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靥本相应”论治亚急性甲状腺炎

2023-04-25 12:34李心爱袁姣姣张旭帆祁烁陈晓珩商建伟李哲李会龙李欣怡彰金吴艳珂杨燕丁治国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7期

李心爱 袁姣姣 张旭帆 祁烁 陈晓珩 商建伟 李哲 李会龙 李欣怡 彰金 吴艳珂 杨燕 丁治国

[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肝郁脾虚;靥本相应;瘿痛

亚急性甲状腺炎(以下简称“亚甲炎”)临床占就诊甲状腺疾病的0.5%~2.0%,且发病率逐年增高[1]。目前西医常规采用抗病毒、镇痛药、糖皮质激素治疗,尽管症状控制较快,但临床存在复发率高及较多不良反应[2]。中医药治疗亚甲炎具有一定优势,能有效缓解疼痛、发热、甲状腺肿胀等症状,有助于甲状腺功能的恢复;其次中医药能够标本兼治,减少复发率,还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能够注重兼夹症候如合并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等。中医特色思想是“整体调节、辨证论治”。本文在掌握古今医家治病思想的前提下,掌握甲状腺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结合当代的生活方式,提出“靥本相应”的治疗新思想。本文旨在将治疗本病的新思想进行阐述。

1 溯本求源,“肝经郁热,气血痰凝”为核心病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3]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冬伤于寒”“四时之气”“更伤五藏”。说明四时失序及有害生化的气候会有损于健康,此外,人受到六淫之邪的感染之后,特别是暑热一类的邪气,往往诱发及加重瘿病。正如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4]云:“此乃外因寒、熱、风、湿所成也。”本病基本病因为外感风热,风为百病之长,易兼他邪致病,风热夹痰结毒,壅滞于颈前,见瘿肿而痛。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外感火热、情志郁滞,痰湿停滞所引起。其中“火(热)”“毒”“痰”为致病关键。此外,情志因素亦能诱发本病,正如《医学入门·脑颈部》[5]载:“原因忧恚所生,故又曰瘿气,今之所谓瘿囊者是也。”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体质因素有关。《素问·疏五过论》[6]曰:“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是指精神情感的异常,能损耗内脏精气,使脏腑失调,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常,导致本病发生。总之,本病是风热之邪外袭,风温或风热,失治误治,病邪郁久化热,遂成发病之患,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则气机失于调畅,与热邪互结于颈项,气郁热结,血瘀阻滞经络,经气不畅而致疼痛。风邪客于肝胆,循经上达,止于颈部,阻碍气血津液正常运行。肝经气滞化火,外热内火相合,可形成肝经郁热之证,气滞血瘀痰凝为其基本病理变化。

2 亚甲炎“肝经郁热,气血痰凝”的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以甲状腺肿大,按之坚硬,疼痛显著、复发率高为其特征。本病的病因为外感风热、风温,内伤七情,风善行而数变,游走不定。本病常表现为先发于一侧,后转至另一侧,有游走的特点。热为阳邪,致病常表现出热象症状。故本病初起,患者表现为低热、少数表现为高热、面赤、脉洪数。肝主疏泄,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是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情志活动的主要影响。而甲状腺为足厥阴肝经循形之处,正如《灵枢·经脉》[7]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明代沈承之《经络全书》亦云:(颈项也)“又属足厥阴肝经。”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兼以外感风热,病邪郁久化热,肝郁热结,互结于颈项,导致颈部肿大,颈前疼痛,放射至颌下及耳部,恰合肝经循形部位,或伴有咽梗如炙,情绪急躁易怒,口苦咽干,本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脏,肝火上炎,扰动心神,可见心悸、心烦、失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可见双手颤抖、急躁易怒等。肝失疏泄,冲任失调,可见女子月经不调、经量稀少等。由此可见,外感风热之邪是本病主要病因,肝疏泄失调是其主要病理变化的主要环节,肝经郁热是其核心病机,气滞血瘀痰凝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3 亚甲炎的主要治则

