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波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融入到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知识教育中,思政资源挖掘要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参量。课堂教学要打造“课堂讲授、问题导向、课堂实验、案例分享”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思政的参与性、感染力、说服力和趣味性,把行为经济学实验引入课程思政,并将实验成绩作为考核育人效果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经济人”;课堂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9.066
管理经济学是会计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的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经济学课程中的知识教育围绕着如何实现企业成长和价值最大化目标展开,讲授企业管理决策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决策工具。管理经济学教学如果只局限于专业知识传授,变成脱离价值判断、与价值无涉的纯知识教育,课堂育人就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管理经济学既要教给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决策技能,也要传授给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1 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1.1 管理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假设
管理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为“经济人”。“经济人”假设的最初构想来自亚当·斯密,他认为“利己”心是人的本性。约翰·穆勒最早明确提出了“经济人”概念,他认为“经济人”具备两个属性——利己并且理性。“经济人”假设为经济学数理化创造了条件,在现代主流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具备三个特征:第一,“经济人”对某项决策可能结果集合中所有元素的评价是完全有序,这种有序性完全基于自身利益;第二,“经济人”具有获取任何信息的无限能力;第三,“经济人”具有完美的计算能力,能够在决策中准确处理所有信息。
在企业管理中根据“经济人”假设而采取的相应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点:(1)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而企业对于个人在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是无关紧要的;(2)企业管理工作只是少数管理层人员的事情,员工没有主观能动性,只是被动执行管理者命令的工具;(3)在企业的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简单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用经济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经济惩罚措施。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递进层面的价值要求,回答了国家建设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公民成长成目标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国家在经济上实现繁荣富强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間和谐为目标。
我们要建成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与平等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人民实现了大体均衡状态的自由,才有属于人民的真正平等;只有人民实现了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大体平等关系,才有人民的“自由人联合体”意义上的自由。公正是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自由、平等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必然体现为公正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表现为他人的义务,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互动中,形成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真正公正的社会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履行义务与维护权利二位一体,这是以法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基本准则,法治成为实现自由、平等和公正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时代公民。爱国是人民对祖国神圣的情感,是对社会成员最基本道德要求,是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爱国主义不能停留在呼喊的口号上,每个公民都要把爱国主义落实在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中,努力实现社会最大价值的敬业精神。职业是定义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尺,它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连接,职业劳动体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又享受相应的社会回报,实现“奉献社会、成就自我”的有机统一。诚信友善是公民之间在复杂社会网络关系互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且须在职业活动中得到贯彻、实现。
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经济人”假设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不断挑战“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经济决策者既不是“完全利己”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动机会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包含着“利他”因素,例如社会捐赠、见义勇为、志愿者服务等行为,决策者具有明显的“社会人”特征。决策者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的情况普遍存在。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从事后角度来看,判断错误、决策失误是很常见的。决策者在经济决策中的理性水平受到各种各样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理论上的最优选择在现实经济中并不一定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到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知识教育中。课堂教学中,管理经济学专业知识教育围绕着“经济人”假设展开,学生很容易将其错误地理解成真实世界企业管理者就应该是“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决策者。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育人以此为着力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真实世界中企业管理者具有的公平、公正、利他等价值观补充到“经济人”假设中,还原出具有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伦理准则的真实“社会人”,他们领导下的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还会履行社会责任,善待客户、供应商、员工等企业利益相关人,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做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2 管理经济学思政内容供给
思政内容是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挖掘思政内容要立足于管理经济学课程知识教育特点,围绕企业决策者的社会人属性,紧扣专业知识中的重难点,联系当前的热点话题,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思政内容要能够兼顾知识教育与德育培养的内在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影响企业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参量。管理经济学课程有7章内容,综合考虑知识点的思政空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侧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绪论部分——平等、公正、友善。管理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世界的决策者存在的两个主要差异。一是企业管理者是有限理性的,他们也会“犯错误”,不能对企业管理者求全责备,社会要更宽容地对待他们,为他们的成长提供空间。二是企业管理者并不再完全自私自利的,是具有平等、公正等价值观,能够友善对待他人,也愿意为社会他人利益作出一定牺牲的“社会人”。
(2)供求理论部分——富强、自由、法治、民主、和谐。市场的需求方为满足个人需要购买商品,影响需求方购买数量的最重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国家富强人们的收入水平才会提高,才能够买到更多更好的商品。市场的供求双方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拥有自由选择权,需求方选择自己喜好的商品,供给方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体现了自由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中,参与者手中握有“货币选票”,哪种商品或服务获得的“货币选票”更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企业竞争的结果取决于获得货币选票数量,这是民主理念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市场供求在某个价格水平实现均衡,需求方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商品,供给方把自己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了,买卖双方意愿都得到满足,参与者实现了共赢,经济社会达成和谐状态。
