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一体观的古典形态:伊壁鸠鲁学派的身体观蠡测*

2023-04-24 07:30:04妥建清
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妥建清

身(身体)心(灵魂)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古希腊思想文化研究的基源问题之一。自荷马开始,他的身心同一论揭橥人与神之间存在着永恒的差异,“似神一样的生活”对于彼时庶众而言闻所未闻。嗣后随着城邦文明的勃兴,柏拉图赓续毕泰戈拉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的思想,并且在批判高尔吉亚修辞术思想的基础上,依托其创世论建构身心二元论范式,彻底颠覆荷马的身心同一论,影响所及斯多亚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等人的身心思想。伊壁鸠鲁则以“拯救感性”为己任,借由原子论的研究进路突破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范式,把哲学由灵魂规劝之术转变为身心合一的伦理学,由此开启晚期古希腊哲学的人学转向。

一、灵魂实存:柏拉图身心二元论范式的建构

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范式作为常态化科学发展中的范例是科学革命的主要变量,科学革命的发生系于范式的转移。库恩的范式论不仅阐明科学革命的结构,强调范式所具有的中立价值,而且指认范式论作为实践抽象的历史理论——既适用于科学史,也适用于文学史、哲学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古希腊的身心观而言,柏拉图通过扬弃毕泰戈拉、智者学派等的身心思想,并且基于神创论系统建构了古希腊身心二元论范式。

(一)柏拉图身心二元论受到毕泰戈拉灵魂观的影响。古希腊关于身体和灵魂的论述肇始于轴心时代的荷马,荷马主要是从身心同一性的角度论述身体和灵魂的问题。在荷马史诗中,荷马分别使用“psychē”和“sōma”指称“无生命的灵魂”和身体,使用“thumos”(心气)一词来形容“有生命的灵魂”,“thumos”既指身体方面的情感、力量,也指精神能力,它是“心—身”整体的。①[ 美 ]安东尼·朗:《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何博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26 页。“thumos”一词表明,荷马不仅认为人的身体和灵魂是可朽的,而且鉴于“thumos”包含着“心—身”两方面,承认人的身心是同一的。现当代学者荣格与铃木大拙①D.F.Suzuki, Selected Works of D.F.Suzuki, Volume I : Z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akland, California, 2014,p.230.以及迈克尔·克拉克②Michael.J.Clarke, Flesh and Spirit in the Songs of Hom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99, p.115.都强调荷马所言的人是身心一体之人。

有别于荷马身心合一且可朽的思想,毕泰戈拉揭橥了灵魂轮回和灵魂净化的思想。毕泰戈拉认为灵魂源自神的世界,灵魂的神圣起源既表明灵魂的不朽性,死亡只是身体的腐朽,灵魂可以从此一身体转移至其他生命物的身体之中,亦要求着灵魂的净化,灵魂借由音乐、哲学等灵魂净化的方式不断地脱离身体,最终复返于神的世界,获得永久的至福。③[ 古罗马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第397-402 页。毕泰戈拉强调灵魂以其不朽性优位于可朽的身体,从而为此世道德行为与彼世奖惩果报建立联系。④Kathleen Freeman, Ancilla to 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Oxford: Blackwe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8, pp.76-77.毕泰戈拉的此种思想影响了柏拉图。柏拉图与毕泰戈拉学派后期的传人有所交往,诸如柏拉图曾去南意大利访问过毕泰戈拉学派的活动中心塔壬同,与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阿尔基塔过从甚密,乃至格思里认为阿尔基塔在塔壬同推行的政治制度实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提供中心论旨。⑤W.K.C.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333.第欧根尼·拉尔修载述柏拉图曾见过毕泰戈拉学派的菲洛拉俄斯和欧律托斯,⑥[ 古罗马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138 页。并花费一百米那购买菲洛拉俄斯公开发表的三部著作。⑦[ 古罗马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398 页。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主要人物蒂迈欧也疑为毕泰戈拉学派中人。⑧[ 英 ]大卫·赛德利:《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许瑞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 年,第144 页。尤有进者,柏拉图在《美诺篇》《蒂迈欧篇》等篇什中论及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的思想明显受到毕泰戈拉灵魂观的影响。⑨Gail Fin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lato, Oxford: Oxford Uniwersitity Press, 2019, pp.48-52.要之,柏拉图发展毕泰戈拉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的思想,进而系统提出身心二元论。

