,学生多数时候感觉“被人推着走”,提不起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这些情况表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情况更加注重教师传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自身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2 学校的整体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目前高校的校园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整体氛围良好,但仍可进一步优化,高度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不良的网络资讯容易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严重妨碍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高校学生也承受着学业上、求职上以及人际交往上等的各种压力,由于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经历的不足,往往不知如何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压力,最终使得其心理压力巨大。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肯定了旧唯物主义者关于环境对人及其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高校在面对这样的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学生心理环境的现实状况下,要持续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良好环境与氛围在学生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2.3 从实践出发的意识有待加强

第一,总体上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灌输,实践教学与实践检验部分偏少。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评大多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出勤率及课堂表现来评定,期末成绩由期末考试或期末论文来决定,随着实践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考评方式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第三,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传授模式并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其具有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从上述三种情况看,目前高校从实践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还有待加强,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提出了实践作用人的教育的鲜明观点,高校要增强从实践出发的意识,不断加强实践教育,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方式,搭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

3 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想要完成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必须发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提纲》第三条中,虽然马克思并未提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且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所指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实践不同,但其提出的实践基础上人与环境、人与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原理,重视实践,通过实践能够改造环境和作用人的教育的观点,对高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3.1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认为人对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高校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从学生情感体验出发创新教学模式。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适时适度采取“课堂互换”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讲,教师台下听,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使学生充分融入思政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互换”的教学模式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使学生在这种情感共鸣中体会教师教学的艰辛与不易,从而进行心灵的洗礼和教育。

(2)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需求、身心协调发展的需求、生活技能增长的需求、求职素养提高和就业技能增强的需求、人际交往技能提高的需求等现实诉求和实际需要出发,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成自觉参加教育,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主观能動性,充分发挥人对教育的作用,最终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健康观、生活观、就业观、人际交往观等正确价值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高效率、高质量方向发展。

(3)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完善教学方法。高校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特点出发,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思政课堂上可采用情景体验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场域中增强对思政课的兴趣和情感,加深对思政知识的认识,以充分发挥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针对某个教学重点问题在学生之间开展广泛讨论,充分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参与度与创造性,以充分发挥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

3.2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

马克思认同环境会影响人,高校必须积极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以发挥良好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为此,高校需要改善以下三种环境。

(1)改善校园自然、政治及人文环境。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方面,高校要注重生态建设,使学生可在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心灵的洗礼,陶冶情操,主动养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与生活习惯。在校园政治环境建设方面,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事迹展、文化作品展等。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高校要丰富高校图书种类与提高高校图书质量,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这种良好氛围中有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

(2)改善学生社交网络环境。高校必须不断改善高校社交网络环境,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上抓起,在巨大的信息资源中挑选积极向上的信息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入手,开设有关“如何辨别信息真假、如何文明上网、如何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等相关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文明有序且安全上网的能力。同时从网络技术安全出发,建立专门的学校网络安全队伍,加强校园网络的防护,专门负责校园内网和校园信息安全,为学生打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网上环境。

(3)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环境。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良性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完善相关心理课程,培养学生自我承受压力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优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有幸福感;搭建心理疏导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调节心理等从而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环境,充分利用好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3 从实践出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能够改造环境和对人的教育产生影响,因此,高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践层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高校必须从实践入手,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合理需求批准开设相关社团,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锻炼自我。依据学生的生活需求设定岗位数量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难度合理的“助教、助管、助研”等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中磨砺意志。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为学生提高制度和经费上支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己开拓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应让学生从了解社会的角度出发,开展关于就业、社会热点等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方式。高校面对用学生在思政课堂的出勤率、在思政课堂的表现、思政课的期末论文或期末考试无法完全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无法正确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效果的实际情况,必须积极主动地改革思政课的考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建立日常行为监督机制,将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纳入思政课考核中,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学生规范日常行为,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日常学习习惯,培育正确的价值观。

(3)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平台。第一,高校立足互联网开放性、互动性及主客体平等性,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精品的思政“慕课”、打造多样化的思政“微课”,探索“思政网络直播课”等课程模式。第二,高校立足互联网传播迅速的特点,用好微博、微信等软件,图文并茂、音像结合地推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榜样人物事迹等,并形成特色专栏,确立常态化的新媒体宣传模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日常工作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第三,高校立足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性,建立跨校园的思想政治资源共享平台,既促进高校间资源互动,又推动学生在资源共享中培育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6746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5]史志明.论如何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现代商贸工业,2017,(1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应对举措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49:17
浅谈目标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7:17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13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