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梅
摘 要:当前,《读本》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必须精雕细琢。德智体美劳五育与《读本》课堂教学融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优化:融合德育智育,精编教学目标;融合劳动教育,彰显育人风格;融合审美教育,优化育人课程。如此,必能够提高《读本》的课堂实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给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不断增添活力,使思政课魅力无限。
关键词:五育融合 《读本》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35
2021年秋季,为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读本》。早在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本文结合公开课《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打磨、实践和反思,探讨“五育”《读本》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融合德育智育,精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方向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环境、身心发展规律,力求严谨科学、目标明确、目标可落实可评价。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展为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学目标也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
《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包括第一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宗旨和使命”、第二框“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和第三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其中,第二框第三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必修2第三课第一框“坚持新发展理念”中有较为具体的介绍,可以一并进行。结合本讲的特点和“五育”融合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编制:政治认同素养目标:通过情境设置、问题驱动和学生自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领悟党的立场、宗旨和使命,坚定党的领导;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素养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地位、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素养目标:通过收集分析脱贫攻坚实践成果,使学生深入体会党的宗旨、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培养学生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新时代伟大的社會主义建设实践中。“五育”融合学科目标:通过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本节课教学,引导中学生不负韶华珍惜光阴,丰富学识,不断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提高学生美育品味;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以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结合中学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学科特色,将德育和智育放在首位,体育、美育和劳育因课程内容而异,这样把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读本》)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备课阶段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知识性和价值型的统一,既要做好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读本》的知识框架和主干体系,也要实现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还应考虑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单纯的理论灌输,对于学生而言,枯燥无味,缺少趣味性,难以产生学习欲望,同时还会产生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内容太脱离实际的错觉,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在选科中容易舍弃。所以,为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将中学思想政治的课堂素材收集范围扩大,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二、融合劳动教育,彰显育人风格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源远流长,风格多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自身能力,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理论素养,提高参与社会动手实践的频率和质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去感受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去感受劳动者的兢兢业业,去了解不同职业的酸甜苦辣,拉进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与土地和汗水的距离。在与平凡劳动者的接触中,深化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社会对不同人才需求的思考,做一个有规划、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读本》在内容编排上融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给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极大地发挥空间,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身上发掘劳动教育的契机和学科知识的生长点。在第4讲时,可以选取领导人和黄文秀同志的事迹,设置教学情境,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对书本知识和劳动的理解。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节课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机会和劳动素材,重塑学生的劳动观。在导入时,选取视频,自主探究中国共产党人代表谁的利益,为谁服务?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学生在看到领导人辛勤付出、艰苦奋斗后,触动心灵。在此基础上,教师把握教育时机,学生不仅感受到劳动的崇高价值和劳动者的崇高境界,同时感受奉献之乐、奋斗之美、劳动之荣,也使中学生更加认同党的领导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
劳动教育中,平凡的一线劳动者的故事最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和共情。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平凡劳动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发光发热。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恰如其分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例如平凡的共产党员黄文秀同志,是千千万万个扶贫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她在毕业之后是如何做出回到贫困山区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这样一个决定的?有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在做第一书记期间,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事时,是如何想办法通过自己的辛苦付出,得到同事和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的?在扶贫道路上,她是如何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无私奉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这些问题既能够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性的光辉。中学生在不远的将来也要面临高考后的选专业和选大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一些指导。学生在分析黄文秀案例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观念的认同,体会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启迪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热爱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
