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富强
摘 要:近年来,金融科技行业在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金融科技正在突破传统模式,实现创新发展,并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也给金融领域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金融科技加剧了传统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如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同时,还带来了新的风险类型,如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本文旨在对金融科技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深入探讨金融科技监管的策略,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金融科技的风险及监管对策。
关键词: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与金融领域全面结合,由此诞生了由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FinTech)。不久金融科技风靡全球,以迅猛的速度向前迭代演进。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创新运用极大地助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逐渐智能且高效,但金融科技在现代金融的应用却并未改变金融的本质和减少金融系统的风险。金融风险反而因互联网科技、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呈现出风险交叉和更为复杂的风险形态,再加上金融科技的业务结构关系十分复杂,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叉渗透。假如产生金融风险,其蔓延速度异常迅速,破坏能力异常强大,甚至有可能造成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后果将非常严重。在如此的大背景下,对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变得十分的重要,这对于人们合理把握科技与金融的内在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甚至避免金融科技所带来的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科技面临的风险
1.系统性风险
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金融行业与科技行业以及非金融非科技行业之间深度融合,提高了这些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因此金融科技领域具有比其他领域更大的“规模效应”“羊群效应”“波及效应”,所以风险的传导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大、不可控性更強、复杂程度更高。传统的金融机构由于受到中央银行和银保监会的监督,在发生金融风险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而金融科技企业,由于未受到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的约束,以及缺乏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此时一家平台的倒闭就可能迅速波及到其他金融科技企业甚至与之相关联的非金融非科技企业,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此外,金融科技企业通常会使用智能化的方法来降低业务成本,但是这样就会缺少必要的人为监督和检查,当金融风险发生的时候,难以及时的遏制住金融风险的传播。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亦被称为违约风险,乃传统金融风险中最为核心且普遍存在的风险类别。金融科技的发展虽引入了多样化技术手段,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愈发丰富,但其核心本质仍未改变,即源于信息披露不足或市场参与者违约所引发的风险。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无疑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与普及度,但同时也降低了用户准入门槛,进而引入了大量还款能力较弱的高风险用户。我国现有的征信体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征信数据覆盖范围有限、征信监管机制尚待完善等,这些因素均增加了金融科技背景下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缺陷导致意外损失的风险。一方面,有漏洞的运行程序和存在缺陷的系统流程设计本身就会引发操作风险,员工在进行日常的业务流程时容易产生错误而导致操作风险。同时,金融科技的技术要求较高,员工的金融科技专业知识相对匮乏,对金融科技的交易流程和应用不能完全掌握,也容易导致操作风险。另一方面,管理系统不规范会降低金融机构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带来操作风险。最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果金融科技机构没有事先制定有效且完备的应急方案,也将难以及时的化解这些风险。
4.技术风险
金融科技的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一些固有缺陷、技术应用不当、技术漏洞、管理不规范、系统缺陷等原因而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技术的不完备仍然是产生技术风险的主要原因,尽管软硬件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目前仍具有非常多的缺陷。例如,区块链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一项具有颠覆性的优秀技术,但其仍然具有缺陷,当51%的主体发起攻击时,其信息记录也会被篡改。另一方面,技术在应用时,就算没有技术缺陷也难免会存在固有的负面效果。一些智能算法在实现自动化便捷化的同时,也将数据处理的过程隐匿在盲盒里,这就导致了数据处理过程缺少透明度和信息不对称。最后,金融科技的高技术性表明了使用主体必须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然而各种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的主体难免会造成技术使用错误,造成技术风险。
