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内生素材挖掘与落实机制研究

2023-04-27 21:31张思文赵迪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张思文 赵迪

摘 要: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实践,是关系到未来高等人才质量的教育大计,国际贸易课程具备较强涉外性特征,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国际贸易课堂为基础,全程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四个自信”,增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为此需要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价值引领三个层面制订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方法,增加考查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情感表达的质性评价。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贸易;落实机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7.016

自2014年上海作为试点率先推行思政教育改革开始,之后的两年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展起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教学探索。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新时代青年提出要“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殷切期许,则进一步为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新时期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探索挖掘国际贸易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政要素,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1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应然逻辑

所谓的课程思政,是“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是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与专业知识讲授相结合,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通过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结合,共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造思政育人的新格局。国际贸易作为经管类重要专业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所在。

1.1 课程涉外性特征显著,开展课程思政重要且必要

国际贸易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货物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理论与实际业务操作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显著的涉外性活动特点和实践性操作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既包括国际贸易基础理论政策、国际贸易法律惯例、国际运输、保险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也包括国际商品报价、国际贸易磋商谈判、国际合同签订等专业实操环节。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大量地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国外的相关案例、贸易组织,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强横的贸易优势、强势的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在无意中削弱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因此国际贸易课堂是中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碰撞的重要战场,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深入拆解课程内容体系,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与本土情怀,具备极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 特殊复杂的国际背景,培养时代新人紧要且紧迫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修订和实施,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工作之中。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依然采取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特征明显。尤其是2016年以来,美国以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为借口,单方面发起了一系列不合理的针对中国企业的行动,极大地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的和谐,引起了中美双方贸易的摩擦,这样极为特殊的国际背景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影响。中美贸易的纷争、中方企业境况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必要性的认知,西方的强权政治与无理打压,也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生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增添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临本世纪国际势力重新洗牌、霸权国家受到挑战、中国实力逐步崛起的复杂时代背景,基于国际贸易课堂,培养具备爱国情怀与民族信念,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国际贸易时代新人,是一項艰巨且紧要的任务。

2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挖掘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内生素材挖掘本质上就是将课程内容进行拆解,立足课程本身的特点与要求,探索国际贸易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通过教师授课的形式,实现内在思想价值的外在转化,从而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精神教化。本文根据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体系、章节分布、知识要求,对教材进行了深入拆解,直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迎合《高等教育法》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提炼出包含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改革创新、互利共赢等在内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内生素材。

2.1 从改革开放的系列成就中厚植家国情怀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情感、家国情怀是国际贸易课程涉及最多的思政元素,也是最容易以多角度开展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如课本全书开篇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含义与基本流程时,可以通过数据对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的系列成就,以进出口基本数据的前后对比,让学生对我国在全球化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历程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坚定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改革开放战略重要性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还可以在贸易磋商章节中,带学生回顾中国从1995年提出入世申请到2001年才成功入世,期间换了4任代表团长,前后经过几十轮磋商,是“世贸组织历史上最复杂、技术上最困难”的一次谈判的全部历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不易,中国取得如今的国际贸易成就的伟大,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白时代所赋予的中国青年的责任,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2 从国际贸易的政策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众多论述都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备“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既是党和国家对于优秀青年必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的重要载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保护贸易政策、关税与非关税、区域一体化等重要内容,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及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可以挖掘出较多要素培养学生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通过分享《大国崛起》系列纪录片,让学生通过比较各国发展外贸的绝对优势,分析总结中国崛起的根源,让学生明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源于中华儿女的勠力同心、奋斗不止,同时援引孟晚舟归国案例,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努力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尊严与权利,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激发伟大中国梦。

2.3 从中国制造的崛起升级中彰显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内核,是华夏儿女进取拼搏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思想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底色,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在开放共赢的时代中抓住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创新精神与爱国精神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谱系。在讲述国际加工贸易的章节,可以带学生回顾中国百年工业史,通过列举“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实际案例,了解中国制造崛起升级的艰辛与成就,让学生明白华为等一系列国产品牌的崛起是依靠数代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努力,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中国“智”造绘就的“中国名片”,从而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的拼搏精神。

2.4 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理解互利共赢

当今时代是开放包容、和平合作的时代,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大局精神,充分体现了我国立足时代背景、把握发展机遇的中国智慧。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传达我国和平友好的外交态度;改革开放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成为我国国家的意志,党的十八大提出“共同繁荣”的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都体现着互利共赢的时代共识。因此在讲授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区域一体化知识时,可以引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让学生明白在全球贸易供应链尚未成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依然盛行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加强全球相互依存、促进资源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各国互利共赢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于党的外交政策、方针、战略的认同及坚定对我国制度、文化的自信。

除上文所述,“国际贸易”课程还有诚实守信、法治思辨、匠人精神、终身学习等较多思政要素可以挖掘与实施,具体如表1所示。

3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落实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落实需要依赖一定的机制保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价值导向,坚持三全育人的战略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国际贸易课程的思政意识体系,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三维目标场域

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确立与完善的基础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课程思政的内核。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应在结合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切实把家国情怀、“四个自信”、改革创新、互利共赢等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价值引领三个维度构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目标场域,使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有据可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从而为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开展选择正确的逻辑起点。

3.2 选择多元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应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开展,因此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保证能做到灵活、生动的传递价值,不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第一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偏好与特征,选择更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权、话语权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法等;第二要结合现实需求与技术背景,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線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被证实是能满足特殊授课需求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授课形式,因此可以尝试采用线上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的特性,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征,激发学生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动性。

3.3 素质本位质性评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教学工作质量的最高标准,因此传统的成绩导向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应构建素质本位优先,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并举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评价之中,既要在广度上体现多元性,又要在深度上凸显人文性。在传统评价指标里新增质性评价指标,即通过日常观察、随堂记录等方式,对学生在小组作业、主题讨论等活动环节中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情感表达等进行考察,如布置检验课程思政成果的作业、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是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模拟实践中是否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对中国对外贸易成就的案例讨论中是否能增强爱国情怀与“四个自信”等,通过教师观察与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参与及表现情况,从而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果做出价值判断,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毛静,李瑞琴.“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7):7884.

[2]罗云,倪非凡.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J].高等教育评论,2021,9(01):4958.

[3]姚雯瀚.中美贸易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信阳师范学院,2021.

[4]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03):5460.

[5]陈文波.新时代高校“四个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03):224229.

[6]孙绍勇.改革创新精神的弘扬与中国精神构筑[J].人民论坛,2021,(15):3641.

[7]王岳喜.论高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0):12513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