(二)柏拉图身心二元论的建构是批判高尔吉亚修辞术思想的结果。作为语言使用技艺的修辞术(rhetorike)是古希腊人性教化的七艺之一。古希腊社会在由王宫体制转向城邦文明之后,城邦生活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给予公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自由,公民诉诸语言而非暴力等前政治的非自由方式参与城邦生活,语言的完美运用就成为人性教化的主要内容。尽管智者以修辞术为业而闻名雅典,但是鉴于其秉持表象即实在的哲学观点,对于作为技艺的修辞术缺乏真正的知识。在《高尔吉亚篇》中,高尔吉亚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围绕着何谓修辞术进行了精彩的论辩。柏拉图拒斥高尔吉亚关于修辞术的三种定义,尤其是高尔吉亚所言的修辞术乃一种说服的技艺的观点,《海伦颂》实则是高尔吉亚此种观点的明证。⑩[ 美 ]安东尼·朗:《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第67 页。在《海伦颂》中,海伦作为“致命女人”成为特洛伊战争的诱因,遭到斯巴达人的诋毁,但是高尔吉亚却为之辩护。高尔吉亚指出,海伦去特洛伊的原因有四种,其中海伦被言语感动和被爱情支配皆是由灵魂的弱点所致。根据强力的原则,前者是由于语言的强大,后者则是因美的身体的强大。高尔吉亚认为语言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说服人的灵魂,“语言能感动灵魂使它将别人生活中遭到的幸运和不幸在自己身上产生同样的感情”。⑪[ 古希腊 ]高尔吉亚:《海伦颂》,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125 页。高尔吉亚亦认为灵魂是通过视觉接受印象的,海伦看到迷人的对象,灵魂自然为之骚动,故而跟随帕里斯去了特洛伊。这是本性使然,并非海伦之罪。尽管高尔吉亚在此强调修辞术是一种说服灵魂的技艺,但是他已经暗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所构成,并且身体是主要的,灵魂反而受制于身体。

而柏拉图对于高尔吉亚修辞术的批判则是基于其身心二元论。柏拉图认为真正的技艺专家有三个标志:需要一个参照的理想模型、理解对象的本质以及解释其成因、以最好为目的。①[ 英 ]大卫·赛德利:《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第166 页。第一,以智者对于修辞术的定义而言,智者认为修辞术是源于经验的技艺,经验根据技艺而不是依靠偶然的机遇指导人生,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不同的技艺。但是柏拉图从先天知识的立场出发认为智者所言的修辞术只是后天感知经验的知识,它重“技”而不重视“道”,此种感知经验的知识因无从依傍的理想范型而陷溺于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淖之中,缺乏确定的真理标准。第二,柏拉图认为真正的修辞术拥有正义的知识,但智者的修辞术则是与道德无涉的说服人的技艺,其主要以奉承或谄媚大众、满足大众的欲望为己任,它所产生的只是没有知识的似是而非的信念。第三,真正的修辞术是以善而非快乐为目的。柏拉图以人的知识为例指出,人是由身体和灵魂构成的,关于身体的学科有体育和医学,关于灵魂的学科则是治邦术,身体的学科和灵魂的学科是相互对应的。他从善的目的出发认为真正的技艺是有助于身体和灵魂之健康的,而正义和修辞术都是攸关灵魂的事情,但智者的修辞术只是奉承身体宰制下的灵魂,并不是真正为灵魂之好。如果真正为灵魂好,人就要在生前始终不渝地追求正义和善,因为死亡是身体和灵魂的分离,而灵魂是不灭的,如此才不会受到神的惩罚,获得永恒的幸福。要之,正是在批判高尔吉亚修辞术的基础上,柏拉图建构了身心二元论的范式。

