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表型的自我形塑

2023-04-24 17:19:28姚靓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学史表型物种

[英]埃德温·盖尔(Edwin Gale)著,《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The Species that Changed Itself: How prosperity reshaped humanity),潘隆斐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定价: 89元

中图分类号  N09∶Q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3-05-10

作者简介:姚靓,江苏苏州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 科技的跨国交流与合作、物质文化史等。Email:liang.yao@bjmu.edu.cn。

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物种是可变的,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不断进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需要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而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所面临的环境却是自己创造的。从采集渔猎到农耕文明,直至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强大的改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自然选择角度阐释了从猿到人的演变,《改变自己的物种: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The Species that Changed Itself: How prosperity reshaped humanity,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2020年,284页,12.99英镑,图1)一书从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视角,揭示了人类物种在近现代呈现出的表型演化。与我们的祖先相比,后工业时代的人们身高变得越来越高,体重越来越重,寿命越来越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发展出比祖先更高的智力和同理心,但却常常死于在古代极为罕见的疾病。《改变自己的物种》一书指出,人类在近现代的这些变化不是源于自然环境的力量,而是来自人类自己创造的环境。我们利用科学技术知识对抗严酷的自然环境,重塑了适合人类生存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人类社会的富足、丰饶和繁荣远远超出了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是,在改变世界的同時,我们的身体又不知不觉被这个人造环境所重塑,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在生物学特征上有别于先辈的新的人类物种。

该书作者埃德温·盖尔(Edwin Gale)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医学院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从医之前,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随后,在诺丁汉大学、哥本哈根大学、伦敦圣巴塞洛缪医院和布里斯托大学学习和工作。在长期的糖尿病研究中,他对糖尿病病例数增长速度之快感到十分震惊。当思考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数量逐年递增时,他认为糖尿病这一疾病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我们人类自己,这也是他写作这本书的缘起。根据遗传理论,基因在几代之内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也就是说基因表型是相对稳定的。根据这个逻辑可以推理出,现代人类呈现出的表型变化是来自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生命体的各种特征,即生物学中定义的表型,是具有可塑性的,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古至今,特别是近现代,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盖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并得出结论:人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物种。他认为“我们的祖先和我们有着相同的基因(只是有微小的变异),但是他们的身体和思想却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断变化的身体和思想是人类对生活环境的综合表型反应”([1],页364、365)。该书的中文版本于2022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者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年轻教师潘隆斐,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一  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该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人类表型的可塑性。表型指的是“经过环境的过滤和生命旅程的塑造之后的基因表达”([1],页9),而人造环境对于人类表型的不断塑造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整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每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第一部分“大逃亡”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逃离了马尔萨斯陷阱,即所谓的没有天敌的“兔子岛”,出现了马尔萨斯假日。根据马尔萨斯理论,人类社会最终会由于人口的过度增长和粮食供应的不足而崩溃。作者认为,人类世界之所以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充沛的食物,使人类逃离了“兔子岛”,走向了消费社会。

第二部分“可塑性”描述了由科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何改变了人类的一些表型。比如,因为营养充足,富裕社会中出生的胎儿体型更大,存活率更高,性成熟更早,成年后身高更高,体能潜力更好。较软的现代饮食改变了人类的容貌,让人的颌骨变窄变长。食物的丰富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并通过母亲传递给下一代,激素和固醇类物质的广泛使用让现代男性精子数量大大减少等等。

第三部分“生命的旅程”聚焦了人类在走向消费社会过程中疾病的变化。随着营养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结核病、斑疹伤寒、疟疾等旧时代传染病,除了在贫穷地区仍然存在以外,基本都逐渐消失。然而,富裕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现代社会多发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都是人类先辈鲜有的新型病症。

第四部分“改变我们的思想”描述了现代人类思维层面的表型变化。作者认为人类通过语言、阅读和写作,能够深入接触他人的内心,因此现代人类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强,同理心变得更宽。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持续的科技文化发展不断激发着大脑,让现代人类变得比先辈们更聪明。

