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打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策略
——以安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2023-04-26 07:36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育人特色

王 刚

(安康学院 教育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一、凸显专业特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为新建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特点是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专业建设任务繁重,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打造专业特色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通常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表现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目前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制体制、构成要素、教学环节、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李光等结合人才培养实际,从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仍需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两个方面对人才培养特色进行过程反思,提出相应改进策略[1]。施茂枝等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主要由师范性、定向性、实践性、多科性等要素构成,“四性”耦合和交融才能凸显专业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2]。郭翠菊认为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都是其定位要求,彰显职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科性是其鲜明特色,要重视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合格的人才[3]。郑友训等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从提高专业招生规格、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以及建设特色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基本策略[4]。陈威认为要通过关注生源质量、重视专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取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实力[5]。张伟坤等提出要从新理念、新标准、新路径、新体系等方面创出特色,理念方面强调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提出了主辅兼容、复合培养、协同联盟等措施[6]。

上述研究,既有宏观方面的论述,例如提出新理念、探索合作新路径、完善机制体制、体现师范性和人文价值取向、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等,也有中微观层面的建议,主要是围绕优化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加强监管和评价、提高技能和实践教学实效、实施小组合作实践教学、聘请兼职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等。这些研究和观点,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打造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大部分是2016年以前开展的,2017年以来,随着教育发展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特别是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及《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出台,对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需要对标新形势、新理念、新要求,贯彻落实“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师范生认证核心理念,努力打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二、领悟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本质要求,在满足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过程中凸显专业特色

小学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师范生应该素养宽厚,理论知识比较全面丰富,能扎实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对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小学教育师范生未来要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肩负着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重任。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育师范毕业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7]对小学教育师范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作了规定,主要包括: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具体体现在4个大类10个方面32个点的具体能力要求上,如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师德准则及德育意识、班级管理、心理辅导、家校沟通等能力。“双减”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助推基础教育向育人本质回归,对未来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全面的“一践行、三学会”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集中体现办学思路和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32个具体能力要求,深刻理解这些能力要求的内涵和外延,坚持OBE理念,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思维,一切从应用出发,设计和论证其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地方本科院校通常把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对标办学定位,聚焦人才需求,思考优长之处和闪亮之点,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凸显专业特色。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际工作中要善于结合中省市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满足地方基础教育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地方基础教育通常侧重对人才知识面的要求,例如既需要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学教育,也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要当“多面手”,要有承担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在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作为基础课程,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班级组织与管理、小学德育、小学英语等相关课程的教法课作为公共必修课。考虑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缺少科学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将小学科学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师范生的选修课。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小学生课后服务过程中急需掌握教育机器人知识的教师,瞄准这一需求,建立了小学机器人教育实训室,组建了小学机器人教育协会,打造了小学机器人教育团队,师范生在校接受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结合现实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是打造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

三、领悟新文科素养内涵,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凸显专业特色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对于新文科,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形态变化,注重现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8]。新文科的内涵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保证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前提下,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那么,在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如何重构?在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如何取得新突破?如何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这些问题是广大研究人员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要求,到2035 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及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能指导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9]。2022年9 月,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把交叉学科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大类,体现了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以及国家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安康学院教育学院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加了人工智能概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多媒体信息技术、STEAM 教学与实践等课程,把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与上述课程进行整合,调整了学时,课程设置更加科学,既提升了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又培养了师范生创新思维能力,丰富了其专业知识,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小学教师岗位需求,与卓越教师能力培养要求达到一致。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打造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

四、领悟校地合作发展本质,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凸显专业特色

校地合作发展的本质是资源整合协同育人,高校发挥社会职能,地方给予政策支持,双方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合作互赢、共同发展。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组建校企、校地、校校联合的协同育人中心,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10]。做好协同育人,机制体制保障是关键,要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打造和深化“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促成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