(三)柏拉图基于神创论系统建构身心二元论。柏拉图揭橥宇宙是一生成之物而非存在之物,作为生成之物表明宇宙有其开端。而宇宙作为“神的恩赐”则是由于造物主拥有最高的善,可以公正地对待一切事物,他希望万物如其所是成为至善至美的生命体。但是其创造万物并非像基督教的上帝从无中创造出有,而是为事先存在的处于混沌状态的质料赋予秩序。造物主认为理性优于非理性,理性不可能在缺乏灵魂的事物之中出现,灵魂由此就成为其最早的创造物。造物主把存在、同、异三种要素结合作为灵魂的原始材料,②[ 古希腊 ]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1 年,第21 页。并按照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对灵魂予以划分,使灵魂的全部构造和谐。造物主首先创造了充满宇宙的宇宙灵魂,宇宙灵魂是根据永恒设计而创造出的最好的东西,它成为天体运行秩序的基础。继而创造各种被造物主称之为不朽的被造神的天体。然后造物主把宇宙灵魂搅和进剩余材料之中,虽然每次搅和的方式基本一样,但是搅和后的纯度不断递减,造物主对此搅和之物的划分产生了个别灵魂。从搅和物的纯度而言,诸神的灵魂是优位于人之灵魂的,然而人的灵魂也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因此人的灵魂也是不朽的。造物主最后又要求诸神为人以及其他生命体创造身体。诸神从水、土、火、气中取得一些原始材料揉成团,使用一些小的看不见的栓,把它们合成能够拴住灵魂进出的身体。诸神先创造人的头部,接着创造身体的其他部分,而人的头部模仿宇宙灵魂遍布并围绕球形天旋转的方式,因此成为理性灵魂的寓所,统治着身体的其他部分。灵魂进入身体之后,由于身体是由四种要素组合而成,它进行着剧烈的非理性的运动,导致灵魂失去理性和秩序。只有随着身体的此种成长消退之后,灵魂的旋转开始安静下来,逐步恢复其自然状态,理性才能重新出现。如果人能够以真心修养和教育来积极回应理性,使身体服从理性,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完善之人,其死后灵魂方能回到最初最好的生活。反之,如果人对于理性不予回应,那么其死后灵魂则会被诸神回收,诸神按照灵魂中理性的纯度使其轮回转世在相应的新造的身体之中。要之,从柏拉图的神创论而言,相较于由诸种物质元素所组成的可朽的身体,灵魂是永恒的存在之物,灵魂优位于身体并宰制着身体。

综上,柏拉图通过批判智者学派高尔吉亚的修辞术思想,并且基于神创论系统建构了古希腊身心二元论范式。从古希腊哲学史而言,斯多亚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的身心思想尚是遵循着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范式,但是伊壁鸠鲁学派则以基于原子论的身心一体观突破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范式,为希腊化时期个体的幸福生活提供实践指南。

二、“拯救现象”的原子论:伊壁鸠鲁学派身心一体观的基础

伊壁鸠鲁的身心合一观以原子论为基础。

(一)从质料因而言,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否定灵魂和神是“非物质”的说法。伊壁鸠鲁认为存在的总体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的存在是感觉可以证明的,虚空的存在则使物体可以运动,但虚空并不是非物体。在物体当中,有的是组合物,有的是组成组合物的原子。尽管从根本上说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但原子组合物依然是真实的,具有存在的合法性。相对于由原子所构成的各种物体,原子和虚空并不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①[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李永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52 页。由此保证现象世界的真实性。

伊壁鸠鲁亦认为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在早期古希腊哲学中,灵魂具有生命和认知功能的双重含义。灵魂(psyche)从希腊词源而言,主要指呼吸、生命之义,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乃是生命的本原。②[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 卷,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1 页。泰勒斯认为纵使无生命之物亦具有“灵魂”,他所说的“灵魂”实是生命,但是由于希腊人尊重生命而又无法解释此种“物活”现象,③[ 德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年,第191 页。从而出现泛灵论乃至泛神论思想。嗣后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努斯”说,业已视“努斯”为有别于物质的心灵、理智。直至柏拉图提出相对于城邦的三个阶层的灵魂三分说,即灵魂包含着欲望、意气、理性,但理性是灵魂的最主要的部分。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强调灵魂亦是物质,不是独立于身体的不朽之物,灵魂既具有运动能力,使得人的生命得以产生,又与身体相结合,使得人的感知能力成为可能。灵魂与身体的原子构成为灵魂与身体的结合寻找到统一的基础,灵魂与身体的结合在本质上不是不朽之物与可朽之物的相互混合,而是原子基础上的原初统一性。

尤有进者,伊壁鸠鲁强调神亦是由极为精细的原子构成。实在论的观点认为伊壁鸠鲁学派的神是有生命的,其居于诸宇宙之间的空间。④[ 英 ]大卫·赛德利:《古希腊哲人论神》,刘未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206-214 页。如果说构成灵魂的原子较之于构成身体的原子更为精细和活跃,那么构成幸福和不朽之神的原子则是最为精细的。⑤[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448 页。在西塞罗的《论神性》中,伊壁鸠鲁学派的代言人威莱乌斯认为神是具有人形的最卓越、不朽的存在,拥有最高的理性,但是神不具有血液、身体等。⑥[ 古罗马 ]西塞罗:《论神性》,石敏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年,第23-24 页。要之,伊壁鸠鲁从始基的角度揭橥灵魂和神都是物质,否定柏拉图的理性灵魂和神的说法。