5.数据泄露风险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重要基础,大数据推动的金融创新是金融科技的重要特征,金融科技业务需要广泛采集和分析处理数据。然而,数据泄漏慢慢成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风险问题。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数据滥用及泄漏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危害社会公众利益。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改变了人们利用数据的思维方式,但其引发的安全风险不容小觑。首先,庞大的数据体量暴露性很高,本身就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其次,由于海量数据的价值密度低、非结构化数据比重大,所以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安全扫描和风险排查。传统的对金融服务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已经演变成了对客户全方位信息库的建立,并储存在云中心,这些包含着大量敏感信息的数据中心如果遭到侵袭或破坏,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系统的瘫痪,使对数据有高依赖的金融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更严重的是用户的信息会遭到泄漏、恶意利用。
6.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是指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企业受到网络攻击、数据截取、病毒入侵等而威胁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开放系统,正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面临任何一个地方的多方面攻击,金融科技高度依赖网络资源,在金融科技行业,任何的交易、支付、结算、数据采集与分析都是在网络在线平台上进行的,在线平台可能会面临黑客的攻击、病毒入侵等。所以金融科技对网络安全的要求远高于一般应用系统。近年来,网络环境日趋复杂,攻击种类越发多样,病毒变种速度加快。许多从事金融科技的初创公司由于缺少资金、人才匮乏等因素,往往在网络安全建设与保障方面投入不足,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
三、金融科技的监管策略
1.革新监管理论和转变监管模式
传统的审慎监管原则和行为监管原则,被动监管方式、已经不适应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了。在面对新兴金融科技的时候,旧有的监管理论和监管原则凸显出监管效率低下和监管成本高昂的问题。随着金融科技的推陈出新,在原有监管框架下定义的被监管主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逐步推动分业监管向穿透式监管的转变。鉴于当前金融科技(FinTech)业务的广泛性和高度复杂性,以及伴随的风险难以预测,穿透式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穿透式监管的核心在于,监管者应当关注金融机构的实际业务内容,而非仅仅关注其表面形式。这样才能确保对各类新兴的金融科技创新进行及时且精确的监督和管理。在实施穿透式监管的过程中,监管机构不仅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还需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潜在风险大小,对不同的技术和模式采取差异化的监管策略。
2.加强新的监管技术的开发
金融科技的高技术属性决定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不用于对传统金融的监管,现有的监管手段和风险管控方法以及不适应于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行业。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移动互联化等的不断创新发展,金融科技业态和生态将持续发生变化,而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也应建立在“大数据”和高科技的基础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以提高监管者信息挖掘和数据整合的能力。监管者自身拥有较为权威和全面的公民大数据以及高运算速度与性能的硬件,而云平台的建设以及文本挖掘能力的提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会进一步增加数据优势。大数据监管的思路与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风控的本质逻辑、方法极为相似,都是通过收集庞大的数据和基于数据进行评估预测。而对于监管科技而言,大数据的数据来源更广,复杂程度更高,需要识别和防控的对象是金融科技相关的业务风险,最终着眼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与稳定情况。跨平台、跨业务的开放式云计算中心,能够帮助监管者集中收集和整合海量的数据,与其他公有云以及私有云实现联通,动态地监测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3.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制度体系,
在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后,结合我国当前的监管环境,我们应系统地梳理和明确现有的监管规则,展望未来的监管方向,确保各监管层面之间的协同合作。此外,我们还需促进关键信息和技術的共享互通,完善金融科技审慎监管的框架,并积极推动监管科技的进步,从而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具体而言,我们应依据金融科技的技术特性,制定具有针对性、差异性和专业性的监管措施,以提升监管的匹配度和准确性。同时,针对金融科技领域涉及的多元化市场机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我们应设定普遍适用且基础性的监管标准。此外,构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多部门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至关重要,这要求中央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司法、税务等部门共同参与监管,加强协作与协调,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参考文献】
[1]张凯.金融科技: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J].西南金融,2021,(03):39-51.
[2]刘孟飞.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与监管应对[J].南方金融,2020,(06):45-55.
[3]陈红,郭亮.金融科技风险产生缘由、负面效应及其防范体系构建[J].改革,2020,(03):63-73.
[4]张晓燕.金融科技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23,(02):225-236.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230228.001.
[5]龚强,马洁,班铭媛.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风险与监管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06):4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