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玲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优化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要更加注重高效课堂的构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研究了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114-03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核心学科,它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语言技能以及文化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最终任务,教师要充分立足新的教育目标,创造性地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效课堂,是指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的课堂。教师以最小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能实现课堂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共享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取得教学的最理想效果。由此可见,高效课堂是教学的最佳形式。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学生的课业任务中,能力要求高,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高效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学习效果。高效课堂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更加灵活,能自主探索知识,习得技能,学习效果就能全面提升。
其次,高效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高效课堂不约束、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发展,而是积极鼓励他们互动、分享,充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他们勇于表达、敢于质疑,由此就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潜能的提升。
最后,高效课堂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综合提升。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精神追求和德行品质的塑造,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而这与核心素养相契合。因此,在高效课堂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得到有效发展,综合能力能实现全面提升。
2.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执行为初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语文学科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运用高效、高质的课堂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1)运用趣味导入,激活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推动高效课堂的首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对初中生来说,他们身心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萌生,能激发他们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元素必然要拥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挑战性,能充分推动他们思考,紧抓他们的思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灵活地运用趣味的课堂导入方式,从课堂开始时就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品味,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为例,该篇课文以雨为对象,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雨的形象描写得飘逸、曼妙、清新、纯净,全篇蕴含了浓郁的情感,是一篇非常动人的散文作品。散文对初中生来说总有些难度,很多学生一听到散文就自然而然感到枯燥。由此,教师要从课堂导入环节着手,排除学生的枯燥感,使他们真正融入课堂,了解散文的独特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先用趣味提问的形式开篇:“你们喜欢什么样的天气?”“有没有人喜欢雨天呢?”“有一个人就非常喜欢雨,在他眼里,雨就像不停变换的角色,十分独特,那么在他眼里,雨到底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随后,在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时,教师还可以融入游戏形式,以进一步推动课堂:“在作者刘湛秋眼中,春夏秋冬的雨都是不同的,读了课文,你能想象出四季的雨的不同形象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用肢体语言来模仿作者眼中雨的形象,并让大家猜一猜是哪个季节的雨。”在这样的游戏环节,学生会更主动地阅读和品味课文,了解雨的形态和作者的思想,由此紧抓学生的兴趣点,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学习。
(2)融入生动情境,助力文本理解
语文知识拥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能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和思想全方位发展。由此,语文课堂具有很強的人文性,与生活实践密不可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情境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感悟语文思想,能从真实的情境中感悟现实生活的问题,为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应主动融入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验语文知识、思想和情感,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继而进一步发展综合视野,推动知识体系的建立。
以七年级上册《狼》教学为例,该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小说。作者通过叙事的方式引出了作品的主题。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多,但由于文言文的行文方式与字词特点,学生总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由此逐渐降低了学习兴趣,久而久之,文言文课堂无法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用真实的场景助力学生的知识理解,让他们在趣味且形象的方式下更好地把握文本,提升学习效果。例如,课文中有讲述屠户与狼相遇,以及屠户由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据此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态的画面,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什么叫作“屠大囧,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难以理解的文言文词句进行展示,并用动态变化的方式展示其具体的含义以及引申含义。由此学生不仅能在情境中感受故事的具体内容,也能有效地理解重点词句,与生动的画面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其中的思想内涵,从而不断积累知识,夯实学习效果。
(3)组织小组合作,强化学习能力
课堂的高效状态不仅体现在学生高效融入和对知识的高效理解,还体现在课堂的高效互动上,学生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劲头,才能保持学习效果,让课堂发挥最佳效用。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只有有效加强课堂主体的互动性,才能真正激活课堂,让学生保持完美的学习状态。而小组合作正是新课标背景下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的核心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能充分实现思维互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和师生互动,由此推动他们的创造力,实现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用开放式、挑战性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课堂的高效发展。
以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一篇具有科学价值的说明文,以趙州桥、卢沟桥两个具体例子,说明了石拱桥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含量等,向读者展示了我国石拱桥的独特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学习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予以解读课文,学生不仅无法深入了解知识,更不能在课堂上高效获取技能,因此,教师可以从科学角度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探索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价值和意义以及与世界其他石桥的差异。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渠道,提前了解有关石拱桥的特点,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经过探讨、交流,生成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探究成果。比如,有的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阐述探究结果,有的学生则以图片结合文字的示范方式诠释,还有的则与绘画、诗词结合起来。在这样开放式的探究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讨论、合作、探索和分析,还能依据已有资料尝试总结、筛选,由此有效激发和拓展他们的思维就,并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合作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能,推动学习能力的进步和提升。
(4)重视生活实践,内化综合技能
实践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特点。语文知识源于生活,又重新作用于生活,无数优秀的思想和语言技能都来自生活的积累和磨炼,是人们在生活中所受的启发和锻造。由此,语文课堂应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实施应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基于此,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重视语文的实践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接受熏陶,基于生活品位语言文化,由此不断发展语文技能,推动综合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为例,该篇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其中饱含对母亲的深情,也体现了母亲的勤劳、朴实以及她崇高的品德,整篇文章透露出真实的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是熏陶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作品。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作品中的含义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内化。例如,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多多观察母亲的言行,关注她如何表达对子女的爱、对父母的爱,从细节处品味她的德行品质。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以自己最熟悉或最尊敬的人为对象,通过沟通、走访或者观察,了解这个人的生平,观察他的行为和言语,记录曾经与他相处的经历,然后用“传记”的形式诠释这个人。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在亲身体会中感悟人物的情感和思想,还能在思考与写作中深入品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掘人物的品德,继而就能体会出生活之美、语言之美,发展良好的情感能力,最终就能全面内化课文内涵,推动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
(5)开展多元评价,推动语文素养
评价是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评价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2022年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的整体性旨在摆脱结果导向的思想,而是以过程性评价为重,评价的综合性旨在多种评价主体、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客观性的评价。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实施多元评价,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主体上予以变革,以全面推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学为例,该篇课文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著名作品,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将理想与现实相联系,描绘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景象。课文虽然以讲述故事为主,但暗含了作者对当时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作品思想学生学习时不易察觉,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作品创作的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此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探究结果的呈现,还应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实施过程性评价。例如,可以从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能力、探究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特点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捕捉他们个性化的特点。此外,教师还要拓展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积极组织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师生互评等多元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由此激活他们课堂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全面审视自身,更好地予以完善,最终推动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3.结语
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项复杂又系统的工作,对教师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要想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必须秉持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依据新课标理念,尝试从课堂导入、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生活实践、多元评价等多个维度实施创新和改革,由此才能真正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奇.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分析[J].文学教育,2021(05).
[2]程宏英.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科学咨询,2020(27).
[3]任富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品味·经典,2021(09).
[4]谢青.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