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词句段运用”的密码,为中年级作文指导助力

2023-04-26 08:25郑玮瑜
关键词:词句教材作文

郑玮瑜

统编教材从小学三年级起,在“语文园地”中设立“词句段运用”板块,依据单元的课文,强化了词、句、段运用的综合训练。板块中“运用”的意思是“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笔者以为,它实际指向的是语言实践,是学生在实践中呈现出的语质(言语品质)、语感(言语感悟)、语律(言语规律)、语思(言语思维)。而语质、语感、语律、语思又是学生作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三年级作文起步阶段,若能以词句段运用为依托,破解隐藏在其间的语用密码,将其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必能为提升学生作文素养助力。

一、字斟句酌,在运用中锤炼语质

“词句段运用”重在“运用”,这就提醒教师不能停留在题目的表层,浅层次地朗读、理解以及积累的训练,而要以编者视角审视题目,深度解读习题中每个元素的设置意图,并把它与单元作文要素进行反复对照,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点,字斟句酌,为锤炼学生的言语品质搭建契合的作文训练场。

1.反复启发,建立联系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是让学生发现“成语有什么特点”。乍一看,这只是一道理解题:要求学生从八个成语中分辨出描写动作、神态、心情的成语,并加以归类。但细究之下发现,这些词都透着“新鲜感”,如果教学只停留于理解与积累,显然低估了这一组词语的实践价值。本单元的作文是“猜猜他是谁”,这一组词,为学生发现特点、展示特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拓展了表达思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说说这些词展现的动作、神态、心情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是什么样的。在交流中,这些词的内涵在学生的经历中不断具象,并且有了意义,有了不断被使用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还看过哪些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又想起了哪些特别有意思的词语。如此反复启发,学生的经验与词汇之间不断建立联系,作文语言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2.勾连作文,多样锤炼

第二题出示了三个句子,让学生思考“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第一句选自《花的学校》,作者站在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放在“词句段运用”板块中,让学生体会句子丰富的想象。第二句写出了小时候孙中山的与众不同,而第三句是通过语言表现小时候的孙中山对学问的执着态度。三句话表达各有侧重,意在让学生通过轻重快慢的朗读,把一句话的重点意思表达清楚。但是,如果仅仅是轻重快慢的朗读训练,只会让生动的语言落入枯燥的境地。

实际上,这道题同样可以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猜猜他是谁”整合。讲评的时候,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文,请同学猜写的是谁。通过读与猜的互动,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也能再次实践“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当然,也可以临时调整座位,让写同一个人的同学坐到一起,互读作文,发现异同,比较得失,提升对作文的思辨能力。整个过程,可以实时提醒学生,注意语气的变化,使每一次的分享都充满乐趣,以达到“体会作文乐趣”的目的。

二、化整为零,在递进中发现语律

中年级的作文指导通常以单元为序列,一个单元一次指导,难免落入“碎片化”的指导模式,指导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因为一个单元一次,练习的频数太低,难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为此,笔者建议借助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将作文指导化整为零,不仅能提高练习的频数,又加强了练习的整体性,从而提升作文指导的效果。

1.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做到有的放矢

统编教材为了增强教师的语用意识而在“园地”中设计了更为清晰明了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其间承载的语用训练点更加显而易见。但是,由于这些训练点是分散在每个单元中的,其中的设计意图不能被一眼看穿,需要对习题进行一定的梳理分类,归纳出同类习题在不同单元的衔接点和提升点,从而明确作文指导的思路。

如三年级上册从第一单元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一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就安排了“下面的成语有什么特点”,进一步唤醒学生对“新鲜感”的词句的体味。第二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節”,以及第四单元的“下面的成语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类似的成语吗”,强化学生对“新鲜感”的词句的积累。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则安排了“看到下面的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和“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促进学生对“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可见,这是一个从关注到运用逐步提升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教材的语用训练进行梳理,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2.关注学段与学段之间的区别,做到精准施教

