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抗疫精神研究可视化分析

2023-04-26 07:36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抗疫论文精神

汪 军

(巢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2020年初,一场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巨大冲击。在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起到了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重要作用,是中国人民勠力同心战胜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了中国精神新的时代篇章。学界对“抗疫精神”展开了多视角、多维度研究,笔者通过对“抗疫精神”主题学术文献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当前“抗疫精神”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这对新时期进一步弘扬和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抗疫精神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下文简称CNKI)数据库为数据采集来源,以“抗疫精神”为主题进行检索,以CNKI来源期刊为检索类别,时间跨度为2020 年4 月至2022年8月,为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剔除通知、会议综述等非学术性及与主题关联性不强的文章,共获得552篇学术文献。

(二)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EXCEL软件和CiteSpace统计分析软件,对“抗疫精神”研究主题学术文献的时间分布、期刊来源、作者特征、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文本挖掘、计量统计、可视化分析,揭示“抗疫精神”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二、抗疫精神研究文本的基本特征

(一)发文趋势分析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迅速应对、果断决策、统一部署、精准施策,展开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抗疫实践中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抗疫斗争中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和感人事迹,引起学界对抗疫精神的理论内涵、文化传承、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图1 显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CNKI来源期刊发表的以“抗疫精神”为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与时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从论文数量看,2020年发表论文96篇(其中核心期刊26 篇),2021 年发表论文336 篇(其中核心期刊51篇),2022年发表论文120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核心来源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占比仅为15.9%,说明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数量偏少。自2020 年6 月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后,CNKI来源期刊发表与“抗疫精神”主题相关的论文数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月均发文量在20篇以上,反映出学界对“抗疫精神”主题研究的持续关注。

图1 论文发表时间分布及趋势

(二)期刊来源分析

统计发现,以“抗疫精神”为研究主题的552篇论文分布于308 种期刊,在综合性学术期刊中,《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和《现代商贸工业》是刊载“抗疫精神”主题论文最多的刊物(各15篇),其次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卫生职业教育》(各10篇),《教育教学论坛》(9篇),《中国高等教育》(8篇),《理论建设》《西部学刊》《就业与保障》(各6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民论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大学》(各5篇)。高校学报则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刊载“抗疫精神”主题论文为最多(8篇),其次是《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7 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皖西学院学报》(各4篇),《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各3篇)。反映出思政类期刊选题的集中度更高。

(三)主要作者分析

对论文第一作者发文量统计显示,杨振方3篇,喻立平、孙兰英、彭忠信、沈小平、汪军、苑素梅、刘水静、魏勃、王仕松、李运、贺维、郑忠梅、冯炎莲各2 篇,其余作者发文1 篇。反映出“抗疫精神”主题研究受学界关注面广,但学者对“抗疫精神”持续性研究不够,需要对“抗疫精神”进行多学科、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论文第一作者的职称结构来看,教授职称的有66篇、副教授职称的有105篇、讲师职称的有94篇、未标注职称有287篇,论文第一作者高级职称的占比31.0%,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抗疫精神”研究论文质量还有待提升。

(四)研究机构分析

对论文第一作者单位统计显示,武汉大学11篇,西南大学8篇,陕西师范大学6篇,山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各5 篇,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各4篇,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喀什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韶关学院、淮南师范学院各3篇,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研究机构作者发表论文总数为126篇,占论文总数22.8%。统计数据还显示,发文数量与研究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状况关联度较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较强的高校如武汉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研究团队集中度更高,但多数研究机构作者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

(五)论文基金分布特征

对论文第一基金项目统计显示,552 篇论文中有378 篇论文为各类基金、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占论文总数的68.5%。其中,受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49篇,占论文总数的8.9%,受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200篇,占论文总数的36.2%,受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合计占比45.1%,反映出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受到较高的关注和资助。

三、抗疫精神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对“抗疫精神”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1]。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抗疫精神”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文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中介中心性指知识图谱中一个结点担任其它两个结点之间最短路径桥梁的次数。结点的“中介”次数越高,其中介中心性也就越大[2]。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关键词中介中心性的大小反映了其在整个共现网络中的转折性意义和枢纽作用。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创建完成的“抗疫精神”项目文件,节点类型为“Keyword”,Selection Criteria:index(k=25),关键词出现频次设置为2次以上,分析时间范围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8月,并对部分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并获得高中介性节点。运行软件后得到抗疫精神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图谱中N=181(节点数)、E=441(边数)、Density=0.0271(网络密度),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用圆圈大小表示,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表示共现次数就越多。