(二)伊壁鸠鲁学派批判性反思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无限”思想,力证世界是原子自行分配的结果。德谟克利特认为无限的宇宙是由无限数量的原子所构成,原子的偶性——形状、次序、位置等外形差异是原子运动以及现象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指出:“他们说,这种差异共有三种——形状、次序和位置。”⑦[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 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39 页。辛普里丘记录的亚里士多德的《论德谟克利特》指出:“他(德谟克利特)将原子的凝聚力归结为某种程度上的物体相互纠缠和拥抱的方式”。⑧Simplicius: On Aristotle on the Heavens 1.10-12, R.J.Hankinson, tran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 p.6.《欧塞比乌注释的狄奥尼修》同样提出:“他们说,这些原子在虚空中随机地产生,通过不规则的漂移偶然地相互碰撞,并纠缠在一起。”⑨Eusebius of Caesarea, Praeparatio Evangelica (Preparation for the Gospel), Tr.E.H.Gifford (1903), Book 14, p.768 d.就单个世界而言,原子在虚空中的漩涡运动生成宇宙万物。虽然原子的运动是盲目的,但是由诸多原子相互撞击而形成的漩涡运动本身具有一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因此,由盲目的原子所形成的世界是一个机械而必然的世界。不仅如此,由于无限的虚空存在着无限的原子,世界不只是一而是多,乃至无限,而无限的世界保证任何一种原子排列都可能在世界中重复出现,推而论之,相似的世界是可能的。西塞罗指出:“按你们所说,德谟克利特认为存在无数个世界,其中有些不仅彼此相似,且互相完美契合,根本没有区别,而人类也是如此。”⑩[ 古罗马 ]西塞罗等:《怀疑的理性——西塞罗与学园柏拉图主义》,魏奕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第91 页。但是如果原子的外形是无限的、偶然的,那么一个由原子所构成的特定的排列是未必可能重现的,即相似的世界未必可能出现,纵使出现也是偶然的。由此,从原子的无限可以推出相似世界的出现,但是从原子外形的差异推出相似世界未必可能出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于此出现矛盾。而此种原子论的矛盾为神创论打开了方便之门。柏拉图的神创论即是认为宇宙的创生源于造物主的仁慈,造物主鉴于物质—质料的混乱赋予其秩序,从而以一个永恒不变的模型把宇宙创造为一个有理性和灵魂的生命体。

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拒斥此种“无限”思想。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并不是最小的单位,每个原子包含着一定数目的最小单位,并且由于这些最小单位是不可分的,因此给定的一组单位可能存在着有限的排列,故而原子的种类是有限的。若原子的种类是有限的,那么原子与原子之间能保持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如此由原子所构成的世界类型亦是有限的。正因为存在着有限的世界类型,才有可能出现一个如此的现实世界。于此而言,现实世界的出现不是源自神的创造,而是原子自身进行分配的结果。①[ 英 ]大卫·赛德利:《古代创世论及其批评者》,第234-248 页。

(三)从动力因而言,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认为原子运动是由于其本质属性。德谟克利特认为盲目的原子通过在虚空中的漩涡运动必然生成宇宙万物。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是充实无间的实体,其自身是不能运动的,只能以外形的结合或者分离的方式在虚空中进行永恒的运动,最初促使此种外形差异的原子进行运动的动力,原子论者并未阐明。而若承认原子是被动的,那么必然需要追溯第一推动力。②[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论天》,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2 卷,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356-357 页。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德谟克利特对于原子运动的内在原因未予揭示。