王旭教授根据本病特点,认为本病病机为风热毒邪为先,气滞与痰凝夹杂,治疗原则为清热和营,化痰消瘿;病初注重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病久应加强养阴清热、化痰散结,治疗上用自拟清热消瘿汤[8]。方和谦教授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与情志和体质有关,提出本病的基本病理为热郁上焦,痰凝气结,以热郁、气结、痰凝三者合而为患[9]。临床提出“以疡论治”,治疗以“清热解毒、散结通络”为大法;处方以仙方活命饮加减;林兰教授对于本病的治疗重视外治法,多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法,使局部肿痛得以尽快控制[10];魏子孝教授认为本病初期发病常外感风热,加之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化火逼迫气血上行,火热灼津,为痰、为瘀血,治疗过程中清热散结之法贯穿始终,且治疗之时尤其重视甲功的变化[11]。蔡炳勤教授认为痰是一切甲状腺疾病形成的基本原因,痰的形成则多归于肝郁,在治疗上强调六经辨证,治疗以清热解表化痰为法[12]。许芝银教授认为本病多与外感风温、七情不和、正气不足相关,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临床上亦结合其他外用疗法[13],姜兆俊教授认为本病多由肝郁胃热、外感风热、热毒循经上攻所致,临床治疗以疏肝清热、解毒散结,兼顾祛风除湿[14]。冯志海教授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归属于温病范畴,在表则辛凉透表,入血则凉血解毒[15]。裴正学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咽颈,足厥阴肝经上绕咽喉,本病当从肝论治[16]。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重视正虚发病说,提出益气补血以固其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治其标。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冯建华教授认为本病源由外感风温、疫毒之邪和内伤七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五种证型:风温犯表型、热毒炽盛型、肝郁化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等,临床重视验方和成药的运用[17]。

4 亚甲炎用药分析

丁治国教授根据亚甲炎“肝经郁热,气血痰凝”的病机特点,结合多年临证经验,针对本病特点,以清肝泄热、活血散结为治疗大法,标本兼治。核心方药以为柴胡、黄芩、芍药、夏枯草、生石膏、知母、蒲公英、牛蒡子,方中柴胡、黄芩有小柴胡汤之意,旨在和解少阳,亚甲炎初起,甲状腺单侧或两侧局部疼痛,或两侧交替疼痛拒按,或有肿块,利用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身濈然汗出而解。黄芩苦寒,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8]:“味苦性凉,中空象肺,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又善入脾胃清热……又善入肝胆清热,治少阳寒热往来。兼能调气,无论何脏腑。其气郁而作热者,皆能宣通之。”用于亚甲炎肝经郁热之证。柴胡、芍药取柴胡疏肝散之意,疏肝解郁以达病之根。相关研究表明,白芍醇提取物对大鼠蛋清性、甲醛性急性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几种炎症模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9]。清代叶桂《本草经解》[20]:“夏枯草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太阳膀胱经,味苦辛无毒。”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散结、消瘿、明目。辛苦微寒,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能散厥阴之郁火故也。”杨坤等[21]用夏枯草口服液辅助小剂量泼尼松治疗亚甲炎,治疗组疗效及复发率均优于治疗组。另有多项研究表明[22-30],夏枯草口服液与激素或者抗炎药物联合使用,其联合组治疗时间及复发率明显降低。石膏味甘性大寒,乃“泄热之圣药”[31]。在《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石膏可疗腹中坚痛”[32],胡希恕教授认为石膏不但能够清热,而且还有解凝止痛之效,临床对于邪热郁滞导致的气血不利的红肿热痛,如急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疾病,在辨证明确为邪热壅盛,阻滞经络,不通则痛后加入生石膏,能起到寒能清热、辛能开结,使邪热去,郁结开,痛自止[33]。本方中与知母相伍,有百虎汤之意,亚甲炎初期常伴有甲亢,表现出胃火实热证,证见食纳亢进,食后易饥,或目赤肿痛,烦渴欲饮水,邪盛而实,经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取石膏性味辛寒,既透解肌表,以清除外感之邪,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经里之胃热,且能镇静除烦,一药而三用。但胃家之实热,非苦寒不能胜,所以用知母配伍石膏,一则泻肺胃之热,二则以知母之凉润,滋养内耗之阴,不仅能够清里热,还能够解表。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结之功效,临床常配伍黄芩、紫花地丁等治疗亚甲炎患者。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具有疏散风热、利咽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用于风热或热毒所致咽喉肿痛及头面部热毒病证,亚甲炎初起,颈部肿痛明显者。现代研究亦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34]。Chae等[35]发现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炎性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由此可见,全方以清肝泻热为大法,随证加减,湿热盛者,佐以疏肝泻胆;痰热互结者,佐以化痰活血;热毒瘀阻者,辅以凉血消瘿;阴虚火旺者,佐以养阴清热,方随证变,随证加减。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58岁,主因颈部肿痛伴发热1周,于2020年8月12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刻下:双侧颈部肿痛明显,放射向颌下及耳部,发热,最高39℃,脾气急躁易怒,乏力,心慌,口干口苦,纳可,眠差,大便一日一行,不成形,小便调。查体:一般可,无眼突、手抖,甲状腺Ⅰ~Ⅱ度肿大,压痛(+),心率83次/min,率齐,双下肢无水肿,舌红苔黄,脉弦数。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实质回声弥漫增粗不均,双叶可见多发片状低回声区,右叶较大,3.91cm×1.59cm×1.35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右叶较大位于上极,大小1.54cm×1.11cm×1.03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其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提示甲状腺双叶多发片状低回声,亚甲炎?建议治疗后复查。动态红细胞沉降率:80mm/h(正常范围:0~20mm/h),甲状腺功能及抗体滴度:未见异常。血常规+CRP:快速C反应蛋白:67.1mg/L(正常范围:0~10mg/L)。中医诊断:痛瘿;辨证:肝经郁热、气血痰凝证;治则:清肝泻热,活血散结;核心处方:夏枯草30g,桔梗15g,赤芍18g,白芍15g,柴胡20g,合欢花25g,制香附12g,郁金18g,炒枣仁30g,首乌藤30g,生石膏20g,生牡蛎30g,猫爪草20g,黄芩15g,牡丹皮28g,知母25g,蒲公英65g,牛蒡子12g,随证加减,每日1剂,早晚温服。另外用中药复方乳膏外用(专利号:2020108327233),一日一次,一次2h。服药期间清淡均衡饮食。