在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共建了一批校地实践教育基地,为实习实践教学提供保障。组建了教科研团队,推动学生进项目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联合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培养和引进青年教师,双方教师互进课堂,打造公开课、示范课、点评课、辅导课、观摩课,大力推进双师课程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到小学开展挂职锻炼,共同开展教科研沙龙,共同拟定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设计)选题。围绕基础教育研究的实际,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青少年科学素质普及3 个教科研团队。围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与省、市联合共建公民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已经成为安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平台。成立3年来,该中心获批地方纵横向项目6项,获得40余万元经费支持,一批成果被政府采纳,30名学生进入项目组与教师一起开展研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近年来联合地方小学协同推进教科研攻关,建立了教科研共同体;定期举办教科研沙龙,教师的教科研选题90%以上来自基础教育一线。实践证明,小学课堂教学是巨大的教科研资源库。目前与小学教研骨干联合主持教改项目8 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100%来自小学教育实际。教师把小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生参加“互联网+”的选题来源,一批国家级和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得立项。每年聘请十多位校外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近年来,先后有8 位小学教学能手为师范生讲示范课和公开课,建立了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有25 位小学校长和优秀教师先后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13 位校外名师担任小学教育双师教师。把校外资源引入学院课堂的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到地方小学挂职校长助理,先后有9 位青年教师担任地方小学校长助理,在两个小学建立了专家工作室。积极参加小学的日常管理和教研活动,既使青年教师对小学教育的属性和特征有了感性认识,又发挥了青年教师作为校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校地合作,整合教育资源,与地方协同培养小学教育所需人才,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

五、领悟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在人才培养闭环体系中凸显专业特色

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刻领悟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形成人才培养闭环管理体系,确保理念的落实、服务目标的实现。2017年,为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实施办法中提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以师范生的培养成效为导向,对照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11]。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其中“学生中心”是根本,“产出导向”是目标,“持续改进”是保障。

所有的教学工作都要围绕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师范人才这个中心。首先必须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以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为引领的师德规范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以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实践能力需要循序提高;以开展班级指导、实施课程育人、组织活动育人为核心的综合育人能力要强化落实。只有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合理配置资源,实施高效教学,学生中心这个目标才能实现。

产出导向,要以保证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师范生校内培养的高质量和毕业后发展的高质量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不是简单认为在校表现好就是高质量。校内培养要重点观测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度,还要追踪主管部门、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和满意度,关注毕业生入职3~5后年职业发展状况及毕业生的自评情况。

闭环控制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被控的输出量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以修正操作过程,使系统的输出符合预期要求,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是一种能对输出量与参考输入量进行比较,并力图保持两者间既定关系的系统[12]。师范专业认证强调持续改进,把信息反馈至人才培养系统,经过调节完善,输出更优的结果。从信息输入、过程控制、结果输出、输出反馈,到过程控制、改进改良,形成了一个高效流畅的人才培养闭环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闭环体系示意图

系统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提升、结果评价3 个模块。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从“五个度”来衡量,改进提升模块主要包括质量监控体系、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保障、综合育人等内容,结果评价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评价主体的选择以及对“五个度”的计算测量。

要形成一个高效的质量监控保障循环体,关键在做好信息的获取、加工及反馈。“五个度”是循环系统的输入信息,“五个度”信息的获取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信息输入后,还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判断,对相关制度、方案要完善或调整,这是控制系统的信息加工环节,输出结果能反映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管部门、毕业生自评、用人单位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等也要紧紧围绕“五个度”展开。反馈信息作为改进提升环节的输入信息,为持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信息依据。

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主要考察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否达到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考察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时,首先要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掌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对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论证定位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师资与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起支撑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师资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包括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学历学位、双师双能教师数量等核心指标;教学资源涉及软硬件资源如实验实训室、学习资料、实践教学基地、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安排等,要对照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进行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满意度评价要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一践行,三学会”综合表现的评价情况。

结果评价要切实对照“五个度”及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制定评价观测点,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借助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智能化综合追踪评价系统,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时动态追踪评价。把主管部门的评价、毕业生自评、用人单位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有机结合。主管部门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各种数据可以横向或纵向比较;学生自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自身取得的成绩和发展情况;用人单位是毕业生的直接接触者,以定性评价为主。学校自评的优势是可以自行制定评价的时间段,可以独立开展,实现评价的常态化。第三方评价更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改进提升环节的工作主要是借助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后台分析、自动监测,自动诊断预警,实时提醒反馈,实现质量监控保障常态化、智能化。例如可以建立网上督导系统,学校的教学督导可以及时在线上就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沟通交流,建立台账;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资料等信息及时上传线上,便于专家审阅和反馈;建立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数据库,实现人才队伍及教学资源分析可视化;建立学生学习及成长数据库,对每位学生成长情况作精准化透视,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和培养。

六、结语

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打造专业特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各地方本科院校打造专业特色的探索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如何结合实际办出特色,既需要二级学院广开思路,积极借鉴、学习先进经验,也需要学校顶层设计的制度支撑。

猜你喜欢
师范生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