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辉
摘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小学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鉴于此情况,本文将重点围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审题技巧与方式进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审题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审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5-0219-03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起始时期,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简单,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通常无法深入理解题目,导致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尤其是数学学科属于一项思维缜密性较高的学科内容,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题目,则会在后续的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后续解答严重失误。由此可见,围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增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与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问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市小学三班的37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与审题习惯的一些看法进行调查。审题是指对题目的一种思维分析,从而寻求解题方式的重要过程。教师利用调查分析的形式能够切实了解学生在审题方面的现状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本次调查分析主要围绕学生是否愿意花较多的时间解决某一道数学题以及解题过程中题目通常会阅读几遍,解题时是否是独立思考或者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解决等问题展开研究。根据最终的结果显示,44%的学生认为解题只需要读到理解就可以停止;38%的学生认为审题过程只需要完成两遍即可;17%的学生通常只会审一遍题。结合以上指标来看,虽然约50%的学生对数学审题非常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最终的学习成果方面依旧会存在理解不清的问题。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必须加大对此方面的关注,否则学生便会因不明确题意而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疑惑,难以找到题目的解答思路。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审题现状研究
首先,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审题质量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总是过于担心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的选择,而在习题引导方面较为随意,以至于学生无法针对问题找出明确的审题方式,在解题能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与此同时,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能提升教学效率,会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忽略了学生自我思维的培养。其次,对学生来讲,由于小学生在审题与文字理解能力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即使能够完成审题工作,依旧会因为字词上的理解偏差导致无法理解题目。最后,根据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小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读一遍就可以完成审题工作,这种应付形式的审题方式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消极心理,长此以往会形成不良的审题习惯,在遇到字词难以理解时,学生会自动忽略或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而没有认真进行思考,这也会阻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3.小学数学审题技巧的培养方式分析
(1)审题符号化,找出切入点厘清内在逻辑
数学问题的解决通常包括故事情节与数量关系两部分内容。因此对学生来讲,要想读懂题目、厘清数量关系,便要在题目中找到已知条件与设问中的关键字词,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题目与已学知识构成联络,完成题目的解答。在具体工作中,若想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技巧和水平,教师便应加大对题目阅读的关注。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审题质量的前提,读题是审题的基础,很多学生之所以无法解决问题,便是因为读题方法掌握不清,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形式,规定学生的审题要求。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讲,文字型题目占主要部分,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要读清题意便要克服很多文字陷阱。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轻声诵读或者用手指指着读,养成细致谨慎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读懂题目,了解出题人的思路方式,确定数学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数学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前期的读题与审题,很多学生思路存在错误问题的原因便是审题方式与技巧掌握不够。由于小学阶段的数学题目是以符号和文字两个部分组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思维培养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加大对符号的运用。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等,并配上不同的颜色。例如,黄色代表故事情节,红色代表重要部分,黄色代表设问关键等,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利用符号的形式加强对题目的理解。同时,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运用符号找到审题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厘清内在关系。小学数学题目之所以难以理解,便是因为需要调动数学知识才能明确题目的内在含义,很多题目内容并不是直白加以展现,因此会使学生存在思维理解偏差等状况。为此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利用符号的形式养成基础习惯。例如,在进行以下问题设问时,就可以利用符号标注的形式规避题目陷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若已经消耗5000克的重量,则还剩多少千克?”很多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会直接进行减法计算得出错误答案,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找到题目的基础条件和数据条件并用三角形等符号标明,这样便能让学生明确地发现题目中单位的不同,以利用单位换算的形式得出正确答案,养成细节审题的重要习惯。
(2)审题线段化,利用一题多审拓展思维深度
由于小学数学题目的设问题目通常为抽象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因此学生很难直接理解,要在运用图形符号的基础上使用线段画图的方式理解題目。通常情况下,一个数学问题若是能运用线段完成图解,后续的解决便会非常简单。线段图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的一种形式,这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能够增强学生的审题质量。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线段表示物体的长度,从而展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而后续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多条线段展示分数以及百分数。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线段的长度必须精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题目的内在含义,并利用训练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审题思维。同时,在运用线段标注的方式时,学生也会锻炼一题多审的能力,对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来讲,往往涵盖方程、分数等多种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角度理解并挖掘题目中的有效信息,从而掌握审题的技巧与方式,而线段标注的方式则能帮助学生强化一题多审的能力,使学生在重复审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形式,更加全面地掌握题目中的信息内容,为后续的题目解答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思维深度进一步深化。
