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路径研究

2023-04-24 07:47田芳
客联 2023年12期
关键词: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

田芳

摘 要:“历史周期率”是对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政权治乱兴衰历史现象的反思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执政高度重视并努力应对的时代课题,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规避历史周期率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巩固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面临的新方位、新环境和新挑战,对破解历史周期率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和执政规律的新思考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备、成熟的体系。为此,深入系统地总结新时代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经验策略,对于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赶考路上夺取新的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期律;治理能力

一、“历史周期率”的由来及内涵

“历史周期率”是抗战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前往延安考察并同毛泽东交谈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时至今日这一命题对于我们党的执政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我们党在探索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下,遵循“发展——继承——巩固——创新——再发展”的逻辑,形成了不同时期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经验模式。新时代,对历史周期率的研究,只有在分析历史周期率的本质内涵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新态势,才能更好地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进行创新思考和探索把握。

(一)历史周期率概念由来

历史周期率源自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之间的“窑洞对”。黄炎培讲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黄炎培对历史周期率的理解,揭示出中国社会历史呈现由兴到亡的周期性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教训,即统治阶级自身内部腐化变质最终导致国家的分崩离析。在对话过程中,他首次提出了“周期率”这一议题,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常见的“怪象”:社会个体、团队组织、地方乃至国家,都经历着从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后期环境转好的精神松懈、政怠治乱,直至衰败消亡,其核心在于思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由此,“周期率”逐渐衍生拓展为“历史周期率”,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专业政治命题”。

研究者们把历史周期率称为“黄炎培难题”,把毛泽东与黄炎培之间的谈话称之为“窑洞对”,也恰是这场历史性对话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现象被第一次系统性、科学性地总结并引起党和理论界的巨大反响,始终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实际上,纵观世界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尽管发展的路径有所不同,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周期率”。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式”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二)“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内涵解析

1.历史周期率产生的根源

历史周期率虽是一种历史现象,但是其发生以及运作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历史形态的有序更替。历史周期率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的社会活动以及整体社会发展综合作用的历史结果,它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它的发展运作却受制于历史发展规律且呈现着规律性特征。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认识历史周期率,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从现代政党政治角度理解历史周期率问题,其实质就是执政的统治集团、政党组织在掌握政权之后因精神懈怠、意志衰退、能力不足而导致自身肌体衰败、丧失民意民心支持进而出现政权更迭、治乱循环的周期性现象。古今中外人亡政息的治乱循环警示我们,如果党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必然要陷入历史周期率当中。

2.“历史周期率”的内涵

“历史周期率”见之于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话,但“历史周期率”的作用机理和表现形式却贯穿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政权“初立”与“衰亡”的整个过程。因此,要深入解析历史周期率的科学内涵,就不应该局限于黄炎培的这段话,而应当以此為文本基础,结合中国阶级历史进行整体的比较考察。唯此,方能对历史周期率形成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第一,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本归因。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果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出发,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根源、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前途。历史证明,在政权成立初期,由于统治者的积极作为和破旧立新的惯性,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缓解了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的利益格局处于相对稳定、公平、再调整的生长阶段,尤其使被统治阶级获得了谋求合理分配的机遇和空间,为“其兴也勃焉”创造了支撑的阶级基础和利益条件。但是,随着这种生产关系和制度的确立、定型并逐渐固化,统治阶级化解社会矛盾及调和阶级利益的意愿呈现出弱化甚至逆反趋势,使得少数上层阶级利益代表的统治者,特意强化整个阶级的利益剥削活动,带来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悬殊、阶级流通闭塞等系列问题,导致经济秩序崩溃和政治失序危机,致使整个社会不断分化并且发生撕裂,由此也就产生了“其亡也忽焉”的必然结果。阶级利益冲突下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在阶级矛盾的激化下重复发生,历史周期率也就通过阶级矛盾催化下的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交相演进。

第二,精神理念的遗失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主要诱因。

黄炎培在提出“历史周期率”命题具体表现的话语中,特别阐述了“历史周期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小到个体,大到一个政权,在初期的求索和创业阶段,往往能够在领导者的理念聚合和号召下,使团体每个成员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在艰苦的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形成有聚合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政权集团。但这种情况随着政权确立和巩固、环境的转好和事业的成功,加之政权接班人的交替,政权集团内的部分官僚群体开始趋于精神懈怠、理念偏移,丧失了初始的奋斗精神和价值理念,转而将追求生活享受、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后代利益长效化作为目标导向和首要选择。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自我否定和自我颠覆的危机,直接表现为“中央—地方”垂直式的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腐化,致使官僚机构及附属的地主集团对国家建设不再承担调整和护卫职责,反而陷入恶性发展的陷阱当中,成为施行剥削、压迫的因素,进而引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政权崩塌。

第三,治理能力的退化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重要推力。

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系政党统治和政治权力的支撑工具。在我国封建历史中,以统治者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权力决策,实际上是受到统治者个人偏好、有限理性约束的。在权力集中和权力专制的封建君主制模式下,生发于统治者集团德行和素养的治理国家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王朝和政权的发展趋向,治理能力强则能够维持并强化现有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威,反之则会发生权力异化加剧利益对抗和危机叠加。这就意味着,在利益对抗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时,伴随着统治者道德滑坡、腐败堕化等事件的发生,统治者及其科层官僚们缺乏对治理能力的政治自觉和有效调适,难免导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形成冲击现有政权的“危机综合征”。此时,统治集团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的代表,统治机器的治理能力失去了原有的效能和作用,难以回应和解决这些综合危机,陷入治理能力滞后和匮乏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对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和危机的有效治理和控制。旧有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得政治权力的更迭成为客观必然。