图2 抗疫精神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二)高频关键词分析

“抗疫精神”研究文献中排名前20 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 所示。表1 显示,“抗疫精神”频次最高,达到244 次,其次为“疫情防控”“大学生”“思政课”“路径”“高校”“中国精神”等,这些高频关键词体现出了“抗疫精神”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在所有关键词中,“抗疫精神”的中介中心性最大,为1.23,其次为“疫情防控”“生命至上”“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等词,说明抗疫精神的研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抗疫斗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

表1 抗疫精神研究高频关键词(前20位)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 的聚类功能,绘制“抗疫精神”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图,如图3所示。

图3 抗疫精神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其中,模块值Q=0.5033(大于0.3),表示聚类是可信的;轮廓值S=0.8329(大于0.5),表示聚类结构是合理的。根据CiteSpace的聚类分析可知,聚类较为显著的有#0抗疫精神、#1疫情防控、#2民族精神、#3时代价值、#4思政课等。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和关键词聚类图谱,可将“抗疫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第一,抗疫精神的理论内涵研究。如聚类#0抗疫精神、#1疫情防控、#2民族精神。吴潜涛从伟大抗疫精神与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密切联系中,来阐述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质与价值[3]。喻立平、罗志刚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实践观、集体观的理论逻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抗疫斗争的实践逻辑,探讨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逻辑基础[4]。张曼、刘吕红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视域,诠释抗疫精神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依据、中国精神传承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实践基础[5]。

第二,抗疫精神的文化传承研究。如聚类#0抗疫精神、#2民族精神、#8社会主义。石书臣、韩笑论述了抗疫精神是对红色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6]。曾斌、林伯海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实践中,赓续与弘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一致”“革命英雄主义”“实事求是”“国际主义”等革命精神[7]。沈永福、郭敏科从中华传统美德角度研究抗疫精神,认为弘扬抗疫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8]。

第三,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如聚类#0抗疫精神、#3时代价值、#6价值、#8社会主义。文大稷、陶鹏飞通过对抗疫中“文”“网”“人”等元素的深入研究,阐述抗疫元素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9]。谢爱莲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实践维度挖掘抗疫精神的教育元素,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10]。李亮亮探讨了将抗疫精神全面融入学校教育、生活世界、网络空间,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11]。

第四,抗疫精神的弘扬路径研究。如聚类#0抗疫精神、#4思政课、#5新时代。赵丽媛、翟继军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阐释了要以中国抗疫的伟大成就促进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自信[12]。费萍探讨了从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实践养成、坚持典型引路、注重文化熏陶、扩大舆论宣传等方面,促进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13]。王易论述了要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中,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14]。

四、结论及展望

“抗疫精神”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表明,当前学界对“抗疫精神”主题研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学术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视化分析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疫斗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抗疫斗争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证明人民群众是战胜疫情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学术研究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学术文献较多从“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视角展开“抗疫精神”文化渊源的研究,抗疫精神中文化的影响力基于中国精神的传承和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同时,“文化自信”“时代价值”“新时代”等在抗疫文献中也有较多体现,体现了学界既注重研究抗疫精神的文化渊源,又能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述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三是学术研究坚持思想的价值引领。在“抗疫精神”研究学术文献中,凸显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疫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国理念,彰显了“四个自信”的价值引领作用;此外,以伟大抗疫精神培育青年的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也受到学者的较多关注。

“抗疫精神”后续研究应体现以下要求:一要深入挖掘抗疫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进一步诠释抗疫精神生成的历史文化逻辑基础,伟大抗疫精神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贡献等,通过对抗疫精神研究展现中国人民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生命观,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培育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要全面剖析抗疫精神的理论制度逻辑。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阐释抗疫精神生成的理论制度逻辑内涵,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增强青年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相统一。三要继续阐述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蕴涵。学者要从学术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抗疫实践中青年一代展现出不惧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激励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汲取榜样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砥砺品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历练成为能够担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抗疫论文精神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