有人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英雄之能事在造时势而已。也有人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辨析: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通过辨析,学生看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启迪学生要树立平等就业观,职业不分贵贱,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大家学习和尊敬,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三、融合审美教育,优化育人课程
让学生产生美的行动是政治教师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蕴含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美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有利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红色故事不是“过去的东西”,更不会“已经过时”,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和奋斗精神,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最应该传承和开发的课程资源,学生需要感受先辈的坚韧之美、理想之美和奋斗之美。《读本》中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例如38页延伸阅读中黄文秀的故事、96页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制度等。共产党员黄文秀,牺牲在脱贫的战场,再也没有回来,她的事迹带给我们极大的心灵震撼,是新时代的红色故事,既能为学生注入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又能彰显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独有价值。思想政治课程的审美追求,是以尊重教学规律为前提,将教学各要素转化为审美对象,使课程中各种美的形态展现出来,影响学生,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思政課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培育学生的审美态度和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人民立场,利用好红色文化素材,用生活中经典的英雄人物案例启迪学生心智,助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美、践行美,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第二课堂,利用好社会资源和校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习强国APP中的“党史故事”“红色文物”“红色家书”“红色映象”“红色印迹”“红色档案故事”“党史课堂”“党史青年说”和“党史理论”等。这些资源能够使学生深刻领略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魅力,将红色文化内化至学生的精神世界,外化为实际行动。鉴于此,《读本》的作业设计可以更加突出实践美。在第4讲的结束,可将作业如此设计。作业名称:“新时代争做新青年,我为建党百年献礼”;内容要求: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和厦门公共卫生工作有关话题,设计一份颂扬身边优秀党员的实践作业,要充分展现政治学科特点,主题突出;要求原创;形式要求:短视频(时间10分钟以内)、手抄报、漫画和征文均可。学生作业成果展示体现了外在美的要求,书写、卷面、视频制作讲颜值;完成作业的过程讲内在,同学间的合作、挖掘人物的内在美。整节课创新教学形式,融合使用多媒体(如希沃白板),多渠道搭建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素材的熏陶,让爱党爱国的种子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走好属于这一代人的红色之路,让红色文化之美代代传递。
四、课堂教学实践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自我反思,可以听受众的感受,可以征求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不同的阶段进行反思。教师的经验和自信心的建立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反思中点滴积累起来的,不断地反思、总结,会带来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会使教学更加优化。教学反思可以记录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中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见解、板书设计的优缺点等,询问自己,如果再上一遍这节课,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写出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再教设计”,不断精益求精,才能使教师对教学有更高的要求,也会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充满期待。对于第4讲的教学,结合核心素养目标和“五育”融合教学目标的设定,从以下角度进行了实践反思。
1.学生反响
刚刚接触《读本》,总体感觉知识点较为抽象,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比较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带领我们学习了领导人、黄文秀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先进事迹,印象最深刻的是为大山脱贫奉献生命的年轻党员黄文秀姐姐,带给我们极大的精神震撼,我们通过黄文秀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奉献精神,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些思考。鲜活的案例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使我们对本课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了对党员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崇拜之情。小组合作研究中,组员们提高了文本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在组际交流中,我们也看到了同学的长处和我们的不足,增加了学习《读本》的兴趣。
2.同行声音
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在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读本》与四本必修和三本选择性必修之间息息相关,都体现了高中政治学科与社会的高度联系,所以可以采用小课堂折射大社会。总体上,本节课组织有序,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强,注重实践运用,很好地实现了知识情景的回归,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精心设置了情境链和问题链,同时渗透了劳动教育和美育,让政治课鲜活起来。本节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活动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生活阅历和对社会的关注度都有欠缺,距离理想课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专家点评
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质和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生本理念,有以下特点:本节课凸显劳动教育与美育和中学思政学科的融合理念,让“五育”随风潜入夜,落地生根。坚持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本节课将价值观传递寓于课堂知识讲授中,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本节课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脱贫攻坚,关注身边的劳动者,为将来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埋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
4.自我反思
本节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于:由于知识容量较大,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显得比较紧张,主要表现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往往过早评价,而不是由学生来概括、总结和评价。在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时,探讨不够深入,还可以继续挖掘,让劳动教育落细落实,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五育”与《读本》的融合还有多种实践路径,课堂教学是一个需要事先计划、精心设计的过程,不能只是依托于纯自然的融合。唯有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了解其中的结合点和微妙之处,当我们的思政课程内容与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以一种唯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定能够引人入胜,激活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进而提高课堂实效,让思政课堂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黄万强《高中〈读本〉与统编教材必修1、2整合使用建议》,《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8期。
[2] 邵士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年第12期。
[3] 葛淦云《思想政治课堂审美课堂的实践路径》,《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年第3期。
[4] 吴小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审美追求》,《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