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形状、大小、重量等外形不是原子的偶性,而是原子的本质属性。③[ 古希腊 ]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文存》,[ 古希腊 ]伊壁鸠鲁、[ 古罗马 ]卢克来修:《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包利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年,第14 页。如果原子的外形是其本质属性,那么原子运动就可以从原子的内面予以解释。伊奥尼亚自然哲学认为万物的运动取决于其自身,不是假于外力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属性由外在偶性向内在本质属性的解释不仅坚持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大传统,而且深化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亦通过原子偏离垂直运动来解释原子的连续运动。原子按照本性除了垂直运动之外,原子连续运动如果成为可能,那么必然需要有的原子出现偏离现象。由于原子具有重量、大小等本质属性,伊壁鸠鲁认为原子在虚空中运动会发生偏离,原子偏离使得原子之间相互碰撞,原子运动才能持续进行。由此,伊壁鸠鲁以此原子本质属性所造成的偏离垂直运动回应亚里士多德第一推动力之说。万物运动的初始因既不是第一推动力,万物也不是趋向最终的理性神的完善的要求。要之,伊壁鸠鲁以原子运动的偶然性动因拒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神。

综上,伊壁鸠鲁强调灵魂、身体乃至神都是由原子所构成的,通过批判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无限”的思想以及主张原子运动的偶然性动因拒斥神创论,以此身心合一的原子论否定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范式。

三、立体的灵魂:伊壁鸠鲁学派的灵魂结构论

伊壁鸠鲁学派揭橥灵魂与身体的原初同一性,但由于构成灵魂与身体的原子精细程度不同,灵魂较之于身体的功能更为重要,其作为宰制人的生命的最重要的部分,自身具有四种成分,且显现出立体的结构。

(一)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是居于身体之内的宰制生命的重要部分。第一,灵魂与身体作为原子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的身体。灵魂与身体都是完整的身体必要的组成部分,身体是灵魂的存身之处,灵魂作为精细的原子居于身体之中,使得身体成为有灵魂的身体;灵魂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不是独立于身体的非物体,而是人的生命力的表征,如果身体缺乏灵魂,身体不但不是完整的,而且身体由于失去灵魂成为无生命的存在。第二,灵魂与身体在原子构成的基础上是同一的,但是构成灵魂的原子较之于构成身体的原子更为精细,因而灵魂就具有生命和认知功能。失去身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使人丧失生命,但是灵魂一旦离开人的身体,人就会死亡。较之身体,灵魂才是指导和控制生命的重要部分。①[古罗马]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32 页。第三,灵魂既不是“非物质”的和谐,也不与身体构成异质层面的决定关系。“和谐”(harmonia)一词的原义是指把不同的事物结合或调和在一起。由于“和谐”最早成为毕泰戈拉学派的重要范畴,因此一般认为此种灵魂和谐的说法是由毕泰戈拉学派提出的。②W.K.C.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I, p.307.但是柏拉图对于灵魂和谐的说法予以否定。在《斐多篇》中,柏拉图认为如果灵魂是和谐,它就是由身体中的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然而凡是组合而成的事物必然是在各种构成组合物的元素之后的,并且和谐之为和谐需要依赖组合物的各种元素。因此,灵魂的和谐会导致灵魂受到物质机械作用的影响,失去自身的自由。更何况灵魂是绝对的善,并非如毕泰戈拉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善的灵魂与恶的灵魂的和谐。由此,柏拉图强调和谐与灵魂不同,和谐是可朽的身体的对立面的调和,灵魂则是单一的神圣的不朽之物。

伊壁鸠鲁学派则基于身体和灵魂的原子构成强调,一方面,和谐不是“非物质”的和谐,因为灵魂就位于体内,并且也不是“和谐”在使身体进行感觉,而是灵魂的本性支撑着生命。另一方面,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并非如柏拉图所言,是异质层面的不朽与可朽、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同质层面的主次关系,对于人的生命而言,灵魂发挥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身体则起着次要的非决定性的作用。要言之,构成灵魂与身体的原子的特质不同,导致灵魂在人的生命中具有主导作用,灵魂不是“非物质”的和谐,而是与身体构成同质层面的决定关系。