(3)审题全面化,引导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系统性
教师应该通过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把握,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系统知识脉络,从而引导学生将抽象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的构建,这样便能提升学生的审图能力。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问题的解题架构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简单问题的解决;第二,复合问题解决;第三分数百分数问题的解决。解题方式则包括加、减、乘、除四种,题目类型涵盖分数、求和、已知总和和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等多种形式。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审题思路,了解出题人的主要设问形式,从而提升审题效率。而对复合性的问题来讲,则由2~3个简单问题所构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大纲引导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内容,从而掌握平均数计算等基础知识能力,这样便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出题人的出题目的,针对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4)审题养成化,帮助学生养成数学知识形象化的审题习惯
数学的学习关键便是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对数学这类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必须利用想象力充分分析题目的内在要求。小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阶段,想法过于天真,因此想象力极其丰富。然而由于小学数學题目较为复杂,且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学习进度和质量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教师应该加大对引导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利用日常题目训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加大对题目理解与审题工作的关注。在具体工作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交流,运用学生的思维形式进行教学,必要时可以使用信息化设备完成情境化的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视觉与听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和审题方式,并在后续的解题过程中将抽象化的题目形象化,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审题质量。
(5)审题思维化,培养学生检验意识与解答问题能力
在审题的同时,学生要提升自身的验证能力,这样才能检测自己的思维形式是否与题目的出题思路相一致。对小学生来讲,在经历一系列的系统学习之后往往会形成固态化的审题习惯,但由于部分学生在验证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完成审题之后只会进行盲目的计算,并没有认真检查,导致题目的准确率以及审题的精准度有待提升。因此,对小学阶段的数学解题来讲,还要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之后将相关信息带入原题进行验证,若是验证结果与实际情况或者常识内容不符,则要重新审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出审题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惑,纠正审题的思路,以下题目为例:有A、B两筐水果,A筐重量为40千克,从B框中取出30%的水果后,A、B框的水果重量比例为4:3,则分析A、B两筐水果原有重量分别为多少千克?教师可以提前将正确答案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将该答案带入题目中,从而使题目进一步完整,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解题思路,这样便可以在有效验证的基础上养成学生解题之后进行验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可以更加重视审题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拓展验证方式,防止在审题或解答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教师可以利用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以多种解题方法完成题目解答,并完成各自的检验,从而验证审题工作的精准度,使学生能在后续题目理解的过程中加大对隐藏条件的关注,防止审题出现片面或误差等状况,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
(6)审题训练化,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对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创新是实现进步的基础。而对教育来讲也是如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可以提升综合水平。对小学生的审题技巧掌握来讲,很多解题答案和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因此学生要积极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寻求不同方式的解题思路,从而完成解题突破。目前很多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这也违背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提升,甚至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端正态度,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情境创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审题的过程中敢于尝试新的解题方式,并基于多个突破口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使审题技巧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为后续的数学教学与问题解答创造良好的条件。对小学生来讲,数学是一门对思维水平与个人习惯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师在后续的讲解中要加大对学生审题技巧方面的关注,并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拓展审题技巧,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段图解以及符号标注等方式更深层次地挖掘题目信息,厘清数学思维并掌握出题人的出题目的,这样便可以针对性地完成解答,真正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在提升数学解题质量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的效率,为后续学生的思维培养与观念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此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差,因此面对题目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不清等状况,很容易在审题的过程中与出题人的设问思路产生偏差。所以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利用专项训练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审题思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使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找出内在逻辑并运用已学知识加以解答,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凌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亚太教育,2022(17).
[2]王珊珊.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2(16).
[3]钱蜂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结构的优化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21.
[4]张进存.小学数学“教师”研究视点与展望——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21年《小学数学教与学》“教师”栏目载文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4).