第五部分“住在一起”讨论了人类表型改变的社会纬度:个体变化如何影响社会,社会又如何塑造其成员表型。人类性成熟的提前和广泛的教育,使得现代青年人处于身体成熟但仍与社会脱离的矛盾之中,催生了挥霍无度的青年文化。避孕药等科技和医学的发展让女性从连续分娩中解放出来,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权主义。社会的贫富差距分别影响着富人和穷人的表型,穷人寿命相对较短就是贫富差距在生理结构上的一个反映。

二  “進化医学”与医学史的内外史融通

传统医学史,亦称“内史”,指的是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发展的历史,主要研究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名医名家的生平和传记、医学典籍和疾病史等等。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界中“新史学”的兴起和历史学的社会文化史转向,一些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学领域,推动了医疗社会史的诞生和发展,掀起了医学史领域一股“外史”研究的热潮,尝试从社会史角度对疾病、医学、医疗活动的历史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虽然学科交叉越来越成为当代很多学者的共识,但是打通科学技术和医学史领域内外史的分野,形成相互借鉴的协同发展之势,在学界,尤其在中国,仍然需要很多学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物种》一书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凭借文理兼修的跨学科优势,盖尔把医学“内史”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外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0世纪90年代,密歇根大学医院医生兰道夫·尼斯(Randolph M. Nesse)和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家乔治·威廉姆斯(George C. Williams)开始尝试用进化论的视角来解释人类疾病的病因,开启了进化医学(evolutionary medicine),也叫达尔文医学(Darwinian medicine)的研究热潮[2]。进化医学通过将自然进化的概念应用于人类形态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来理解当今人类疾病的成因,并且认为疾病是进化过程的产物,强调历史、功能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在医学领域,进化医学从进化的角度解释了生物体耐药性的形成,为传染病和癌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生物的进化速度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匹配的进化论视角,则为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的高发提供了新的诠释。进化医学对时间维度和环境维度的重视,打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野,通过把人类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纳入医学科学研究的视野之中,大大促进了医学史领域内史和外史的融通。

在进化医学的影响下,近年来西方世界出现了一批从进化视角出发的兼顾医学内史和外史的医学史著作,诸如杰里米·泰勒(Jeremy Taylor)的《人为什么会生病:人体演化与医学新疆界》[3]、薛人望的《演化医学启示录——人类疾病的过去与未来》[4]、兰德尔·M·帕卡德(Randall M. Packard)的《热带疾病的形成:疟疾简史》[5]等。《改变自己的物种》是这一方向的又一力作。该书既是一部有关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不断改造环境的历史,又是一部审视人类自己生理结构演化及其影响的生物学史和医学史,不仅为传统历史学界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医学视角,也为传统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纵观全书,进化论的思想贯穿始末,揭示了人类表型不断被环境所改变的科学事实;同时还强调了人类改造环境的巨大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历史学界环境史领域新近提出的“人新世”(Anthropocene)的观点,即认为人类对近现代环境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6]。本书的核心论点“人类的生物学表型不断地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改变着”[1],突破了医学史内史的研究范畴,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历史中诠释表型、疾病和健康的演化,实现了内史和外史的有机结合。

三  进化论视野下的新启示

《改变自己的物种》是从人类不但是自然物种,更是自身文化的产物这一进化论视角来阐述问题的,不仅让读者对人类文明和现代化进行反思,而且还促使我们对健康、疾病、公共卫生治理和人类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重新考量。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只是影响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还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物种本身,而且这种改变往往是无意识、无察觉,却又是巨大而深刻的。