(二)伊壁鸠鲁学派探讨灵魂中心灵和理性的位置,揭示灵魂的立体结构。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并不是“非物质”,而是具有大小、位置等本质属性的原子。亚里士多德、③[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 卷,第15 页。第欧根尼·拉尔修④[ 古罗马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454 页。都指出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灵魂作为圆形的原子充溢于身体之中,赋予人生命功能,但是对于灵魂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心灵和理性的位置等,他并未详细考察。有别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学派把灵魂分为处于核心的心灵和理性,以及其他的两部分。他认为灵魂中的关键部分——心灵和理性位于人的心脏部位,心灵和理性的位置取决于它们的特殊的感受功能。灵魂的其他部分是介于灵魂的核心部位和身体之间的中位。相比位于中央部位的心灵和理性,灵魂的其他部分遍布于全身,遵从心灵的命令,接受智力的意愿和动作而展开行动。灵魂只有受到心灵力量的驱动,才能高速运动冲向身体,进而引起身体的变化。在此灵魂推动身体的运动过程中,灵魂只有与身体接触才能引起身体的活动。于此而言,灵魂并不是“非物体”的,它与身体都是物体性的。⑤[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36 页。反之,灵魂和身体是共感的,身体受到伤害,灵魂亦然。要言之,伊壁鸠鲁学派揭示了灵魂作为物质所具有的位置等本质属性,强调了灵魂中心灵和理性的核心作用。

(三)伊壁鸠鲁学派考察灵魂的具体组成。灵魂从本质上而言是由原子所构成,德谟克利特在探讨灵魂的偶性时涉及灵魂的组成问题。⑥[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 卷,第11 页。在德谟克利特看来,灵魂具有火和“努斯”的形状,此实已指出灵魂是精细的微粒。不同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学派详细地探讨了灵魂的具体组成。第一,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是极为精细的,由非常微小的原子所组成。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认为灵魂最基本的特征是运动。精细、光滑、圆巧的物体相比于更重、更粗糙的物体是更易于运动的。从运动的特性就可以推知心灵是由极其细微、光滑的物质构成的。另一方面,灵魂离开身体时几无踪迹,身体并未减少丝毫的重量,足见灵魂本身是十分精细与轻盈的。第二,伊壁鸠鲁学派分析组成灵魂的四种成分。他们认为灵魂是一种混合体,它是由四种成分构成的:某种似火的、某种似空气的、某种似风的,以及无以名状的精细元素。无以名状的精细元素最先开始运动,继而似火的也开始运动,然后是似风的开始运动,最后是似空气的运动。灵魂运动之后,血液开始沸腾,肌肉、骨骼相继感受到力量。在伊壁鸠鲁学派看来,灵魂是由四种性质不同的成分组成的,并按照性质重要性的差异由高到低开启运动的。第三,灵魂是一种统一体,四种性质不同的成分构成灵魂原子的本质属性。四种性质差异的成分只有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运动,它们是无法被分割独自进行运动的。①[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44 页。要言之,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是由非常精细的原子,即性质差异的四种成分组成的统一体。

综上,伊壁鸠鲁学派强调身体和灵魂皆是由原子所构成的,但是灵魂原子的特质决定其是宰制生命的重要部分,由此,灵魂与身体不是异质层面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同质层面上的主次关系,伊壁鸠鲁学派遂以此身心合一观突破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范式。

四、灵魂必死:伊壁鸠鲁学派的身体同一性

伊壁鸠鲁学派强调灵魂与身体是物质性的原初同一体,灵魂既不是先于身体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也不是后于身体而死亡的不朽之物,而是与身体共同出生、成长,乃至共同死亡之物。由此,伊壁鸠鲁学派身心同生共死的身体同一性②[ 英 ]克里斯托弗·希尔兹:《古代哲学导论》,马明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305 页。拒斥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的思想。

(一)伊壁鸠鲁学派认为身体和灵魂具有原初的整体性。第一,灵魂与身体具有原初的同一性,合之则为完整之人,分开则表明人的死亡。尽管灵魂在身体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灵魂功能的实现需要依托身体所提供的基础。身体如果离开灵魂,则独自无法出生、成长,纵使死后尸骨也荡然无存;灵魂如果离开身体,既不会优入圣域,也不会轮回转世,终于无处安身而至死亡。因此,灵魂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相互结合的原初合一体。③[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50 页。

第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与身体是共同感受的。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身心二元论者在灵魂与身体二元的基础上强调,灵魂是独立于身体的不朽之物,其先于身体而认识事物,身体所感知的客观事物只是“见闻之知”,它并非真正的知识。伊壁鸠鲁学派从“拯救感性”出发认为,灵魂和身体的原初合一性决定着灵魂和身体是共感的,身体独自是无法感知的,灵魂亦然,身体的感知能力实是身体和灵魂共感的结果。④[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50 页。