笔者观察发现,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较少关注其他年级“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什么内容,至于本册教材,也只会盯着本单元“词句段运用”,这样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语用的规律,形成稳固的语用能力。所以,要想用好“词句段运用”板块,教师要对不同学段教材进行通读,对学段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做到心中有数,尤其对本年级中不同单元“词句段运用”板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宏观把握语用指导的目标序列,形成纵向联系,避免教学“错位”或“越位”。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练习中提出“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相对应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为作文中的“写具体”这一能力设计的训练。纵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又提出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单元的“词句段运用”设计的相应练习是“读一读,想想下面两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此类要求在后面的年级中也有提及,并且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执教者要细致考量每一学段的能力要求,不断比对,从而做到对这一作文训练点的精准施教,为学生下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真实情境,在体验中提升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为此,教师借助“词句段运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该努力创设真实的语用情境,这里的情境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故事情境,但对学生来说必须是真实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积极的体验中提升语感。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体验生动有趣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词句段运用”,其中要求“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而如何“把段落写具体”,又是作文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把训练落实到位,需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笔者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对习题中的例句做了修改,把原句“车站的人可真多”改为“红领巾义卖活动开始了,操场上的人可真多”。之所以这样修改,是因为学校刚刚开展了红领巾义卖活动,学生的记忆犹新,说起来自然劲头十足。于是,笔者又做了如下设计:(1)看到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2)交流“描述这个画面,你会怎么说”,比如,从人的数量、动作等方面来说“人真多”,从在义卖中最喜欢干的事情、听的声音、看的场面等方面来表达“喜欢”。(3)组织学生交流积累描写“人多”“喜欢”的词语,然后运用这些词语,围绕关键句尝试自己练说。(4)指导学生从“有没有围绕关键句来说”的角度交流互评,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5)时下,刚好教室窗外鞭炮花盛开,于是又给出“教室窗外的鞭炮花开了……”这样的例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与表达。如此,借助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生的言语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融入真实的作文情境,让体验扎实有效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直是学生作文的老大难,如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并在作文中正确判断并使用呢?统编教材的“词句段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训练平台。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词句段运用”板块列举了在对话语境中标点符号运用的三个典型例子。三句话中引号的位置随着提示语的变化而变化,这对于处在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笔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如下设计: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读三次对话,观察其标点运用的异同点,并从中找到规律,接着,借助儿歌“提示语在前,冒号引号紧相连;提示语在中,逗在后面引两边;提示语在后,句尾画个小圆圈”,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记忆。然后,利用希沃白板模块可移动、交互性强的特点,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上台演示并讲解。最后,将这一语言训练點融入本单元作文“续写故事”,要求学生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尝试运用三种不同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作文实践情境中提升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意识与能力,从而提升语感。

四、多元评价,在互动中强化语思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仿写的训练,仅三四年级教材就有24处设计了仿写,可以说占了很大的比重。仿写的重点不仅仅是“仿”,还要让学生在仿中发现问题,并对自己的写作进一步完善,激活言语思维。因此,仿写后的精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1.着力于精简课堂,追求“一练一得”

“一课一得”源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其理念的核心为每节课设定一个重点,从而精简教学内容,为学腾出时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取适合自己的“一得”。以此理念为指引,借助“词句段运用”进行的作文指导,也要追求“一练一得”。比如,在唤醒学生对“新鲜感”词句体味的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地设计语境,让学生用积累的“新鲜感”的词进行说话训练,这个时候,重点考查的就是学生会不会用,有没有用的意识,而不是附带式地要求学生“说具体”“说生动”。附带的要求往往会干扰学生对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掌握,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一得”的意义在于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教的有效性。

2.着眼于过程评价,提升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如何实现呢?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词句段运用”板块中要求学生“照样子写一段话”,让学生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不是一件易事。笔者教学时,先出示评价量表,同时告知评价标准,并配上相应的星级。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评价工具”,以此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借助精准评价,学生能够找到修改的参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自我完善。在完成第一次仿写后,让学生自己对照星级标准自我评价,进而明白自己仿写的句子所处的水平。接着,同学之间互相提意见并进行修改,努力提升仿写星级,教师最后再给予星级评定。

着眼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练笔时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使评价标准更清晰,并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调控的功能。

猜你喜欢
词句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