首先,进化论视角下的医学和医学史强调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这警示我们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中单纯依靠医疗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强调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综合治理。例如,耐药性是现代医疗的重要瓶颈之一。随着新的耐药变体不断出现,医学上用于对抗疾病的抗生素以及相关药物越来越少,而新药研发成本又是相当高昂,人类健康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进化论视野下的医学史阐明了在疾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对药物使用进行严格监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改变自己的物种》指出很多现代疾病是由于人类古老的基因与现代生活环境不匹配导致的。这类“生活方式”疾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难题,但是,如果通过采用改变社会文化环境的方法去预防,也许将会取得比医学治疗更好的效果。比如,政府可以在公共政策层面,通过促进全民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保持全民健康。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在城市建设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园绿地和体育健身场所,加强对原生态环境以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缩小贫富差距和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教育等等。

最后,在当代,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发展比以往以更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未来人类的表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预判快速变化的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如何进行自我设计,提前规划,改变和管理未来人类这一新的物种?这些都是我们现在就需要思考和准备的问题。

除此之外,书中的一些讨论同样也值得读者深思。例如: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两者之间有没有清晰的界限?作者指出医学常常以青年人的指标作为划定疾病和健康的标准,只要有所偏离,不管是什么人群,都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指标,如体重、血压、血糖等都会发生变化。衰老过程中的这些指标偏差应该被视为一种退行性疾病,还是作为衰老表型的自然反应?它需不需要医学的干预,需要怎样的干预?这些问题是需要读者分辨和进一步思考的。

四  余论

《改变自己的物种》这本书的观点和视角非常新颖,给人很多启发,但是书中的一些论点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空间。如:现代人类与古代人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的变化,尤其是在思维方式上真的有那么大吗?此书援引的心理测试和智力测试的量化指标能够准确、全面反应人类的智商吗?回顾历史,旧有的宗教偏见、种族歧视等观念并没有因为现代人同理心的变宽而消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和很多解释不了的问题,人类大脑和意识之谜至今尚未完全解开。现代人类显得更加聪明,也许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另外,全書讨论基于大量的二手文献和资料,并非作者本人的原创研究。书中的论证也仅流于表面的介绍,无法考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读者想进一步了解或者是做一些深入的专题研究,需要对这些资料做一番求证。书中还大量使用了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奇闻轶事作为佐证,尽管增加了生动性和趣味性,但部分文学类叙述与核心论点略显疏离。还需要指出的是,书中很多例证和结论,比如穷人矮胖、寿命更短以及消费社会的概念,大多是以西方社会的研究为基础的。非西方社会是否也遵循相似的规律,人类的不同种族之间是否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改变自己的物种》作为一部面向普通大众的人文科普著作,视野开阔、论点鲜明,用长时段和演化论的视角来看待人体表型的变化,并对现代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该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不仅囊括了很多医学相关的硬核科学知识,还穿插了很多生动的小故事,读起来通俗易懂,又不失趣味。对于科技史和医学史领域的研究者而言,该书博古通今、文理并蓄的写作手法,也可以为打通内外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埃德温·盖尔. 改变自己的物种: 繁荣如何重塑人类生命[M]. 潘隆斐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2.

[2] Nesse, R. M., Williams, G. C.. Why We Get Sick: The new science of Darwinian medicine [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3] 杰里米·泰勒. 人为什么会生病: 人体演化与医学新疆界[M]. 秋凉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4] 薛人望, 冯异. 演化医学启示录——人类疾病的过去与未来[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2.

[5] Packard, R. M.. The Making of a Tropical Disease: A short history of malaria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约翰·麦克尼尔, 徐露, 李星皓. “人新世”和大加速(1780—2021)[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2, 39(2): 62—69, 7, 13.

猜你喜欢
医学史表型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18
当代医学史的前沿研究*
——基于期刊的计量分析
医学与哲学(2021年6期)2021-04-29 09:18:40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医学史研究现状与医学发展方向的思考
西部论丛(2019年9期)2019-03-20 05:18:04
电咖再造新物种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26
30年前我赴英研究医学史
北广人物(2018年2期)2018-01-13 06:25:29
建兰、寒兰花表型分析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1:32
GABABR2基因遗传变异与肥胖及代谢相关表型的关系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表型与血清学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