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凤娇 陈琳菲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构成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双元制、“行业引导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中最突出特征就是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在2019年正式提出要推动“双高”建设,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三教”改革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改革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所以必须把握好改革的方法论和整体观,充分发挥“岗课赛证”的统领作用,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产教融合;“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71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构成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改善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可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有利于建设人才强国,同时对于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当前我国正在加大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力度,通过产教融合办学,对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以及教学环节等进行充分整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将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能够充分整合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学校的理论学习。教育部在2014年正式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发展”,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性质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有必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引领作用,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我国在2019年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推进“三教”改革,意味着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新时期,发挥产教融合的引领作用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重点改革方向。
1 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三教”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谁来教和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指向教师,第二个问题主要指向教材,第三个问题主要指向教法,三者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三教”改革与产教融合在培养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为了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的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教”改革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改革的方法论、目的性以及整体观,从全局层面科学规划,需要充分认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异同点,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统领思想。职业教育绝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课程层面,而是需要充分重视全校性公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三教”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简单的对普通本科教育进行复制,到后来走出自身的就业教育道路,如今正在努力建设让学生获得满意就业的职业教育,形成了比较系统和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于当前我国的生产方式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并且产业逐渐从中低端转型为中高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当前职业教育的目标逐渐转变为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端复合型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只有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三教”改革的目标。从教师改革层面来看,其主要实现路径是双向双融通,一方面是大力引进高素质教师,针对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推动学校和企业在师资方面的互聘与兼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校与企业的师资力量进行充分整合。从教材改革层面来看,第一是要突破现阶段存在的学科体系的限制,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不仅要对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同时还要注重生产领域技术发展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第二是需要创新教材形式,可以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活页式教材,另外还可以建立与之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从而打造一体化的教材体系。从教法改革层面来看,主要是应用信息化教学与翻转课堂等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同时还可以发展慕课以及其他的数字课程,从而充分满足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需求。
整体而言,“三教”改革对打造技术以及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以上问题。
2 产教融合背景下“三教”改革的困境
我国自2019年正式提出“三教”改革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在改革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也有一些措施浮于表面,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
首先是“教师”改革不够深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具有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会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在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持续提升。然而现阶段却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当前的师资水平不能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双师型教育的需要。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并且多数都是青年教师,兼職教师与中年骨干教师的占比相对较低,多数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不够高,在认定双师型教师时一般会综合考量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以及教师资格,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不够高,不能为实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1+X”证书制度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升级,所以应当在关键领域构建相应的跨学科模块化课程,这一点对教师的实践教学以及信息化素养等有较高的要求,若是教师一味固守学科逻辑,仍然以课程为单位进行教学模块的构建,那么就不能为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没有建立制度化的师资培养体系,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X”证书能够体现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教师需要基于此提升自身的教书育人能力,所以需要长期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现阶段的资格培训大多是基于项目进行,并没有体系化的制度设计,导致当前教师培训出现针对性不足以及内容碎片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培训效率的提升。
其次是“教材”改革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未能实现有效衔接。教材和课程之间存在依附和从属的关系,教材可以说是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载体。“1+X”证书制度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所以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根据“1+X”证书制度目前的试点情况,在课证融合以及书证融通方面并没有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顺畅衔接,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内容缺失以及课证分离等一系列问题。由于配套教材不够充分,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目前的教材内容相较于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而且在知识体系方面主要参照普通高校的学科知识体系,更加注重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技术培养的实践性缺乏充分的重视。就教材的形态而言,目前的教材建设依然以纸质教材为主,并没有体现立体化以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没有开发配套的电子教材以及活页式教材,导致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时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就教材的育人功能而言,目前的教材过于关注技能以及知识的传授,对于职业文化、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充分重视。