第三,在身体和灵魂的共感之中,身体的感受先于灵魂的感受,但是灵魂的感受更为深刻。伊壁鸠鲁承认感觉(直觉)的客观有效性,认为感觉之所以具有客观有效性,主要是源于原子是事物的本质,感觉是人的感官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原子所散发的光束,此种源于原子的光束只要与健康的感官相接触就会有此种感觉,由此感觉具有客观普遍性。感觉器官之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尽管是身体和灵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时间的先后逻辑而言,事物流射出的影像首先是由身体感觉器官感受到的,而感觉只是接受印象,具体判断事物的印象则是灵魂的理性之事。⑤[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352 页。相比于身体,灵魂原子居于身体的中央控制着生命,灵魂的感知能力是更重要的。要之,灵魂和身体是原初的同一体,并不是德谟克利特所说的相互嵌入式地编织着。

(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灵魂与身体作为物质性的原初同一体表明灵魂是可朽的。伊壁鸠鲁学派通过多个论证,证明灵魂是必死的。⑥[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58-294 页。由此,灵魂并非独立于身体的不朽之物,而是与身体具有物质同一性的必死之物,以此拒斥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宣扬灵魂不朽的理性神学,强调人应该快乐地生活。

(三)灵魂与身体的物质同一性表明死亡是必然之事,但死亡实是与人无关的。伊壁鸠鲁强调死亡与人是不能并存在的,人作为终有一死者不应该整日戚戚于死亡的恐惧,而应该快乐地活着。卢克莱修从灵魂的必死性出发亦强调,如果死亡代表着灵魂与身体的分离,那么死亡并不意味着灵魂从身体的开释,进而获得彻底的解脱,灵魂与身体的原初合一性使得灵魂无法独自活着。死亡的出现中断人的感知活动,导致人既无法追忆曾经的感知之事,又无法操心“尚未”的将来之事。纵使死亡之后如果灵魂还具有感知能力,那么则需要借助新的身体与其结合成为活的生命体,但是新的身体与灵魂的结合并不能对人有丝毫影响,因为死亡已经使得原有的身心结合所产生的感知能力中断,新的身心结合所产生的感知能力已经不再是原来之人的感知。因此,死亡的此时此刻性与人已经毫无关系。①[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296 页。纵使纪念死者,从哀悼和回忆中受益的依然是纪念者,而不是被纪念者,因为被纪念者已然去世,纪念者通过纪念活动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快乐。尤有进者,自然的巨镜亦折射出死亡与人无涉。②[ 古罗马 ]卢克莱修:《物性论》(拉中对照译注本),第304-306 页。既然死亡与人是毫无关系的,那么人就不应该恐惧地狱等死后世界,而真正的地狱就在人间。正是种种人造的恐惧压迫着世人,使人难以获得快乐。只有人真正地明白死亡与人无关之时,人才能无所畏惧地享受着快乐的生活。

综上,伊壁鸠鲁学派以灵魂必死的论证否定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所揭橥的灵魂不朽的思想,不仅解除了理性神学对于人的压抑,而且论证了快乐主义的合理性,从而开启了希腊化哲学的伦理转向。

五、结语

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不仅影响斯多亚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等的身心思想,而且成为古希腊哲学身心二元论的范式。斯多亚学派将柏拉图的造物主内在于物质之中,造物主被视为“宇宙灵魂”(pnuma),身体则被视为质料,宇宙灵魂通过“主导原则”(hegemonikon)管理着身体。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熔铸综合,提出影响甚大的“太一”→理智→灵魂→身体的“流溢”说,其强调灵魂作为本体高于作为质料的身体。然而伊壁鸠鲁学派从原子论出发揭橥身体与灵魂的原初合一观,拒斥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更重要的是,如果说柏拉图的身心二元论强调哲学是一种死亡训练,借由灵魂的规劝个体终能获得灵魂的净化,达至幸福的境界,那么伊壁鸠鲁学派基于原子论的身心合一观则是一种关注身体的伦理学,其认为身心的身体性使得灵魂不朽成为虚妄,幸福则由灵魂在来世永生的信仰转向此世身心的快乐,由此其成为“减法治疗”的代表,影响到古罗马的拉尔修、卢克莱修,近现代的蒙田、卢梭、马克思,以及晚近的安东尼·朗、赛德利、努斯鲍姆等人。于此而言,柏拉图和伊壁鸠鲁学派身心思想的转变不止表征着古希腊哲学的转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在“颓废”(de-cadence,失去节奏即失序)的古希腊社会晚期,伊壁鸠鲁学派以其身心一体论重新诠释着何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