二、跳出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破解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不以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作为最终目标,而是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目标。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深入思考在掌握全国政权之后如何不重蹈封建王朝治乱兴衰历史覆辙的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三次重要对谈。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开始追求享受,甚至腐化堕落,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为了防范腐化变质的风险,消除党和政府中的腐败、特权和官僚主义等现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断探索和不懈斗争。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探索遏制腐败之道。面对改革开放新环境、新问题,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党的十三大就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苏东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颠覆渗透,特别是利用其较强的国际话语权,妖魔化中国共产党。1994年,我国做出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决定,西方敌对势力认为找到了颠覆渗透的利器,叫嚣有了互联网就有了对付社会主义的办法。它们利用互联网宣扬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和“历史终结论”,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经过西方式的政党选举就成为执政党,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那么,如何能够始终赢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党的十五大提出:“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有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概念。

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持先進性、纯洁性,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的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追求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本要义。

胡锦涛在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作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的重要判断,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对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认识提高到了“生命之源”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深入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世界政党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提出要把跳出历史周期率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来思考。他指出:“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他进一步指出,作为肩负实现远大抱负和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解决这“四个不容易”将在人类历史、国家治理史、政党发展史上创造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理论,创造一个崭新的历史辉煌,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制度文明。

三、中国共产党人跨越历史周期率的路径探索

(一)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价值核心

从历史来看,历史周期率现象的周而复始,关键原因在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从“利用人民群众获取政权”到“政权确立后抛弃人民”,逐渐遗忘掌权的目的和初衷,深陷历史周期率难以摆脱,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抛弃。从政党的属性和形态来看,中国共产党有别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同样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伟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并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源泉,也是我们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向依托。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初心使命”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初心使命”从党的优良教育传统上升到制度层面的确立,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体制发展创新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表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旨在让我们党时刻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等关乎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这一本质规定的确立,郑重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崭新的时代课题,深刻表明了我们党没有脱离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超越了历史和现实中各个党派作为“特殊阶级利益代表”的局限性,始终如一保持鲜明的政治底色,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确立了党作为中国人民坚强可靠的绝对领导核心的地位。正因为有着“初心使命”价值内核的驱动,新时代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巩固并扩大党执政兴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政治信任。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实践依托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重要理念。毛泽东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之问”,给出了破解该难题的第一个答案——“人民民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和经验智慧,探索通过“人民民主监督”来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的时代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理念,并对其基本内涵、理论价值、显著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话语,也成为中国式民主的新表述和新概括,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充分肯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发挥的积极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之处和价值优势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国家主权由人民拥有并掌控,民主权利由人民享受并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完整的运行程序和参与实践。从服务对象和范围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非某一区域、集团和具有特殊权力的群体,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保证人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人民的智慧得以凝聚、人民的意见得以表达、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从民主的领域、内容和实效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领域的民主,在政治活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等环节,始终尊重社会大多数人的意愿,寻求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从民主的国内外比较视域来看:民主作为全人类追求的生存发展的共同理念,具有价值属性的普遍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等量化和等效性。相反,由于国家和社会综合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主体存在显著差异,主体所能够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的类型和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即存在着虚假、片面和非理性的民主。对比而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人民利益的集中代表性、民主内容的全面性、民主方式的灵活性、民主效益的真实性等显著优势,真正展现了人民民主的价值真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概言之,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消除了历史周期率支配的矛盾焦点——政党对人民的背离。

(三)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内推动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破解历史周期率的现实回应和政治自信,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视角和新路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自我革命源于党对初心使命的追求坚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关键所在。

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并善于根据党和国家的形势变化,以高度的“理论—政治—思想—实践”自觉,不断对党的自身建设进行革命性的锻造和淬炼。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形势环境变化”和“矛盾风险叠加”的双重挑战,各种影响党的先进性、侵蚀党的纯洁性、弱化党的革命性的因素仍长期存在,各种背离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的政治权威的危险潜滋暗长,这些因素和危险正是新时代增加“历史周期率支配力”的催化剂。因此,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秉持敢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并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情、国情和民情,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创造性地构建起一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腐拒变的制度体系,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探索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显著特色,从而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和自我提高,有效提升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和服务力,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高度统一,促进了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革新能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确保我们党能够在长期执政中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的能力基点

治理能力的弱化和缺失,是导致历史周期率发生的重要原因。治理能力是政党获取政治合法性、巩固政权稳定的实践基础,缺乏治理能力的供给和调适,就难以有效应对政党执政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在探索如何提升为民服务的治理能力,思考如何将党和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即把“中国之制”有效应用于“中国之治”当中。

从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国之制”的支撑下,“中国之治”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良好治理效能,不仅实现了对中国历史阶段各政权的超越,更终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炒作的“历史终结论”,是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最直接、有效和真实的回应。新时代的“中国之治”,是在全面提升治理的“人民性”品质基础上,集治理领导核心、治理立场、治理理念和治理实现为一体的连续过程,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新形态。

从治理领导核心来看,决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领导核心则是治理决策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两个确立”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集中统一的“权威核心”,使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有着更加正确的理论指导,更加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动。

从治理实现来看,“中国之治”直接表现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新时代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必然对“中国之治”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中国之治”能够实现这一既定目标。“中国之治”包含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乃至世界治理的密码,贯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全领域,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发展和共享、效率和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等重大关系问题上,集中展现出党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交出的完美答卷。

猜你喜欢
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究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大数据视角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