最后,“教法”方面没有形成以育训结合为基础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职业教育属于类型教育,职业教育的本位在于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实践。“1+X”证书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结合起来,使得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明显增强,有助于学习者实践能力的提升。根据目前的试点实施情况得出结论,当前育训结合的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一是受限于学科思维,很多院校在试点过程中仍然采用普通教育模式进行教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二是仍然采用固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实践和理论教学相互割裂。“1+X”证书制度的诞生就是为了适应产业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升级后的技术是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复合技术,由于实践和理论教学相互割裂,必然会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是没有充分整合多元技术知识,而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整合。“1+X”证书制度是以职业教育的类型说为基础,强调要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将其落实到工学结合以及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然而目前的整合往往是停留在纸面或口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重构中。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模式探析
孙春兰副总理在2021年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岗课赛证”从此前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升至综合育人改革层面,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同时还需要对课程的建设理念进行更新,这样才能实现育训融通的目标。具体工作如下:
(1)加强校企合作,推动课程共建。我国从2020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改革双方协同育人的模式,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上升至战略层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评价标准,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在教学中融入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以及新标准,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发展性思维,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及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岗课融合,基于岗位需求建设课程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基于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充分调研,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参照各个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要求,对职业素养与专业核心课程加以确定。
(3)课证融合,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课证融合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取得“X”证书,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技能证书是个体获得行业认证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证书考核可以明确不同岗位的技能点与知识点。落实“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课证融通。具体而言,第一是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在教学目标中纳入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并将其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第二是深入剖析各个岗位的职责要求,可以通过以证代考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水平与课程成绩进行评价。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基于岗位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把证书考核与职业技能融合起来。第三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设计并开发教材,使教材能够满足技能性训练以及证书考核的要求。
(4)以赛促改,推动产教融合,提高企业在课程改革以及教法改革中的参与度。例如,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而且注重核心专业技能的考察。在开展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充分考察不同岗位需要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同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技能大赛的备赛经验,包括会计技能、智能财税技能以及审计技能等,从而保证竞赛与课程以及岗位的一致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也可以对教师的知识面和专业广度进行拓展。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要求,可以基于前期构建的证书考核平台,通过竞赛的选拔机制为赛事与课程的融合提供保障,同时还要积极打造结构化的教师团队,将竞赛项目的技能要求与操作标准与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而逐渐形成课赛融通模式。借助此模式,把教学内容与竞赛技能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5)完善“1+X”证书制度,推动赛证融通。协调好学生与学校以及企业三大主体的关系,组织开展相关证书考试,对证书范围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一方面,可以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和举办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技能大赛的互认,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4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引领“三教”改革
根据上述分析,“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教师改革、教法改革和教材改革。具体而言,教师改革主要是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师资方面的互评和互认,逐步建立起结构化的师资团队,借助专业改革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针对学校的专业教师加强信息化培训,从而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另外,还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等相关活动,从而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教法改革主要是基于各个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教学环境与课程内容等各个方面与企业进行对接,在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手段,应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情境教学和项目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综合应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任务驱动等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应当积极引入企业的实战项目与教师资源,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优势得到互补,通过企业顶岗实习培养、技能训练以及课程教学等多种方式的共同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互匹配,在实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评价方法进行改革,重点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推进职业技能证书试点,围绕专业课程建立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教材改革主要是开发智慧活页教材以及规划教材,对配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完善,在教学资源设计中融入教材改革的相关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技能大赛与证书要求相适应的教材,推进“岗课赛证”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从而得到企业的肯定与认可。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郝人缘.中国职业教育的转型: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J].中國高教研究,2017,(03):9296.
[2]姜泽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8,(05):3439.
[3]张林国,尤美婷.构建“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机制的路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113115.
[4]姚丽丽.谈“三需引领 三元融合”下的“三教”改革——以高职测绘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2):4347.
[5]杨妮.新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1,16(01):2124.
[6]梁克东.中非职业教育合作的理念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6):6974.
[7]覃川.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6668.
[8]张健.职业教育的统摄存在与发展指要:整合[J].当代职业教育,2021,(02):6872.
[9]王丽新,李玉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