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构建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

2023-04-26 07:36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陈 军

(广东培正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化产教融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肩负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使命[1]113。随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产教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在政策的高位推进下,各地纷纷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进行了各种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了一批典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功案例。然而,总体来看,我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还处于探索阶段,产教合作普遍不够深入,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等方面,企业参与度普遍很低,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待突破,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还未成功构建。

“三螺旋”理论是由学者Etzkowitz和Leydesdorff借鉴分子生物学相关理论阐述经济发展中政府、大学、产业三个主体相互作用关系变化的理论[2]15,自推出以来,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可,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产教融合涉及校、政、企、行等多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协调配合,因此,本文借鉴三螺旋理论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对于突破阻碍产教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推进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因素

产教融合涉及政、校、企等多主体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影响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主要因素有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的因素。

(一)政府方面的因素

1.政策体系不完善,约束力不够

我国产教融合是由政府高位推动的,完善的政策体系和较强的政策约束力是保证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但是,众多政策文件大都以意见、方案、通知、办法、指南等形式颁布,至今未有产教融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1]114,产教融合政策体系不完备。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普遍约束力,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效力递减现象,导致许多产教融合政策到了地市级层面就难以被顺利推进和执行,许多市级政府至今仍未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产教融合实施细则。地市级政府是落实产教融合政策最重要的环节,需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校实际进行切实的政策细化创新,特别是对校企参与主体有直接激励作用的“土地+财政+金融+信用”等政策制定细化且程序清晰的具体操作细则,如果产教融合政策在此环节未得到积极响应,将严重影响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高校作为产教融合最重要主体,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极大地受到教育政策的调节。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要加快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在设置高校评估指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新专业申报、课题申报等)时,还是以传统的学术性指标为主,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并没有采用以产教融合等实践性指标为主的分类指标体系设置,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此外,产教融合政策制定主体主要来自政府各部门,高校和企业很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导致很多政策对校企需求考虑不足,最终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与可行性[3]。

2.统筹规划不够,主导作用有待加强

现阶段政府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导者,只有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教育与产业资源,才能推进产教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服务效应。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没有真正把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导致地方教育和产业难以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

此外,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制定了大量产教融合促进政策,但却缺乏广泛宣传和对政策内容的解读,许多高校和企业缺乏对政策内容的切实了解,导致很多激励政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严重影响了政策效用的发挥。

3.经费支持力度不够,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欠缺

地方政府只有提供足够的专项经费,才能保证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措施的落实。然而,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专项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大,使产教融合激励政策难以真正落地,极大地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

此外,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是提高产教各方对接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校企合作成效的有效手段。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却没有主导搭建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产教各方常常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增加了合作对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从而阻碍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广泛开展。

(二)高校方面的因素

1.办学定位模糊,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

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对产教融合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其产教融合的态度和行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并不安于扎扎实实进行本科人才的培养,而是热衷于进一步上层次、上水平(举办研究生教育、从学院改名为大学)。目前我国硕士学位授予点的评审指标还是以传统的学术型指标为主,致使追求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模糊和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足。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校企合作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实践教学要求,并未主动进行产教融合探索创新,因此,校企合作内容还是局限于浅层次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形式,甚至很多校企合作始终停留在签订的纸质协议上,没有任何实际行为[4]。

2.资源平台不够,服务企业能力有限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除了希望高校能够满足企业一般的用人需求外,还希望能够利用高校的研发设备和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诸如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问题。然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从专科学校升格而来,本身获得的政府资源有限,在研发设备、技术资源方面并无很大优势,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服务能力有限,无法对高科技产业、大型企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随着直播、跨境电商等新兴互联网营销渠道的兴起,一些从事直播和跨境电商经营的企业有比较强的校企合作意愿,希望高校能够提供场地建立直播或跨境电商基地,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校园,并利用学生人工成本低的优势来开展运营,以期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设施资源也比较紧张,无法满足企业对项目场地的要求,造成此类校企合作的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3.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积极性不高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是产教融合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在教师资源方面,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以及为了迎接教育部的各轮评估和各种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各校展开了越来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引进时主要看重的还是学历、职称和学术成果,而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但缺乏较高学历者却难以进入高校,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技能、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5]。不仅如此,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一线教师的考核评价还是采用传统方式,在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并未将产教融合工作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严重影响了广大一线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企业方面的因素

