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2023-04-25 03:43:42但海兴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师德师师德青年教师

刘 菡,但海兴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人们将师德视为从教之本,认为师者应当“行天下之正道”“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从“四个引路人”到“四有好老师”,从“四个相统一”到“六种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作出了明确指示,一再要求广大教师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和使命,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的战略部署,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对广大高校教师提出的新期盼、新要求,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具有重大意义。

一、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一)师者,人之模范也,是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之所以从古至今都被视为一种崇高神圣而受到人们尊敬的职业,是因为其学高、其身正,除了需要具有广博深厚的学识之外,还要有高尚的品格和端方的德行。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高校教师历来都被视为社会最高准则遵循的典范,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关键也在于教师。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有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运用新思维、新理念,较为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其看法、想法、做法更容易影响学生,更容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师资力量逐渐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支撑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关系着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教师群体职业形象塑造,关系着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更关系着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能否顺利实现。

(二)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其本质是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精神诉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师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二是教师作为人本身的道德修养。合格的教师,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既要精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需涵养德行。甚至可以说,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合格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养,不能越过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其次才是教书育人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职能,无论哪一种职能的实现,都需要有“德”贯穿其中。作为五大职能的“执行者”,高校教师相较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身上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应当是道德高尚的人群,是明德至善的楷模。

如今,部分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在社会上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严重挑战了师道尊严。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由于职业赋予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示范性,个别行为也会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影响教师的整体形象和声誉,进而会使社会对教师群体产生信任危机。到那时,师德重建、师道重振将异常困难。

(三)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是教师应展现的良好精神风貌

“师风”,即教师的职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的精神、散发的气质、展现的形象。如果说师德指向教师的内在精神品质,反映个体品德修养。那么师风则指向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反映为行为习惯[3]。

师德是师风的内在动力,师风是师德的具体表现。相较而言,师德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征,而师风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关系更为紧密,具有外显性、短暂性和局部性的特征,是师德个体行为的集中表现。虽然师风与师德的内涵和概念不尽相同,但高校师德建设与师风建设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

学生普遍都具有“向师性”,高校教师的“师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层影响。诚然,在高校中学历高、学识高、学术强的教师不一定是最受爱戴的教师,但师德高尚的教师,一定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重。因此,树立良好的高校教师形象尤为重要。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可以“师风”为切入点,将个体教师师风的塑造内化为特定的师德,进而汇聚成整体的师德规范,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社会服务等多种职业行为。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想信念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求教师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等六个方面上下功夫”[4]。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立身从教的根本,是他们能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关键。

青年教师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日常教学科研事务繁忙,不仅面临着职务晋升、激烈竞争等工作压力,还面临着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客观的生活压力。加之部分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缺乏关注,没有制定量化考核的标准,导致部分青年教师较少主动学习和关注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对职业道德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烈的情感、对初心使命缺乏坚定的意志,进而出现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

高校历来都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在新媒体环境的推动下不断侵袭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青年教师如果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应对多元价值取向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时,就会缺乏政治警觉性和鉴别力,价值观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而产生人生信仰迷失、自我认知缺失等偏差,不仅影响其师德修养和个人行为,更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二)育人理念虚化

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这两大核心使命。教书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育人则更加注重思想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滋养,侧重强调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先贤孔子教育弟子在注重历代文献古籍学习的同时,也要涵养德行、忠诚守信。新时代,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用与社会、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和与教师身份相匹配的德行去教育引导学生。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师德师风建设仍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问题,没有结合青年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育人”,相较于“传道”而言,他们更加注重“授业”和“解惑”。也有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师德师风的本质和内涵把握不清、认知不足,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立德树人理念。认为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和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在贯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上做得还不够。

(三)法律意识淡化

近年来,教育部曝光了多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如学术不端、体罚学生、违规使用经费、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问题。其中某些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方和学校党委责任未能有效压实,还未将师德师风建设、法治建设纳入到党建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清单,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综合素养不高,对与教师职业紧密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甚至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都知之甚少,在法制思维和法律信仰双重缺失的情况下做出一些违规违纪、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强调在“立德”时需要把规矩挺在前面。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虽然它不像道德范围那么宽泛,但它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道德不会具有的[5]。从一定意义上讲,守德就要守法,违法就是失德[6]。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大多仍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用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予以规定,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法律素养进行培养,导致部分教师法律意识淡薄,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正人心”与“立规范”相结合