(3)弹性理论——公正、富强、爱国。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价格变化对于需求方购买数量的影响程度。如果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意味着即使价格大幅度上涨,需求方的购买数量变化也很小,買方利益损失很大。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小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可供选择的替代品,容易发生“卡脖子”情况。青年学生爱国就要立志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避免过于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减少“卡脖子”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国家走上富强的应然状态。市场经济中,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受自然气候、市场环境双重影响农户收入波动幅度大,经常蒙受重大利益损失,为了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维护社会公平,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为农户利益设置了安全保障线,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制度性安排。
(4)生产理论——富强、敬业。管理经济学生产理论是以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为目的,探寻企业产出变动中要素投入最优路径的一般规律。企业强大高效的生产能力是国家富强的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影响企业生产能力最重要的因素。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企业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在培养企业管理者过程中,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始终,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劳动者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者要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劳动者自身要有爱岗敬业的观念,为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5)市场结构理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市场结构理论主要阐述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基本功能,企业间的自由、平等竞争是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建设和维护公正、法治的市场竞争环境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之一。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所阐述的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市场机制,每个参与者自由参与市场活动,彼此之间完全平等,“货币选票”充当优胜劣汰的“裁判员”,优质的产品、优秀的企业会赢得比赛。
(6)博弈理论——诚信、平等、友善、公正。博弈理论是20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适用于多个参与者都能够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博弈参与者基于对其他参与者行为的预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参与者的诚信水平会影响到彼此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最终决策。参与者在市场上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能够帮助其他参与者形成正确的预期,激励其他参与者选择那些更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决策,此时诚信水平与个人利益完全正相关。在某些博弈状态下,参与者为了实现自身最大收益,需要其他参与人的“配合”,博弈中即使是优势的一方,也要友善、平等、公正的对待对手,避免对手偏离理性的报复行为。
(7)政府与企业——平等、公正、法治、友善。政府与企业部分主要讲解政府力量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垄断企业在市场上具有决定性力量,破坏了市场的自由、平等、公正,需要在法治框架下治理垄断企业,目标是创造平等、公正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让市场恢复应有的平等状态。企业的生产行为会对第三方利益带来影响,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的治理需要政府和私人的共同参与,政府的措施以税收或补贴为主,这是社会法治的组成部分;私人参与治理外部性,主要是依靠个人道德内省,以“友善”之心化解外部性,这是治理成本最低的方式。
3 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管理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要突破传统,打造“课堂讲授、问题导向、课堂实验、案例分享”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要把专业教学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思想品质好、理论水平高、决策能力强的优秀企业管理人才。
3.1 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要把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做到逻辑缜密,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可信性。在优化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采用了问题导向和课堂实验教学方法。问题导向要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内省,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感悟,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并能够回应学生关注和困惑,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课程思政元素。
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参与度很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不能直接感受到思政元素的价值,课程思政教育的可信性不高。行为经济学经典模型借助于“微实验”平台嵌入到管理经济学课堂教学,在理解实验控制条件之后,学生自主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实验结果取决于自己与他人的选择。实验条件模拟现实中个人选择的约束和环境,学生在思考如何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中,能够直接体会到思政素养对个人利益的影响,分析解读实验结果,能够让学生自行总结发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之间的关系。“课堂实验”全员参与互动,学生成为育人教育中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决定了实验结果,在实验中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最终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2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
管理经济学学习效果考核评价从单一的知识维度,向价值观维度延伸,建立能体现学生专业水平和思政素养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构成。
加强过程评价。教师利用课上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手段收集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等不同阶段的思政感悟。例如,结合反垄断知识内容,有针对性推送阿里巴巴和美团的反垄断处罚决定案例,让学生思考反垄断对于维护社会平等、公平的意义。课堂实验要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激励环境,学生获得的虚拟收益高低与思政领悟直接相关,让在个人决策中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得到更高的评价,可以按照一定规则,把实验收益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严格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评分依据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紧密围绕课程自身特点,合理设置思政考题。具体来说,考核内容与课程紧密结合是题目要紧扣本课程所授知识点,考题结合本課程专业知识中的教学重点、难点拟定,考题中植入思政元素,例如分析“福耀玻璃”成功的案例中,加入对企业家因素的分析,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具有更浓烈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更容易成功。
4 结论
管理经济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知识教育任务重,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深刻认识到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体性,从知识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知识教育中。课堂教学要改善方法、提高技巧,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巧妙结合,提升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力求做到盐溶于水。
参考文献
[1]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5459.
[2]刘仲吉,吕现伟,张文成.基于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106.
[3]毕晶.构建“课程思政”的“三位一体”——以《经济学》课程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2):5760+71.
[4]秦晋栋.工科院校专业硕士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9395.
[5]许娇.《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