1.缺乏长远考虑,注重短期利益

与政府和高校的公益性不同,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看重的是经济利益,因此,能否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是决定企业是否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进行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源、资金,而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因此,大多数企业往往心存顾虑,对不需要过多投入,又能为企业带来急需人力资源的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浅层次合作比较热心,而对深入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过程设计等深层次合作缺乏热情和耐心,且一旦校企双方的合作未达到企业的期望,企业就产生了放弃继续合作的念头,从而导致产教合作难以持久和深化。

2.缺乏主动意识和问题意识

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和有效的外部协调机制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和深入开展的前提。目前,一般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从事校企合作的工作部门或人员,校企合作工作往往由人事或行政部门人员兼任。对这些部门或人员来说,由于兼任工作并非其主要职责,他们往往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主要工作,没有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规划,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和信息汇集机制。因此,企业除了人员招聘需求外,对于其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缺乏明确的认知,在校企合作中无法做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很多企业主动意识缺乏,即使已经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也由于没有主动与高校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使校企之间缺乏持续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双方在资源互补、问题共商、团队共建、知识共享等方面始终难以深入开展。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螺旋模型

(一)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原本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分析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间因果辩证关系的理论,后来,Etzkowitz 和Leydesdorff 将其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用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与政府之间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辩证关系[2]15。该理论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大学、产业、政府除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外,还承担其他角色的部分职责,三者相互协作,结成螺旋状结构模式,共同推动整个创新活动的螺旋式上升[6]。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政府、企业的“三螺旋”演化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螺旋模型

目标的一致性是保证不同利益主体建立长效协同机制的关键。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看,高校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高校、企业和政府都是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而开展各项活动,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螺旋模型图

图2 中,三螺旋模型的政、校、企三个主体均为经济社会中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完成自身社会经济职能基础上各司其职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政府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激励政策等方式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最终获得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通过将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和岗位标准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者和共同培育者,通过为高校提供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标准并参与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过程,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的接纳者和使用者。

除了各自独立开展活动,政、校、企各主体还通过重叠产生互动关系,最终建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首先,三个螺旋体在扮演自身角色的同时,还承担其他主体的部分职能,从而发生角色变化,从单一职能转向复合职能;其次,每个螺旋体相互作用,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整合;第三,各个螺旋体混合组成多边关系,促进螺旋体自身的融合与持续发展。

5.3 清洁田园:及时去除部分病叶、病株、病枝、病果,深埋或烧毁病残体,减少再侵染源,收获后,清洁田园,妥善处理病残体和作物秸杆。

三、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

(一)螺旋主体各司其职

1.政府主体职责

(1)完善政策体系,提供法律保障。第一,产教融合牵涉面广,既涉及政、校、企等多主体的利益协调,又涉及工信、财政、税务、教育等多部门的政策协同,需要财政、税收、信用、土地等多方面的组合激励和促进,如果只有政府规范性文件推动而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将难以调动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国家层面要尽快制定实施《产教融合促进法》,明确产教融合各参与主体和相关部门的责、权、利以及相应的奖惩制度、法律责任等,为产教融合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第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进行各类评审指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新专业申报、课题申报等)设计时,要注重设置产教融合相关指标。探索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以实践型、应用型指标为主的硕士点申报评审指标,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继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导向。第三,各市级政府首先应将产教融合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从制度层面建立产教互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次,应该结合区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围绕需求和痛点,吸收高校和企业意见,积极探索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制定落实“土地+税收+金融+信用”政策,切实打通产教融合制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产教融合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发展激发动力。最后,就本地产教融合推进工作拟定阶段目标,做好任务分工,明确责任部门,并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产教融合做好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

(2)加强政策宣传,增强激励效果。激励政策出台后只有被政策作用对象广泛关注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和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后,还要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如可以通过召开本区域校企合作交流会、政策巡回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产教融合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和解释,特别是针对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如怎样申请并获得产教融合型企业?获得产教融合型企业后如何取得“土地+财政+金融+信用”激励?如何得到税收优惠及其他激励措施?等等,使区域内校企各方都能够快速了解政策内容,从而提高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3)搭建服务平台,提高合作成效。地方政府搭建产教融合对接服务平台,为产教合作牵线搭桥,对于解决产教合作信息不对称,促进校企精准对接具有重要作用。线下可以由地方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或工业园区管理部门)定期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邀请有合作意愿的校企双方直面交流洽谈;线上建立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集本地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校、企等各类主体精准提供产教融合信息服务。