在培育和树立高尚师德的实践中,不外乎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两类形式。思想教育是“正人心”的过程,制度建设是“立规范”的过程,二者分属“自律”和“他律”的不同范畴。[7]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持续的教学管理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引导中成长起来的。因而,相较于传统的师德师风建设而言,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更加倾向于回归教师这一个体,要确立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教师德行的规范约束,又强化教师德行的个体引导,加强精神引领、队伍培养、违规违纪处理相一致的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通过“软引导”与“硬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把严格的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引导结合起来,实现“正人心”与“立规范”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想从源头上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监督管理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聘期考核等方面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闭合责任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用刚性制度予以约束和规范,使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具体化、可量化、可考核。要构建明责、确责、考责、问责“四位一体有效的师德考核激励机制,将“软标准”变为“硬要求”,在教师的招聘引进、考核评价、日常监督与违规惩处等方面,强化师德师风要求,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师德失范行为自查自纠,建立将扶正和祛邪相结合、个体建设与群体建设相结合、他律约束与自律引导相结合,从制度上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另一方面,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关键中的关键。“传道者要先明道信道,受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要立足高等教育系统工作实际和青年教师群体特点,集中化、常态化开展师德学习教育,从教育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优化职业作风、提高职业技能等角度入手来选定师德师风教育的内容,唤醒教师内在的精神品性,进一步激发和唤醒广大高校青年内心深处对“教师”这一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将自身的道德修养外显为道德行为,在思想根源上形成优良的师德、在行动上形成优良的师风,让师德理念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从感性深入到理性,从理性升华为信仰,进而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既“成于内”,又“形于外”,真正达到内在的心正和身正。

(二)坚持“树典型”与“抓反面”相结合

近年来,教育系统涌现出于漪、卫兴华、张桂梅等多位教书育人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会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使全体教师深受鼓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就是充分发挥典型事迹、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青年教师修好新时代人民教师应有的大德,做到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弘扬师德典范,注重先进事迹宣传,着力塑造积极向上的高校教师职业形象,以形象标准牵引教师行为。适时开展“师德师风优秀教师”“学生心中的好老师”等评选活动,选拔具备优秀德行风范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通过校报、广播、网站、微信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光荣事迹,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累计曝光12批次86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反面案例,对整个教育系统都产生了案例指导和警示作用。警示教育的巨大作用,也向全社会传达持之以恒抓实抓严师德之风的决心和意志。要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学术不端与师德违规共享及处理联动机制,开展重点领域、关键人群综合治理,对苗头性、连发性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保持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师德失范行为警示教育,依托公开曝光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典型反面案例和本地本校通报案例,把师德集中学习、违规惩处、警示教育、通报曝光等结合起来,通过召开警示大会、印发典型案例集、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教师开展讨论、反思总结等多种形式,切实让警示教育发挥强震慑、固防线的作用。

此外,还需做好师德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重点面向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海归青年教师,组织开展师德专题报告会、座谈会、表彰会,举办新入职教师的师德专项培训、入职宣誓、参观学习师德馆等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指示、四史学习教育以及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师德规范、警示教育等五个方面开展专题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筑牢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根基。要构建个体意识引导、内部制度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师德共同体”,充分展示新时代教师队伍风采,进一步讲好新时代师德师风故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塑造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的教师形象,彰显新时代高校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仪表风范,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坚持“重整治”与“树新风”相结合

从古至今,教师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都拥有崇高的地位,师德师风问题也成为全社会高关注、高共识、高敏感、高烈度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教师的失守失德问题极易形成聚光灯效应,造成负面信息的社会传播力指数性增长。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对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既要“重整治”,对各类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攻坚,清除教师队伍存在的顽瘴痼疾。进一步加强督查检查,推动以查促改,强化责任追究,重点排查从业禁止制度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和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师德违规行为,加强师德师风风险点管控,做好师德舆情的监测、核查、处理和上报工作,鼓励教师对自身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推动从业禁止制度和教职工准入查询制度落实,将师德违规问题与高校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研究生招生指标、双一流建设评估以及人才项目推荐等联动考核,查处一批师德不正、行为失范从教人员,构建师德师风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做到既革弊立新,又激浊扬清,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

也要“树新风”,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提振师道尊严,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进一步凝练教师优秀特质,提出教师职业的精神感召和践行准则,建设面向广大教师的教育引领体系,不断引导广大教师自律自强,形成人人追随教育理想、“大先生”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特别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努力让教师资源全程陪伴每一位青年教师,让教育成果平等面向每一位青年教师,让教育过程全面跟随每一位青年教师,让教育效能深度助力每一位青年教师,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青年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内荣誉体系,做好教师节、新教师入职、优秀青年教师等奖励和宣传,提升和维护教师职业形象,激发教师爱校荣校、热爱教师职业的工作热情和内在动力,构建尊师重教的良好校园、社会生态,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

(四)坚持“强统筹”与“促协同”相结合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广大人民群众对好老师、好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为迫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既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必守阵地,更是评价青年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增强师德师风在全社会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大工作格局,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明确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谁来抓、怎么抓”,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维护政治安全、政治稳定和政治能力建设的高度来抓,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到各地各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重要评议内容,切实把师德师风纳入到全面从严治党清单,在现有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的责任,落实好高校二级学院院长、书记的第一责任,突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师德养成,促进教师自觉切实引导广大教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指示精神把握准、领悟透、理解好,把立德修身当作终身必修课,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学校师德师风的第一责任人是书记和校长,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系统也有同责。要加强部门协同、突出内控外联,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健全会商协调机制,统筹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教育工作、师德违规惩处工作、教师激励工作等,构建教师激励、违规惩处、师德考核、师德监督、师德教育、师德宣传为一体的教育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网勤、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大力协同,推动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等多重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强大合力,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还可以适度拓宽师德师风建设反馈渠道,让家长、学生、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参与到监督、监管和约束失德行为的行动中来,形成有效结合、协同联动的良好工作局面。

猜你喜欢
师德师师德青年教师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48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