2020年8月26日随诊:颈部疼痛较前缓解,近一周无发热,情绪较前缓和,轻度口干,无潮热,偶有心慌,纳可,睡眠欠佳,小便调。查体:一般可,无眼突、手抖,甲状腺Ⅰ~Ⅱ度肿大,压痛(-),心率80次/min,率齐,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连翘10g、薄荷10g、茯神30g,服法同前,继续外用药外敷。

2020年10月10日随诊:诉自觉颈部肿块明显缩小,无明显咽痛、发热,情绪平稳,无口干口苦,无潮热、无心慌,纳眠可,二便调。查体:一般可,无眼突、手抖,甲状腺Ⅰ度腫大,压痛(-),心率73次/min,率齐,舌红苔薄白,脉细。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实质回声弥漫增粗不均,双叶可见多发片状低回声区,右叶较大2.02cm×1.17cm×1.13cm,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右叶较大位于上极,大小0.98cm×0.81cm×0.63cm,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其内其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甲状腺左叶下极回声减低,未见明显边界:甲状腺左叶下极下方可见低回声结节,大小0.47cm×0.38cm,双侧颈总动脉旁及双侧颌下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双叶多发片状低回声,亚甲炎?建议治疗后复查,甲状腺左叶下极下方低回声结节,考虑淋巴结。此后中药随证加减,诸症改善。

按:甲状腺为足厥阴肝经循形之处,如《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明代沈承之《经络全书》亦云:(颈项也),“又属足厥阴肝经。”肝失条达,肝郁气滞,津血运行不畅,痰结血瘀,搏结颈前,郁久化火,火毒蕴结颈前则瘿肿疼痛,可循经呈放射性疼痛。患者颈前疼痛,放射至颌下及耳部,恰合肝经循形部位,且性情急躁、压痛均为肝郁化火的表现。结合舌脉,辨证当属:肝经郁热、气血痰凝证;治则:清肝泻热,活血散结;处方中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旨在疏肝泻热,以热毒清解;柴胡、合欢花、香附、郁金有柴胡疏肝散之意,旨在疏肝解郁以除致病之源,牛蒡子利咽散结,桔梗做舟辑之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知母配伍石膏,一则泻肺胃之热,二则以知母之凉润,滋养内耗之阴,清里热兼顾解表。牡蛎、猫爪草、蒲公英合用,共起消肿散结之效;肝火上炎,扰动心神,则出现心烦、失眠,故以酸枣仁、首乌藤等养心安神;赤芍善走血分,清肝火,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之用;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夏枯草能清热消肿散结,且郁金、赤芍、丹皮、夏枯草皆入肝经,黄芩入胆经,表里相和,全方共奏疏肝泻热、化痰活血之效。以中药复方乳膏外用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内服与外敷相结合,增强疗效,缩短病程,体现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