2.高校主体职责

(1)明确自身定位,完善培养体系。作为应用型高校,主动服务与助力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基础,因此,要明确自身定位,扎实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避免一窝蜂地追求上层次、上水平(举办研究生教育、学院改名为大学)等急功近利行为。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立足之本和必然之路,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体系,使高校的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契合地方产业发展要求,并随着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调整和优化。另一方面,对标岗位工作标准对人才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工作标准融入其中,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积极拓展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充足的资源是校企合作项目有效落实的保障。面对资源平台的不足,高校首先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在土地、资金、设施、设备等方面不断拓展资源条件,为引企入校等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资源平台保障。其次,做好科学统筹规划,采取新建、改建、扩建、租赁等方式科学利用好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再次,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利用各类科研支持经费不断更新技术设备,提高学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吸引相关企业主动前来进行合作。

(3)完善教师结构,改革激励制度。首先,加强应用型教师引进和培养,有针对性引进既有较高学历,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专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主动参与企业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再次,完善激励制度设计,从人事政策、薪酬制度、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激励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系统政策,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从事产教合作的积极性。

(1)做好长远规划,拓展合作深度。作为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不仅要关注短期利益和显性收益,也要关注长远利益和综合收益。要认识到实施产教融合,企业虽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收益,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从高校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持续的企业宣传和良好的智力资源,是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激励政策,企业充分利用这些激励政策,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需求,做好长远规划和工作安排,积极主动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学标准与产业标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全面对接,提高产教结合的紧密度。除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外,企业还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需求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校企联合开展研发项目或共建研究实体等,实现校企之间在科技研发创新上的共建共享。

(2)理顺管理机制,提高合作成效。企业要做好制度设计,构建有利于产教融合的管理体系。企业内部要设置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部门或人员,将校企合作作为企业的主要工作之一。校企合作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使企业内部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其次,要提高主动意识,主动寻求与高校合作,并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制。除了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践岗位、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外,也要积极引入高校资源进行资源互补和多方位合作。再次,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充分引入高校资源解决企业难题,要建立内部问题收集机制,汇集、整理各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项目化方式,委托或联合高校师生共同完成定向课题,从而提升校企合作的“增溢效能”。

(二)螺旋主体的交互与融合

1.政策制定过程的交互与融合

作为产教融合政策的发布者,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然而,产教融合政策涉及调整政、校、行、企等多方主体的关系和利益,能否满足各方主体的需求是产教融合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和落地的关键。因此,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充分吸收校、企各方加入政策的制定中来。高校和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主体,要抛弃政策的制定与己无关的观念和态度,而积极主动融入政策制定团队,为地方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建言献策,使地方产教融合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加有利于政策的落地与实施。

2.教育过程的交互与融合

明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对校企各方制定合适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本地高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除了校企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融合外,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权威的解读者,也要承担教育功能,成为政策的宣讲者和传播者。地方政府要将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政策通过讲座、宣讲等各种形式融入高校的教育过程,使其成为高校广大师生丰富知识和拓展眼界的重要渠道,做到教育过程的交互与融合。

3.运营过程的交互与融合

作为产教融合的主导者,地方政府还可以直接搭建产教融合运营平台,引进校企各方合作运营。如可以新建或划定某工业园区作为产教融合产业园区,做好入园各方产教融合指标的设置,符合产教融合指标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可以申请入驻园区,并按照要求进行运营。政府要设置考核指标,定期对产教融合实施效果进行考核评估。达到要求的入园企业可以直接享受“土地+财政+金融+信用+税收”的激励政策,高校也可以获得财政支持以及其他优惠待遇,从而极大地调动产教各方合作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搭建科研平台,设置产教融合科研基金和科研课题,引导校企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促进校企直接合作。

四、结语

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是破解产教融合难题、促进产教真实合作与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政府、高校、企业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我国产教深度融合的原因,借鉴三螺旋理论,构建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政、校、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作为三螺旋主体各司其职,在完成各自主体职责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交互与融合,各自承担其他主体的部分功能,实现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交互与融合、教育过程中的交互与融合以及运营过程的交互与融合,最终实现产教的持续合作与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